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森林城镇建设规划探讨——以余姚市泗门镇森林城镇建设规划为例
森林城镇建设规划探讨——以余姚市泗门镇森林城镇建设规划为例
树种 ,使森 林 的生态 效益得 到最 大发挥 。
( )传 承 历史 文化 , 弘扬绿 色 文 明的 原 5
则 。城镇 森 林建 设必须 与城镇 历史文 化 、古迹
为余姚 市 的北部沿 海 生态屏 障 ,海 岸线 长 7 6 . 公里 ,因此 ,沿 海 防护林 带林 网建 设 ,对 于泗 门镇 及 余 姚 市 的 国土 生 态 安 全 和 社会 经 济 发 展 具有 极其 重要 的意义 。规划沿 泗 门围垦 堤岸 及 北排江 岸等 区域 建设 沿海 防护林 林带林 网 ,
自然 保 护 区 域 为 主 体斑 块 依 托 , 使之 成 为 完
备 森 林 生 态 体 系 的 核心 ,成 为 保 护 生物 多样 性 的基础 。
镇一 体 的森 林生态 网络体系 ,实现 森林 资源 空
间布局 上 的均衡 、合 理配置 。
( )统 筹兼 顾 ,突 出特 色原 则 。城镇 森 3
无 霜 期 2 0 左 右 ;年 平 均 降 水 量 1 0 毫米 , 4天 30 常年 主 导风 向为 东南 风 。泗 门镇水 资源 丰 富 ,
体 系还 有一 定 的距离 。同时 ,建成 区现 有 的绿 地 绿量 不足 ,许 多 公 园绿 地 、道路 绿地 以草 坪
镇 内河 道 纵横 ,有 临周 江 、济美 桥 江 、四塘 横
保 护相 结合 ,同时顺应现 代城 镇居 民生态 文化 需求 , 力发 展 以各类纪 念林 为代表 的文化 林 大 建 设 ,丰富 森林文 化 内涵 ,弘扬绿 色文 明 。
色 块 为主 ,乔木 数量 偏少 ,尚未完 全 形成城 在 林 中的景观 特色 ; 道驳 岸更 多 从防 洪角度 进 河 行 规划 建 设 ,采 用硬 质 水泥 驳岸 ,生 态和 景观
江 、五塘 横江 、七 塘横 江 、陶 家路 江 、谢 家 路
江等 。 2 2 森 林城镇 建 设现 状 .
功 能 受到 了较 大 的影 响 ;广 场绿 地 的植物 配
22 1 . . 镇域 森 林 资源现 状
余 姚 市 泗 门镇 森 林 植 被 分 区 属 中亚 热 带
置 ,存 在着 树 种单 一 、结构 简 单 、稳 定 性差 、
易 引发病 虫害 等现 象 , 镇 森林 景观特 色 不够 城
以科 学 发展观 为 指导 ,坚 持 以人 为 本 、人
与 自然和 谐相 处 的原 则 ,遵 照 生态建 设 、生态
安全 、生 态文 明的城镇 建 设战 略 ,以合 理建设 布局 、功 能完 备 、效益 显著 的城 镇森 林 生态 系
森林 资源 是泗 门镇 重要 的生态 屏 障 , 是林 种 但 结构 不甚 合理 ,存 在 复层 林 、阔叶林 、混交 林 少 ,而 单层 林及 纯 林 多等 问题 ,林 分质量 和 森 林生 态系 统功 能有 待进 一 步提 高 。
泗 门镇 森 林 城 镇 的建 设 布 局 ,依 据 浙 江 省森 林 城 市 ( 镇 )主 要 评 价 标准 的要 求 , 城 结合 泗 门镇 地 形 地貌 、森 林 资源 分布 和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需 求等 情 况 ,及 森 林城 镇 的发 展 目 标 ,确 定 森林 城 镇 建 设 体 系 构 成 为 “ 核 两 一
台阶 式格 局 ,平均 海拔 3 g: —5 。土 壤 有红 壤 、 水稻 土 、潮 土 、盐 土等 土类 ,潮 土和 盐 土分 布
泗 门镇 城镇 绿地 发 展较 快 , 现有 的绿 地 但 并 未形 成有 机整 体 ,特 别是 城 区河流 、主干 公
在 海 湾 冲 积 平 原 ,是 沿 海 林 带 建 设 的主 要 土
大城镇 居 民的共 识 。 为 “ 作 城镇之 肺 ”的森林 , 收稿 日期 :2 1—6 1 0 10 —3
7 2
北部 , 北濒 杭州 湾 。 镇域 总面积 6 . 平方 公里 , 63 其 中 陆域 面积 6 . 7 方 公 里 。 区域 内地 势 平 25
坦 ,地 势 由南 向北呈 丘陵 一平 原 一滩 涂 一海 洋
明显 。
常 绿 阔叶林 北部 亚地 带 ,浙 闽 山丘甜槠 木 荷林
区 ,浙 东低 山丘 陵 岛屿甜 槠 木荷 林 区 ,地 带 性 森 林植 被 为 中亚 热 带常 绿 阔叶林 。 主要 植 被 其 类 型有 : 叶林 、针 阔叶混 交林 、 绿 阔叶林 、 针 常
3 泗 门镇 森 林 城 镇 建 设 指 导 思 路 、 原 则
22 2建 成 区绿地 现 状 ..
按城 市绿 地分 类 标准 ( J / 8 - 2 O ) C JT 5 O 2 , 规划 区 内 已具有 5大 类绿 地 ( 园绿地 、生产 公 绿地 、防护绿 地 、 附属绿地 、其 他绿 地 ) ,其 中公 园绿 地 2 4亩 ,生产 绿地 8 6 7亩 ,防护 绿
壤 。泗 门镇 属 亚热 带海 洋 性季 风气 候 区 ,年 平
路 沿线 的绿 廊 未形成 整 体性 , 绿地 斑块 之 间连 接 松散 , 区 绿地 之 间 , 区绿地 与城 郊 山林 、 城 城
农 田之 间未 形成 一 体 , 建 设优 良的城 区森 林 与
均气温 1 ℃, 高气 温3 ℃ , 6 最 9 最低 气 温一 . ℃ , 93
的专家在 2 0世纪 6 0年代 首先提 出。到 2 0世
“ 生态 建设 、生态 安全 、生态 文 明”为核 心的 新 时期 中 国林 业发 展 的理念 ,城 镇森林 建设 是
我 国林 业发展 战 略思想 的具体 体现 。为加速城
纪后 期 ,森林 城镇 已经被 公认 为是 2 1世 纪城
镇建 设模 式 。进 入新 世纪 ,世界 森林城 镇建 设 呈现 积极 的发 展态 势 。
1 2 森林城 镇 建设在 我 国的发展 状况 .
随 着 我 国社 会 经 济 的飞 速 发 展 和 城 镇 化
镇森 林 建设进 程 ,国家林业 局于 2 0 年 开始进 07
行森 林城 市评 定 ,并授 予浙江 省 临安市 在 内的
7 城市 为首批 国家 森林城 市 。 个
2森林城镇建设 基础情 况与分析
地 14 9 , 5 . 亩 附属 绿地 2 1 亩 , 他绿 地 7 5 5 24 其 1 .
3 2基 本原 则 .
( ) 以人 为本 ,生态优 先 的原 则 。城镇 1
森 林是 城镇 经济 社会 可 持续 发展 的重 要物 质 基 础和 生态 安全 保 障 。 高人 居环 境质 量 中的 提
2 1泗 门镇 区域概 况 . 余 姚 市 泗 门镇 位 于 杭 州 湾 南 岸 宁绍 平 原
进程 的不 断加 快 ,大气 污染 、水污 染 、土壤污 染 、光 污染 、热 岛效 应等 城镇 生态环 境 问题 日 益趋 突 出,并成 为人们 关注 的焦 点之一 ,建 立 健 康 、安全 、舒 适 的人居 生态环 境 已经 成 为广
率 为 3 .% 32。
73
( )林 水 相依 ,有 机 结合 的原 则 。 以水 2 体 、片 林 、景 观 公 园 和现 有 的森 林 、湿 地 等
水系 、沿海 各类 防护 林 、花卉 果木基 地 、城 区 绿地 、村庄 绿化等 多种 模式 ,建立 各类 防护 林
为主 ,生 态廊道 相连 ,城 镇村庄 绿化 镶嵌 ,全
等原则,并探讨 了 门镇森林城镇一核两网四园多点的规划布局。 泗
关键 词 :余 姚 市泗 门镇;森 林城 镇; 总体 规划
中 图分类号 : 7 1 7 ¥ 3 . 文献标识 码 :B 文 章编号 :1O — 7 3(0 1 0 — 0 2 0 O4 74 2 1 ) 30 7-4
对 改 善 城 镇 生 态环 境 ,提 高城 镇 居 民 生活 质
统 为重 点 ,科学 规划 ,部 门推 动 ,政府 实施 ,
全 民参 与 ,加 快城 镇 森林 建设 ,全 面 改善泗 门 镇 的生 态环 境 、投 资 环境 和生 产 生活环 境 ,为 促进 泗 门镇 经济 社会 持 续 、快 速 、健 康 发展 与
社 会和 谐发 挥重 要作 用 。
与 布 局
3 1 导思 想 . 指
常绿落 叶 阔叶混 交林 、竹林 、经 济林 等 。 全 镇林 地面 积 2 1 7 5亩 ,占土 地总 面积 48.
的 2.% 5 8 ,其 中有 林地 2 2 9 5亩 ,灌木 林地 3 8. 1 7亩 ,无立 木林 地 5 5亩 ,宜 林地 2 6亩 。 3 4 1 全 镇 共 有 生 态 公 益 林 地 1 0 亩 ,商 品 林 地 08 2 19 5亩 ,活 立木 总蓄 积 5 9立方 米 。镇 域 37 . 4
1 森林 城 镇 的建 设 背 景
1 1森林城镇 建设 是世界现代城镇的发展方 向 .
பைடு நூலகம்
量 ,科学 发挥城 镇功 能有着 不可 替代 的作用 。 我 国 的 森 林 城 镇 建 设 起 步 于 2 世 纪 8 年 0 0 代 末 期 ,在 各 级 政 府 和 有 关 部 门 的积 极 推 动
2 1 年 8月 01
华 东森林 经理
Ea tc n r s a a e e t s hia Fo e t M n g m n
Aug201 . 1 v012 o 3 .5 N .
第2 卷 5
第 3期
森林城镇建设规划探讨
一
以余姚 市泗 门镇森林城镇 建设规 划为例
熊 琦 婧
( 家林 业局华 东林 业调 查规 划设 计 院 浙江杭 州 3 1 ) 国 1 0 0 9
摘要 : 过对余 姚 市泗 门镇 现状 实地 调查和 论 证分 析 , 据森 林城 镇建设 的要求和 原则 通 根
及余姚泗门镇平原 区域特点,提 出了城镇建设规划要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林水相依、 有机结合,统筹兼顾 、突出特色,科教兴林、适地适树 , 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绿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