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与合同相关的法律基础

与合同相关的法律基础

与合同相关的法律基础

民法通则

一、概念

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法人之间、公民之间以及法人与公民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从狭义上讲,是指1986年4月12日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87年1月1日实施的《民法通则》。

二、民法的调整范围

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我国民法只调整发生在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横向经济关系,而纵向经济关系则由行政法和经济法调整。民法调整的经济关系有以下两个方面:

1.财产关系

财产关系也称为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其特征包括:

1)主体平等。即主体之间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没有上下级、命令与服从的隶属关系;

2)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自愿,不得强迫;

3)在通常情况下,都要求等价有偿进行。

2.人身关系

即与特定人身不可分离而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社会关系,通常表现为生命、健康、人身自由、姓名、名誉、荣誉等权利而产生的人身关系,以及知识产权中的人身关系。其特征包括:

1)具有人身属性;

2)不具有财产内容,不能以金钱来衡量;

3)人身关系中一部分与财产没有关系,有一部分与财产有密切关系。

三、民法的基本原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司法以及民事活动所应遵循的准则。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八个方面的原则:

1.平等原则

当事人民事地位平等是我国民法首要和核心的原则。其含义是:

1)任何民事主体在民事关系中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2)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平等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3)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2.自愿原则

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必须自主自愿,不得以任何手段强制对方。自愿原则是平等原则的体现,它包括:

1)当事人有依法进行或不进行某种民事活动的自由,他人不得干预或强迫;

2)当事人有选择行为相对人、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3.公平原则

公平是指公正、平允、合情合理,应使各方当事人利益得到相同对待,具体表现为:

1)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的机会均等;

2)民事主体在民事权利的享有和民事义务的承担上要对等;

3)民事主体在承担民事责任上要合理。

4.等价有偿原则

这是市场经济下商品交换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民法平等原则在财产权利和财产流通中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和经济核算原则的要求。其内容是:在有偿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一方取得对方财产或得到对方服务应当向对方支付与财产或劳务相等的价款或酬金。

5.诚实信用原则

这是指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要实事求是,讲究信誉和道德,恪守诺言,履行义务。

6.保护合法民事权益原则

即民事主体的合法民事权益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其基本含义有三点:

1)任何当事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均受到法律保护;

2)当事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受到非法侵犯时都有权向法院起诉,请求法律保护;

3)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甚至受到法律制裁。

7.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

民事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若法律一时还未明确规定,则应遵守国家政策。

8.维护国家和社会利益

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四、民法的适用范围

1.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我国民法适用于我国公民、法人以及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法人和一切中外合资、合作的企业法人。

2.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

即民法在我国领土、领海、领空的效力。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我国民法在我国领土、领海、领空均具有法律约束力,在我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均应遵照执行。

3.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民事法规实施时间即民事法规生效时间。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民法通则自1987年1月1日起执行。仲裁法

一、仲裁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

仲裁是指当事人将双方之间发生的争议交由仲裁机关作出裁决,对裁决的决议双方有义务执行。

2.特点

仲裁是解决经济纠纷或争议的一种基本方式,具有程序简便、方便灵活、处理及时等特点。仲裁有如下特点:

1)提交仲裁的双方当事人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主体,是以双方自愿为前提;

2)仲裁的客体是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一定范围内的争议;

3)仲裁机关是依法成立的专门机构,它既不是行政机关,也不是司法机关;

4)仲裁裁决依法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对仲裁结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按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5)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即仲裁一旦依法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仲裁机关和法院依法不予受理。

二、仲裁法

仲裁法是国家制定和确认的关于仲裁制度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这里主要指1994年8月31日经八届人大九次会议通过,95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其基本内容包括仲裁协议、仲裁组织、仲裁程序、仲裁裁决及执行等。

三、仲裁协议

1.概念

仲裁协议是指当事人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为解决双方的纠纷而达成的提请仲裁机关进行裁决的协议。

当事人可以事先在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也可以在纠纷发生前或发生后以书面形式达成仲裁协议。仲裁协议无统一格式,但必须包括有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商定的仲裁事项及选定的仲裁机关等内容。

仲裁协议是仲裁机关受理当事人的仲裁申请的必要条件,没有仲裁协议,仲裁机关不能受理仲裁申请。

2.仲裁协议的效力

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仲裁协议无效:

1)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者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且经当事人补充商议而又未达成补充协议的;

2)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的,如《仲裁法》规定,对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及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不能仲裁;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

4)一方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仲裁协议的。

四、仲裁程序

1.申请

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有仲裁协议;

2)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

3)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

申请仲裁时,应当向仲裁委员会递交仲裁协议、仲裁申请书及其他有关材料。仲裁申请书应写明当事人的具体情况、仲裁请求及所根据的事实和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等情况。

2.受理

仲裁委员会收到当事人的仲裁申请书后,应进行审查,并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5日内通知当事人是否予以受理。如不予受理,一并说明理由。

实践中,有的当事人在达成仲裁协议后,一方当事人不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而是隐瞒事实,向法院提起诉讼。在此情况下,对方当事人如果认为仲裁协议具有约束力且不愿法院受理的,应当在法院首次开庭前持仲裁协议向法院提出管辖异议,否则,视为放弃仲裁协议。

仲裁委员会受理申请后,应当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内将仲裁规则和仲裁员名册送达申请人,并将仲裁申请书副本和仲裁规则和仲裁员名册送达被申请人。当事人应当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内约定仲裁庭的组成方式或者选定仲裁员,没有约定或选定的,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

3.开庭和裁决

仲裁一般应开庭进行,但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可不开庭,而由仲裁庭依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以及其他材料作出裁决。

开庭应当根据仲裁法的规定和仲裁规则进行。一般经过调查、辩论、调解、裁决等阶段。

仲裁庭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调解成功的,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不愿调解或者当事人在签收调解书前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五、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根据《仲裁法》规定,当事人有证据证明裁决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1.没有仲裁协议的:

2.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的;

3.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

4.裁决所依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5.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6.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申请撤销裁决的,应当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法院受理申请后,应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撤销裁决或者驳回申请的裁定。

六、仲裁裁决的执行

《仲裁法》规定,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裁决,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有权按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法院申请执行。

但是,如果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

1.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

2.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关无权仲裁的;

3.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

4.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3.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6.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仲裁裁决被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可以根据双方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担保法

一、担保概述

1.担保的概念

担保是债权人与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根据法律规定或约定而实施的,以保证债权得以实现为目的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担保法律关系中,债权人称为担保权人,债务人称为被担保人,第三人称为担保人。

担保制度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于1995年6月30日由全国人大十四次会议通过,199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担保法的实施,对规范担保行为和担保方法,减少经济活动中不安全因素,保障债权实现,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担保的特点

1)附随性

担保是为担保债权的受偿而由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另外提供的,具有从属于被担保债权的属性。随着主债权的存在、转移或消灭而存在、转移或消灭。

2)补充性

担保的补充性是指债权人所享有的担保权,对于债权的实现仅具有补充意义。只有在债务人不履行或者不能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才能行使担保权。同时,债权人实现其担保,应当先为主债权的清偿要求,在主债权的清偿要求不能满足时,才可以实现其担保。

3.担保的分类

1)法定担保

法定担保是指依照法律规定而直接成立并发生效力的担保方式。法定担保主要有优先权和留置担保等。如合同法中承揽合同、运输合同设定了留置担保制度,建设工程合同中规定了优先权制度。

2 )约定担保

又称意定担保,是指依照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并发生效力的担保方式。约定担保可以充分表达担保关系当事人的意思,具有较广泛的适用余地。担保法中保证担保、抵押担保、定金担保等,均为约定担保。

3.担保的形式

我国《担保法》规定的担保有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五种形式。

二、保证

1.保证的概念

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

2.保证人

为了能够保障债权得到实现,保证人必须是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的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组织。下述单位不可以作保证人:

1)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

2)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

3)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除非有法人书面授权,不得为保证人。

3.保证合同

招标人与债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保证合同。保证合同应当包括内容:

1)被保证的主债权种类、数量;

2)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

3)保证的方式;

4)保证担保的范围;

5)保证的期限:

6)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保证合同不完全具备上述规定内容的,可以补正。

4.保证的方式

1)一般保证

一般保证是指债权人和保证人约定,在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方式。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对债权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债权人在被担保的债权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保证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

2)连带保证

连带保证是指保证人和主债务人对债权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在主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请求主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连带保证一般发生与当事人的约定,但是,如果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连带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4.保证范围

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当事人对保证范围无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保证人应对全部债权承担责任。

5.保证期间

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或上述规定的保证期间,债权人未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债权人已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保证期间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连带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债权人有权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在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的保证期间,债权人未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

三、抵押

1.概念

抵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对抵押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2.可以抵押的财产

抵押可以设定于动产、不动产以及不动产财产权利之上。但是,抵押权并非可以设定与任何财产之上。根据《担保法》规定,下列财产可以抵押:

1)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

2)抵押人所有的机器、交通运输工具和其他财产;

3)抵押人依法有权处分的国有的土地使用权、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

4)抵押人依法有权处分的国有的机器、交通运输工具和其他财产;

5)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

6)依法可以抵押的其他财产;

7)在建工程。根据1997年5月9日建设部颁布的第56号令实施《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明确在建工程可以抵押。以在建工程抵押的,抵押合同除了载明普通房地产抵押合同应当载明的内容外,还要载明下列内容:

①《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编号;

②已交纳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需交纳的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款项;

③已投入在建工程的工程款;

④施工进度及工程竣工日期;

⑤已完成的工作量和工程量。

3.禁止抵押的财产

1)土地所有权;

2)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上述第五项及以乡村企业等建筑物抵押的除外;

3)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

4)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

5)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

6)依法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

4.抵押权设定的形式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抵押权应当依照当事人订立的抵押合同而设定,即以抵押作为履行合同的担保,应当依据法律规定订立抵押合同并办理抵押登记。抵押合同应当包括内容:

1)被担保的主债权种类、数额;

2)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

3)抵押物的名称、数量、质量、状况、所在地、所有权权属或者使用权权属;

4)抵押担保的范围;

5)当事人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抵押合同不完全具备上述规定内容的,可以补正。

5.抵押权的实现

债务履行期届满后,抵押权人的债权未受清偿的,双方可以通过协商,以下方式实现债权:

1)折价

折价方式是指债务履行期届满后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的,由抵押权人与抵押人协商,参照市场价格将抵押物作价,将抵押物的所有权转移给抵押权人,使债权得以实现。

2)拍卖

拍卖方式是指以公开竞争的形式将标的物卖给出价最高的买者。拍卖方式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拍卖物(抵押物)的价值,对维护抵押人和债权人的利益都较为充分。拍卖应当遵循《拍卖法》规定。

3)变卖

变卖方式是指生活中一般的买卖方式。为了防止变卖价格过低而损害抵押人利益,《担保法》规定变卖抵押物应当参照市场价格。

如果抵押权人与抵押人达不成协议的,抵押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质押

1.概念

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动产或财产权利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或财产权利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2.质押的种类

1)动产质押

动产质押是指作为债权担保的动产由债权人占有,以动产作为质押物的质押。

2)权利质押

权利质押是指以各种有价证券债权以及股东权、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作为质押物的质押。

五、留置

1.概念

留置是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法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以拍卖、变卖该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由于土木工程属于不动产,因此,在土木工程施工合同中,承包人不能以发包人在约定的期限内没有支付工程款为由将该工程留置。而应当根据《合同法》第286条规定行使建设工程优先权。

2.留置担保范围

留置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留置物保管费用和实现留置权的费用。

3.留置期限

债权人与债务人应在合同中约定债权人留置财产后,债务人应在不少于两个月的期限内履行债务。债权人与债务人未在合同中约定的,债权人留置债务人的财产后,应确定两个月以上的期限,通知债务人在该期限内履行债务。

六、定金

1.定金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定金是指当事人一方为了担保合同的履行,在履行债务前按照合同约定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货币。定金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定金是合同成立的证明。给付和收受定金的事实,是认定合同成立的依据。

2)定金具有双向担保性。给付定金一方不履行合同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接受定金一方不履行合同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3)定金是一种预先给付,具有预付款的性质。如果合同得以正确履行,定金可以充抵应付款的一部分,也可以收回。但定金与单纯的预付款是有本质的区别,预付款不是合同的担保形式,不具有定金的法律意义。

2.定金合同

定金应以书面形式约定。当事人在定金合同中应当约定交付定金的期限和数额。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定金数额最高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

定金合同系主合同的从合同,可以在主合同之外另外订立,也可以在主合同中单列条款进行约定。

3.定金的生效时间

定金合同是一种实践合同,当事人双方依法签订合同后,必须交付定金后合同才能生效,当事人之间的定金担保法律关系才依法确定。

保险法

一、概述

1.保险

1)保险的概念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保险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补偿制度,其功能在于分散危险、消化损失,通过建立基金,对特定危险事故或特定事件导致的损失给予经济上补偿的一种经济互助形式。

2)保险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保险可分为:

(1)按保险设立是否以营利为目的,保险可分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社会保险属于法定保险,是国家基于社会保障政策的需要,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举办的福利保险,其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资金或企事业单位资金和经费。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以外的普通保险,它以营利为目的,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投保人交纳的保险费。

(2)按标的,保险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财产保险有可分为普通财产保险、农业保险、保证保险、责任保险和信用保险等。人身保险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和人寿保险等。

(3)按保险责任发生的效力依据,保险可分为自愿保险和强制保险。对于法定保险必须强制进行保险。

(4)按保险人是否转移保险责任,保险可分为原保险和再保险。

2.保险法

1)概念

保险法是调整保险活动中,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以及受益人之间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里主要是指于1995年6月30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十四次会议通过,199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2)保险法的主要内容

(1)总则。主要规定保险法的立法宗旨、适用范围、保险活动的基本原则以及保险业的公平竞争原则和监督机关。

(2)保险合同。主要规定了保险合同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和内容;保险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和解释;保险责任的承担、诉讼时效、保险欺诈和再保险以及财产保险合同、人身保险合同的具体规范。

(3)保险公司。主要规定了保险公司的设立、变更和终止。

(4)保险经营规则。主要规定了保险公司业务范围和经营规则。

(5)保险业的监督管理。主要规定了基本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制订的监管;保险业财务制度、保险资金运用和保险事故的评估与鉴定等的监督管理规定。

(6)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主要规定了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及其相关事项。

(7)法律责任。主要规定了违反保险法规定,任何承担法律责任。

(8)附则。主要规定了海上保险和农业保险的法律适用,以及本法的溯及力等规定。

二、保险合同

1.概述

1)保险合同概念

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与其他合同相比,保险合同有自己的一些特殊性,表现为保险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是要式合同、补偿性或给付性合同。

2)保险合同的内容

保险合同是要式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保险合同包括以下内容:

(1)保险人名称和住所;

(2)投保人、被保险人名称和住所。以及人身保险的受益人的名称和住所;

(3)保险标的;

(4)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

(5)保险期间和保险责任开始时间;

(6)保险价值;

(7)保险金额;

(8)保险费以及支付方法;

(9)保险金赔偿或者给付方法;

(10)违约责任和争议处理;

(11)订立合同的年、月、日。

2.保险合同的订立、变更和解除

1)订立

投保人首先提出保险请求,即投保,实质为保险要约。投保要由投保人填写投保单。保险人收到投保单后,经必要的审核或与投保人协商后,没有异议而在投保单上签字盖章的,保险合同即告成立。

保险合同成立后,保险人应当及时签发保险单或保险凭证。如果保险人未签发保险单或保险凭证,仍应承担保险合同中规定的义务。

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并可以就保险标的或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要不然应当如实告知。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投标人因过失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可以退还保险费。

2)变更

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投保人和保险人经协商同意,可以变更保险合同的有关内容。变更保险合同的,应当由保险人在原保险单或其他保险凭证上批注或者附贴批单,或者由投保人和保险人订立变更的书面协议。

3)解除

《保险法》规定,保险合同成立后,有下列情况之一,保险人可以解除合同:

(1)投保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

(2)保险标的的危险增加;

(3)投保人违反防灾减损义务;

(4)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等。

3.财产保险合同

1)概念

财产保险合同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合同。财产保险的目的在于弥补事故损害所造成的损失。

2)保险事故

保险事故应在合同中约定。保险事故通常包括一切引起保险标的损失的不可预料的事故和不可抗力事件,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及其代理人、受雇人的过失行为,以及引起保险标的损失的战争和军事行动等。

在保险合同成立前造成保险标的损害的事故,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故意造成保险标的损害的事故,投保人未如实告知而造成的事故,被保险人不履行防灾减损义务而造成和增加的保险标的的损失等,不构成保险事故。

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应履行防灾减损义务,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有保险人承担;保险人所承担的数额在保险标的损失赔偿金额以外另行计算,但最高不超过保险金额的数额。

3)保险责任

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必须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且保险事故已经发生。保险人承担的保险责任,以保险合同约定的金额为限。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知道保险事故发生后,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对保险人请求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权利,自其知道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两年不行使而消灭。

4)保险代位求偿权

我国《保险法》规定,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赔偿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

由于被保险人的过错致使保险人不能行使代位请求赔偿权利的,保险人可以相应扣减保险赔偿金。在保险人向第三者行使代位请求赔偿权利时,被保险人应当向保险人提供必要的文件和其所知道的有关情况。

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未赔偿保险金之前,被保险人放弃对第三者的请求赔偿的权利的,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赔偿金责任。保险人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后,被保险人未经保险人同意放弃对第三者的请求赔偿的权利的,该行为无效。

人事部劳动合同范本

人事部劳动合同范本 【篇一:人事劳动合同范本】 劳动合同书 住所地:单位性质: 乙方(劳动者):(禁止使用未满16岁的未成人) 性别出生年月日 文化程度户籍所在地现住址身份证号码 第一条合同期限 本合同的期限为:有固定期限完成一定的工作。 固定期限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终止。 试用期为(最长不超过6个月)个月,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第二条工作内容 1. 试用期间甲方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安排和调整乙方工作内容; 2. 试用期过后,乙方同意根据甲方工作需要,从事岗位。 3. 乙方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乙方必须服从甲方所安排的岗位,并按照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责的要求,完成规定的工作数量、达到规定的质量指标。甲方应当为乙方完成工作任务和职责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5.甲方根据乙方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可调换乙方的岗位,乙方应当 无条件的接受。 第三条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1.甲方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和操作规程、工作规范,对 乙方进行劳动安 全卫生教育。 2.甲方必须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 第四条岗位培训及工装 1. 乙方应当按照甲方的要求参加技术业务培训,接受考核,达到甲 方规定的标准。 2. 乙方全部履行了本合同义务,合同期满后,原由甲方为乙方培训 支付的费用,由 甲方承担;因乙方的原因提前解除或终止本合同的,乙方应向甲方 偿付本合同未履行期的相应培训费用。 3. 公司统一为员工提供工装,如乙方提前申请解除劳动合同,工装 费用由乙方承担。 如乙方服务期超过1年,工装费用由甲方承担。 第五条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采取:基本工资+绩效考核+工龄工资+其它补贴。 1.乙方完成甲方规定工作任务的,甲方支付月工资报酬的标准不低 于元。甲方必须依法定货币形式按时足额支付乙方的工资报酬,每 月至少支付一次。其支付时间为:每月的日。 2.甲方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乙方的工资水平; 3.乙方试用期月工资报酬标准为元,但试用期不超过7个工作日的,甲方不向乙方支付工资; 4.甲方支付乙方的工资报酬中包含乙方的加班补助,甲方按照生产 的需要,适当的安排乙方在节假日和日常工作中加班。加班过多, 甲方适当增加加班补助。 5.特殊岗位不计加班,随时间调动,可设岗位补贴。 第六条保险福利 1. 双方依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标准,缴纳乙方的工伤保险,其它 保险甲方在工 资中发放,由乙方自行办理。 2. 甲方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乙方的福利水平。 第七条劳动纪律

借款合同法律关系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借款合同法律关系 篇一:名义借款人和实际借款人(相关法律和案例) 名义借款人和实际借款人 案情简介: 银行与甲企业签订了借款合同,银行根据甲企业的指令将贷款直接付给实际用资人乙企业,后乙企业向甲企业出具还款计划,偿还了部分款项,并发函给甲企业承诺上述款项系其所用,发生诉讼一切损失由其承担,后甲企业、乙企业均未能还清贷款,银行提起诉讼,要求甲企业、乙企业共同还款并承担连带责任。甲企业辩称其并非真正用款人,不应承担还款责任。 笔者认为:一般来讲,名义借款人与银行之间形成借贷法律关系,实际用资人与名义借款人、银行之间又形成其他法律关系。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应由名义借款人承担还款责任,至于实际用资人与名义借款人、银行之间的其他纠纷应另案处理。 最高法院2个类似判例持有上述观点。

1、借款合同关系不因实际用款人为合同当事人以外的人而改变原有的借贷法律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20XX)民二终字第207号民事判决书本院认为:中科信公司虽然与南通投资公司签订了债 券承销协议,但并未实际履行,而是直接将1940万元人民币分别汇入长城公司和诚信公司的帐户,形成了事实上的借贷法律关系。南通投资公司与该笔款项的借贷无关,不应承担偿还责任。鉴于中科信公司将其中的1455万元作为长城公司的项目投资款直接汇入诚信公司帐户,系根据长城公司给其出具的划款申请代其划入的,故应认定该1455万元系长城公司所借。作为上述款项实际使用者的诚信公司虽然向中科信公司出具还款计划,偿还了部分款项,并发函给长城公司承诺上述款项系其所用,发生诉讼一切损失由其承担,但上述行为并不能改变中科信公司与长城公司之间形成的借贷法律关系。诚信公司与长城公司之间形成的是另一法律关系,与本案并不构成必要的共同诉讼。 2、对于借款合同纠纷与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不可合并审理并互相抵消债务,依资金流向追加诉讼当事人,只审理借款关系即可。 中国建设银行太原市并州支行与山西南都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借款合同纠纷上诉一案(最高人民法院[20XX)民二

建设工程合同法条

建设工程合同 一、分类 设计、施工、勘察 二、形式 书面 三、总包与分包 1、既可以与总承包人签合同,也可以分别与设计、施工、勘察人签合同。 2、发包人不得将应由一个承包人完成的工程肢解分包给几个承包人。 3、总承包人或设计、施工、勘察承包人可以将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但应经发包人同意。 4、但承包人不得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包给第三人,也不得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 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第三人。(全部转包就不行,即使肢解分别全转也不行) 5、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承包人自行完成。 6、第三人对其工作成果与总承包人,设计、施工、勘察人承担连带责任。 7、禁止承包人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 8、禁止分包再分包。 四、建设工程监理 发包人与监理人订立书面监理合同。权力义务及法律责任依照委托合同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五、发包人检查权 不妨碍正常作业,可随时检查进度与质量。 六、隐蔽工程的验收 隐蔽以前,承包人通知发包人检查。发包人不检查,完工日期延长,发包人有权要求赔偿停工、窝工等损失。 七、竣工验收

1、发包人依照图纸说明、国家标准及时验收。验收合格,接收工程并按约定支付价款。验收合格方可交付使用,未经验收或不合格,不得使用。 2、未经验收而使用,又以质量不合格主张权利,不予支持。 3、地基基础工程及主体结构质量,在合理使用寿命内仍要负责。 八、设计、勘察人的责任 延迟提交设计、勘察文件拖延工期或质量不符合要求,设计、勘察人承担继续完善、减免收费、赔偿损失的责任。 九、施工人的责任 1、质量不符,发包人有权要求在合理期限内无偿返修、改建。若因此导致延误,责任由承 包人承担。 2、承包人拒绝返修、改建,发包人有权请求减少支付价款。 十一、质量保证责任 由于承包人的原因导致工程在合理使用期限内导致人身财产损害,承包人承担相应责任。十二、发包人违约 1、未按约定时间要求提供资料(场地、资金、材料、设备、技术),完工日期延长,发包 人有权要求赔偿停工、窝工等损失。 2、发包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建设工程质量缺陷,应承担过错责任: (1)提供的设计有缺陷 (2)发包人供应品不符合强制性标准 (3)直接指定分包人分包专业工程 承包人由过错的,也应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十三、发包人原因导致工程停建、缓建 发包人采取措施减少损失,赔偿因此给承包人造成的各项实际损失。 十四、发包人原因致勘察、设计、返工、停工或修改设计的责任

人事聘用合同

人事聘用合同 聘用方: 受聘方: 身份证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深圳经济特区劳动合同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聘用双方本着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达成如下协议: 一、工作岗位和工作 根据工作需要,受聘方聘于部门从事工作。 二、合同期限 聘方根据受聘人工作岗位的性质,采用第种合同形式: (一)固定合同期限:自200 年月日至200 年月日止,为期年。其中试用 期为个月。 (二)无固定合同期限:自200 年月日起,至本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双方终止本合同。 三、工作时间 (一)聘方采取国家规定的标准工时制,即受聘人每日工作8 小时,每周工作40 小时(星期一?星期五)。部分管理岗位和业务岗位,因工作性质不同,可在此原则下根据工作需要灵活安排工作时间。 (二)聘方由于工作经营需要,经与受聘方协商后,可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超过一小时; 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受聘方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超过三小时。加班加点每月不超过三十六小时。 (三)如属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延长工作时间的,不受上款规定限制。 四、工资

1、固定工资制。受聘人固定月工资标准为人民币元; 2、底薪+提成工资制。受聘人固定月工资标准(底薪)为人民币元,并依业务考核制度,根据受聘人每月完成的业务额,发放业务考核工资。 3、业务提成制。聘方对受聘人采用松散式管理。受聘人按一定比例享受业务提成。聘方以此作为受聘人每月薪酬发放薪资。 (二)聘方每月日为发薪日。 (三)聘方安排加班加点的,按《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支付工资报酬。 (四)受聘人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期间的工资按《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工资管理暂行规定》和其他相关法规政策执行。 (五)受聘人在工作时间内,按国家规定履行国家和社会义务时,工资照发。 (六)受聘人停工期间的工资待遇按《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工资管理暂行规定》和其他相关法规政策执行。 (七)受聘人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休假权利,休假期间的工资按国家及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五、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一)聘方必须为受聘人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二)受聘人对聘方管理人员违规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 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六、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一)聘方接深圳市社会保险的有关规定,为受聘人办理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

合同法律知识培训总结

合同法律知识培训总结 1合同法律知识专项培训个人总结 培训开始,刑老师给我们简要介绍了合同法的历史来源,激起了我学习合同法的兴趣,之后,刑老师又结合日常生活案例,通俗易懂的阐述了十几种合同的内容及书写形式。 合同法的定义就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而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自然人或法人)关于建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合同的形式,是指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外在表现形式。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和其他形式。在工作中,起草一个合同时,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八项条款:(一)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二)标的;(三)数量;(四)质量;(五)价款或者报酬;(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七)违约责任;(八)解决争议的方法。 制定合同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同法是市场经济法的基本法律之一,合同法是调整和规范平等主体之间在订立、履行合同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合同法所规定的合同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是人们生产、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法律手段。自然人的日常生活、法人的生产经营、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社会财富的增加、国际经济交往,都离不开合同法。合同法在规范市场主体及其经济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主义体系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 这次培训通过合同案例阐述合同的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我初步了解了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合同形式及内容规范,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合理利用合同法,保护自己和公司的利益。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购买商品,买家与卖家在进行交易时,就是运用口头合同。 感谢公司领导给我们提供这样好的学习机会,我将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并希望能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而逐步成长。 2参加“合同法实务培训”心得总结 20XX年4月8日,供应部全体员工参加了由公司组织的“合同法实务培训”。此次培训由内蒙古鹿城律师事务所的老师主讲,主要讲解了一些合同法的基本知识及实务问题。 作为一名供应部业务人员,通过这次培训让我从合同签订及合同的履行控制方面并结合相应事例系统地学习了一

合同法律关系

合同法律关系(掌握) 一、合同法律关系的构成 (一)、合同法律关系的概念:合同法律关系是指由合同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在民事流转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合同法律关系包括合同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 (二)、合同法律关系主体 1.自然人:是指基于出生而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有生命的人。自然人包括: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自然人要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2.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记):(1)、依法成立;设立法人必须经过政府主管机关的批准或者核准登记。(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这是法人进行民事活动的物质基础。(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名称是法人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场所是确定法律管辖的依据。 (4)、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可以分为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两大类,非企业法人包括行政法人,事业法人、社团法人。企业法人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后取得法人资格。企业法人分立、合并,它的权利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 3.其他组织:法人以外的其他组织也可以成为合同法律关系主体,主要包括:法人的分支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的联营体、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它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与法人相比他的复杂性在于民事责任的承担较为复杂。 例题(单选):合同法律关系是由()三要素组成。 答案:A A、主体、客体、内容; B、当事人、经济行为、经济利益; C、法人、经济合同、经济权利; D、经济管理、经济协作、法律责任。 (三)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合同法律关系客体,是指参加合同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1.物:法律意义上的物是指可为人们控制、并且有经济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也是法律意义上的物.可以作为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如借款合同。

对劳动合同的认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对劳动合同的认知 篇一:对劳动合同法基本原则的认识 对劳动合同法基本原则的认识 张瀚青11121954机自学院 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法原则的一般共性:揭示部门法存在和确立之本质属性,统领部门法律制度,构建与法的概念和规范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反映部门法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具有抽象性、综合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法的原则,即表现为一种社会经济形式的最重要的方式和基础的那些原则和基本思想,处在于法的本质的同一序列之中并构成它的主要内容。"对法的基本原则的研究,必须立足部门法及其制度的建立,并通过对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所具备的特殊性分析,从而以此确立部门法及其子法的基本原则。劳动合同法做为劳动法的子法,在调整劳动关系和保护劳动关系参与者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调整对象均构成研究劳动合同法基本原则的基础;同时,劳动关系的历史演变,民事雇佣合同发展到劳动合同,表明了

劳动合同的社会性特征。立足于私法性质的劳动法律行为既保留着以意思自治为其核心和要素的基本特征,又日益进化于劳动权本位和公法的适当干预。就我看来劳动合同法的基本思想主要有 一、劳动合同法是以私法为基础的 劳动合同乃劳动关系之核心,一切劳动关系均建立在劳动合同之上,并由此展开。而劳动关系之历史演变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并遵循着一条以私法理念和原则调整的过程。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是劳动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兴起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劳动关系社会化已必然。当事人一方提供劳动,他方负担对待给付的纯债法关系已不完全能够适应日益高涨的人权发展活动。以重视劳动力之支配权与保障劳动力所有者之人格权相互并重,劳动法要求独立地调整劳动关系的要求,得以立法支持。以调整劳动关系的劳动合同法在私法原则的基础上,更多重视进行公法规范,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劳动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劳动雇佣关系最终从私法中脱离出来,以重视对劳动合同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共同调整的劳动合同法,成为劳动法的特别法而被许多国家以立法形式予以确认。 二、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决定于劳动关系的特征和劳动权本位思想劳动合同法是劳动法的特别法,劳动法的基本

合同法律关系

合同法律关系 一、合同法律关系的要素合同法律关系包括合同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 二、合同法律关系的主体 1、自然人(包括中国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 2、法人 (1)法人应当具备的四个条件 (2)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是自然人,他依照法律或它的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法人以它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法人注册登记所在地)。 3、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但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一般情况下,也不能成为保证人。 三、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参加合同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包括物、行为和智力成果。 研究合同的成立制度对解决合同纠纷而言十分重要,因为判断当事人之间是否成立或存在合同法律关系是界别纠纷各方责任的基础性法律事实。 笔者认为,判断一项合同法律关系是否成立的根本性要素有三项:即主体适格、标的特定、价款明确。因此,成立一项合同法律关系并不需要具备合同法第十二条所要求的

全部合同一般条款。 也就是说,除上述三项要素外,合同是否具备质量条款或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及违约责任等条款均不是合同法律关系成立的必备要素。对于合同欠缺的其他一般条款,当事人可以通过另行达成协议解决,或者在达不成协议的情形下,由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一百二十五条等有关规定予以确定。 目前,最高法院针对合同法作出了大量的体系性司法解释,这些司法实践与理论成果体现了我国司法实务界对相关合同法制度的一个渐进的认知进程。诸如,对合同成立“三要素”内涵的认知即体现了这一特质。 传统的合同法理论认为“主体适格”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合同主体本身必须是合法存续并且具有相应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二是要求该合同主体对有关标的物必须具有完整、充分的所有权或处分权,否则就不能视为主体适格且合同法律关系将会被确认为无效。但根据XX年7月1日施行的《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当事人在缔约时是否对标的物具有所有权或处分权与合同的效力确定之间并无必然的制约关系。也即,无权处分行为也可以构成有效合同。因此,主体是否“适格”在合同的订立效力方面已经不再是一个障碍性因素。无处分权的瑕疵主要体现在履行效力方面所产生的客观不能或主观不能状

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一)事业单位的发展与改革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游离于劳动法适用范围之外,是与我国的人事制度的历史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构建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同时,建立了干部人事制度。这种制度架构使得人事关系与劳动关系在我国一直被看作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反映的是干部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后者反映的则是工人与用人单位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是按照干部管理或者比照公务员管理,与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管理分开,形成人事关系由人事部门管理,劳动关系由劳动部门管理。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全面推行的劳动合同制使企业内部的干部、工人的身份界限被打破,政府职能的转变催生了公务员制度,原来笼统的干部人事制度已经分化,且不复完整存在。在这个大背景下,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使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00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会同科学技术部、卫生部、教育部发布了一系列推进科研事业单位、卫生事业单位和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02年7月6日,国务院批准国家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国办法[2002]35号)(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打破了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长期存在的铁饭碗制度,明确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路、目标和具体方案,即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事业单位与职工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聘用单位和受聘用人员与工作有关的权利义务;并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以及规范的解聘、辞聘制度。该《意见》实施后,事业单位的改革随之展开。 事业单位在改革过程中,采取了三方面的分流:其一,比照公务员序列管理。将一些法律授权服务社会公益事业兼有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比照公务员序列管理。人事关系的性质在法律上归属于行政法律关系,劳动者的权益由相应的公法性质的“人事法规’’调整。其二,直接划人劳动法调整。这主要是一些科研机构在改制时同时明确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由劳动法调整,原人事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其三,以科、教、文、卫系统为代表的事业单位正在实行聘用制。但这类人员的劳动关系适用哪个部门法调整,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暂时还不知去向,无“法”适用。而对这部分事业单位和人员应否被纳入劳动合同法的范围,是讨论和争议的焦点。 (二)人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趋同 从劳动法理论上分析,改革后的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性质实际上已从原来的行政法律关系趋同于劳动法律关系,聘用合同与劳动合同并无本质区别。具体表现在: 第一,人事关系的建立与劳动关系相同。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人事关系的建立,是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聘用单位和受聘用人员与工作有关的权利义务,已由过去的政府指令转变为基于私法原则建立,并实行公开招聘和单位与劳动者的双向选择。这标志着人事关系的市场化,与劳动关系具有同质特征。 第二,人事关系的性质与劳动关系相同。改革后的事业单位拥有工资分配自主权,对其工作人员具有解聘等管理权,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存在从属关系。管理者与一般劳动者由于利益差异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加大,反映出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需要市场法律的调整。 第三,人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内容相同。事业单位的聘用合同内容包括:聘用合同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法律基础

一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法律基础 1.合同示范文本的效力 ■合同示范文本不属于法律法规,是推荐使用 2.合同法律关系的构成(三主体三客体两内容) 3.与法人有关的两个易混概念 4.法人的四条件 ■依法成立-不能自然产生,必须依法设立 ■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物质基础 ■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依法成立、有钱、有名、能独立承担责任 5.法人的分类 6.法人资格的获得

7.其他组织 ■概念 ·不具备法人资格,但是可以作为合同的主体 ■类型 ·法人的分支机构 ·不具备法人资格的联营体 ·合伙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 【注意】 ·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分公司不具备 8.法人资格与签订合同 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如法人的分支机构是可以签订合同的,只不过合同的责任必须由法人来承担。 9.法律关系的客体(三客体) ■ 物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也是物(如借款合同) ■ 行为 ·行为多表现为完成一定的工作 ·如设计工作、监理工作等 ■ 智力成果(主要三类) ·知识产权 ·技术秘密 ·在特定情况下是公知技术 10.合同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两类) 11.代理的特征 ■代理人必须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实施代理

■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代理 ■代理人在被代理人的授权范围内独立地表现意志 ■被代理人对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责任,既包括对代理人在执行代理任务的合法行为承担责任,也包括对代理人不当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12.代理的种类(三大类) ■ 委托代理 ■ 法定代理 ■ 指定代理 13. 委托代理 ■内涵 ·基于委托授权形成的代理关系 ■来源 ·委托合同关系 ·合伙合同关系 ·工作隶属关系 14.委托代理的特点 ■仅被代理人一方授权即可产生效力,无需对方同意 ■被代理人有权随时撤销其授权,代理人也有权随时辞去所受委托 ■但代理人辞去委托时,不能给被代理人和第三人造成损失,否则应负赔偿责任 15.工程中的主要委托代理形式 ■项目经理是施工企业的代理人 ■总监理工程师是监理单位的代理人 ■工程招标代理机构是发包人的代理人 16.越权代理的法律后果 ■代理人应在授权范围内行使代理权 ■超出授权范围的行为应由行为人自己承担 【原则】谁有错误就由谁承担责任 17.授权范围不明确的法律责任 应由被代理人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但实际操作中,由于被代理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远高于代理人,因此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由被代理人承担(以监理合同为案例) 【原则】谁有错误就由谁承担责任,如双方都有错误,则承担连带责任 18.法定代理 ■概念 ·法律直接规定产生的代理关系 ·适用于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人 ■案例 ·根据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代理人是其父母 ·无需未成年人给其父母下委托书 19.指定代理 ■概念 ·根据法院或有关单位指定而产生的代理

浅谈对合同公证的认识

浅谈对合同公证的认识 王京在公证实践中,不少公证员反映对合同类公证的把握很茫然。一方面,有的公证员认为公证既不是合同的生效要件,又不是合同订立的必须形式,公证无用论、形式论成为办理合同类公证的认识性障碍;另一方面,不少人不清楚合同公证笔录怎么做,对合同类公证的风险防范无所适从,在办理合同公证时出现笔录无话可说,“详见合同”成为套话的现象。笔者试从自己对《合同法》的理解和对公证的作用认识两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证同业。 对合同类公证要想做到心中有数,必须解决公证在合同公证中有什么作用的认识问题。也就是说,公证员首先要了解合同公证要解决的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既解决当事人的需求,又限定公证所承担的风险。 的确,合同公证不是订立合同的必须形式,是否公证要根据当事人的选择。面对选择了公证的合同当事人,我们是否清楚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 根据《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这里,《合同法》将成立与生效作为两个法律概念:合同成立仅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内容的意思表示到达要约人。《合同法》第25条规定: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而合同的生效除了包含合同成立外,还要求合同的成立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也就是说,合同的订立完全是合同当事人根据自己意愿可以进行的事,而合同的生效则要受法律强制性规定的约束,不受合同当事人主观意志的影响。合同生效的意义在于使合同产生法律上的履行效力。 合同成立与生效是两个法律概念,并不是说合同成立与生效是截然分开的两步骤。实际上,只要依法成立的合同在合同成立的同时就产生了法律效力,只有在订立时违法的合同,才不生

《合同知识培训》心得

《合同知识培训》学习心得 按照教学安排要求,这个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合同知识培训》课程。正好下学期我们就要去实习了,也即将面临毕业找工作,因此这门课的开设就显得恰到好处、十分重要。出于个人爱好,早在大一的时候我就想学到一门关于法律知识的课程,并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因此这门课对我我来说就更有意义了。眼下,本学期即将结束,这门课也将告一段落,在这里我就总结一下一学期来这门课给我带来的收获。 通过学习,首先我认识到了掌握合同知识的重要性,明白了合同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当下这个法治社会,很多人因为不懂法律知识,在务工过程中上当受骗,其中既有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工群体,也包括不乏像我们一样的大学生群体,而我就曾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曾经就在大一寒假期间,我和同学一起去苏州做寒假工,那时我们就被签署了一份临时用工合同,由于当时对于这方面不了解,我们最后根本就没能留一份合同,也就导致在后来结束结算工资时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但也只能认命。那件事也给我们了很沉重的教训,也就是从那是突然觉得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是多么的重要。 在本门课程的课堂上,我知道了什么样的“合同”才算是合法的合同。合同又称为契约、协议,是平等的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作为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产物,是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相一致的协议。只有当事人所作出的意思表示合法,合同才具有法律约束力。依法成立的合同从成立之日起生效,具有法律约束力。这就告诉了我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详细看条款的每一项,只要有本意上就不合法的款项,那么这个所谓的“合同”就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还有,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合同的多种分类,包括买卖合同、赠与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承揽合同、委托合同等等。针对不同的事情,双方之间不同的合作关系所签署的合同是不一样的。 另外我还知道了当合同签订之后,并不是就成为了一纸空文,根据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合同规定的义务人,应该根据合同的要求实现其义务,这就是所谓的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履行是指债务人全面地、适当地完成其合同义务,合同的履行最关键的是要全面、适当,这是合同归于消灭的最理想方式。“全面”就是履行合同中所有应该履行的,“适当”也就是说按照合同中的要求去履行,并不是说只要做了就算是履行。一旦某一方不能按照合同完成相应项目都将承担违约责任。当然合同的履行是要以合同生效为前提的。如果有效,当然要正确适当的履行,否则就是违约。但是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因为当事人缺乏法律意识,被欺诈或者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而签订了不平等合同,从而被认定无效,此时,有过错的一方要赔偿对方的损失,如果双方都存在过错,则双方都负有返还义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合同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的、集体的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者返还第三人。这也就教会我们签订合同一定要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下,本着双方平等的原则,一旦和别人签订了合同,我们就有一种法律责任,必须认真、诚信的履行义务。 目前,我国的法治建设已取得了很大家成就,在法治社会里我们所有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做任何事都必需严格遵守法律。特别是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在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在当下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而合同作

第04讲第二章第一节合同法律关系(二)

4、合同法律关系的内容 合同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即合同的具体要求。 (1)权利:是指合同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定范围内,按照合同的约定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作出某种行为。 (2)义务:是指合同法律关系主体必须按法律规定或约定承担应负的责任。 (3)权利和义务是相互对应的。 【例】甲、乙签订借款合同,关于该借款合同法律关系的要素,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主体为合同当事人,即甲、乙 B、该借款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属于物 C、客体为合同法律关系主体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即甲、乙之间的借款 D、内容为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即贷款人提供借款,要求还款;借款人取得借款,按期还款,且互为权利、义务 【参考答案】B 二、合同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能够引起合同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和事实,就是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包括事件和行为。 1、事件 (1)事件是指不以合同法律关系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发生的,当事人无法预见和控制的,能够引起合同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现象。 (2)事件可分为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两种。 (3)自然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现象所引起的客观事实,如地震、台风等。 (4)社会事件是指由于社会上发生了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难以预料的重大事件所形成的客观事实,如战争、罢工、禁运等。 2、行为 1

2 (1)行为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有意识的活动,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表现形式。 (2)行为还可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3)行政行为和发生法律效力的法院判决、裁定以及仲裁机构裁决等,也是一种法律事实,也能引起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 【例】事件是指能够引起合同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现象,包括()。 A 、自然事件 B 、社会事件 C 、行为 D 、法院生效判决、裁定 E 、法律事实 【参考答案】AB 【例】能够引起合同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分为行为和事件两类,下列属于行为的是()。 A 、罢工 B 、法院判决 C 、合同当事人违约 D 、仲裁机构裁决 E 、行政行为 【参考答案】BCDE 三、代理关系 1、代理的概念 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的、其民事责任由被代理人承担的法律行为。 被代理人 第三人 代理人 授予 代理权 在代理权限内 以被代理人名义 实施法律行为

最新建设工程合同法律基础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法 律基础

第一章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法律基础 注意:单选50题,多选30题,共80题,110分。单选应保证80%正确,多选保证50%正确。 考纲要求: 了解:合同的公证与鉴证。 熟悉:代理关系;建筑工程一切险。 掌握:合同法律关系;合同担保。 了解部分: 一、合同鉴证 (一)、合同鉴证的管辖和鉴证审查的内容 合同鉴证应当审查以下主要内容: (1)不真实、不合法的合同; (2)有足以影响合同效力的缺陷且当事人拒绝更正的; (3)当事人提供的申请材料不齐全,经告知补正而没有补正的; (4)不能即时鉴证,而当事人又不能等待的; (5)其他依法不能鉴证的。 (二)、合同鉴证的作用 (1)经过鉴证审查,可以使合同的内容符合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有利于纠正违法合同; (2)经过鉴证审查,可以使合同的内容更加完备,预防和减少合同纠纷; (3)经过鉴证审查,便于合同管理机关了解情况,督促当事人认真履行合同,提高履约率。 (三)、合同公证与鉴证的相同点与区别 (1)合同公证与鉴证的相同点 原则、内容和范围、目的相同。 合同鉴证与公证的目的都是为了证明合同的合法性与真实性。 (2)合同公证与鉴证的区别:性质不同、效力不同、适应范围不同 熟悉部分: 二、代理关系 以代理权产生的依据不同,可将代理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指定代理或法定代理关系的终止 (1)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复民事行为能力 (2)被代理人或代理人死亡 (3)指定代理的人民法院或指定单位撤销指定 (4)监护关系消灭 三、建筑工程一切险 2.投保人与被保险人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规定,工程开工前,发包人应当为建设工程办理保险,支付保险费用。应当由发包人投保建设工程一切险。 3.责任范围 保险人对下列原因造成的损失和费用负责赔偿:(1)自然事件及其他人力不可抗拒的破坏力强大的自然现象;(2)意外事故:包括火灾和爆炸。 7.保险期限 以先发生者为准,但不早于保险单明细表中列明的建筑期保险开始时间。终止时间也是,以先发生者为准。但在任何情况下,保险人承担损害赔偿义务的期限不超过保险单明细表中列明的建筑期保险终止日。 四、担保关系 (一)保证 1.保证的概念和方式 一般保证,未明确前,可拒绝承担保证责任; 连带责任保证,随时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注意:在具体合同中,担保方式由当事人约定,如果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则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这是对债权人权利的有效保护。 2.保证人的资格 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为保证人。但是,以下不能作为保证人: (1)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有法人书面授权的,可以在授权范围内提供保证。 (2)国家机关。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 (3)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4.保证责任 保证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 (二)抵押 1.抵押的概念 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抵押物,用以担保债务履行的担保方式。 2.抵押物(学员应区别可以抵押和不可以抵押的财产,有权处理的均可。国有的不能抵押) 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提供担保的财产为抵押物。由于抵押物是不转移占有的, (1)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 (2)抵押人所有的机器、交通运输工具和其他财产; (3)抵押人依法有权处分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 (4)抵押人依法有权处置的国有机器、交通运输工具和其他财产;

买卖合同法律关系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买卖合同法律关系 篇一:合同法中买卖合同释义 本章共四十六条,对买卖合同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标的物的交付和风险承担、买受人检验标的物的期间和效力、分期付款买卖、凭样品买卖、试用买卖等问题作了规定。 第一百三十条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 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释义】本条是关于买卖合同概念的规定。 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买卖标的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货款的合同。买卖关系的主体是出卖人和买受人。转移买卖标的物的一方为出卖人,也就是卖方;受领买卖标的,支付价金的一方是买受人,也就是买方。 1.买卖合同的法律特征 (1)买卖合同是有名合同。买卖合同是合同法分则中明确规定的合同,因而属于有名合同。买卖合同是最基本的有名合同。 (2)买卖合同是卖方转移财产所有权,买方支付价款

的合同。买卖合同是卖方转移财产所有权的合同。卖方不仅要将标的物交付给买方,而且要将标的物的所有权转移给买方。转移所有权,这使买卖合同与一方也要交付标的物的其他合同,如租赁合同、借用合同、保管合同等区分开来。其次,买卖合同是买方应支付价款的合同,并且价款是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的对价。这又使买卖合同与其他转移财产所有权的合同,如互易合同、赠与合同区别开来。 (3)买卖合同是双务合同。出卖人与买受人互为给付,双 方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又都负有相应的义务。卖方负有交付标的物并转移其所有权于买方的义务,买方也同时负有向卖方支付价款的义务。一方的义务也正是对方的权利。因此,买卖合同是一种典型的双务合同。 (4)买卖合同是有偿合同。出卖人与买受人有对价关系,卖方取得价款是以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为代价的,买方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是以给付价款为代价的。买卖合同的任何一方从对方取得物质利益,都须向对方付出相应的物质利益。因此,买卖合同是典型的有偿合同。 (5)买卖合同多是诺成合同。一般当事人就买卖达成合意,买卖合同即成立,而不以标的物或者价款的现实交付为成立的要件。这在有的国家的法律中是明确规定的,如法国民法典规定,当事人就标的物及其价金相互同意时,即使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仔细阅读使用的合同文本,掌握有关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法律、法规规定。 目前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普遍采用建设部与国家工商局共同制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该文本由协议书、通用条款、专用条款及合同附件四个部分组成。签订合同前仔细阅读和准确理解“通用条款”十分重要。因为这一部分内容不仅注明合同用语的确切含义,引导合同双方如何签订“专用条款”,更重要的是当“专用条款”中某一条款未作特别约定时,“通用条款”中的对应条款自动成为合同双方一致同意的合同约定。 有关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法律、法规规定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业资质管理规定》、《建筑业资质等级标准》(试行)、《建筑安装工程总分包实施办法》、《建设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价格管理暂行规定》等。 《协议书》中明文要求发包人和承包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就本建设工程施工事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二、严格审查发包人资质等级及履约信用。 施工单位在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时,对发包人主体资格的审查是签约的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它将不合格的主体排斥在合同的大门之外,将导致合同伪装的坑穴和风险隐患排除在外,为将来合同能够得到及时、正确地改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从事房产开发的企业必须取得相应的资质等级,承包人承包的项目应当经依法批准的合法项目。违反这些规定,将因项目不合法而导致

所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因此,在订立合同时,应先审查建设单位是否依法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取得相应的经营资格和等级证书,审查建设单位签约代表人的资格,审查工程项目的合法性。其次还应对发包方的履约信用进行审查。 三、关于工期、质量、造价的约定,是施工合同最重要的内容。 “工期、质量、造价”是建设工程施工永恒的主题,有关这三个方面的合同条款是施工合同最重要的内容。 1、实践中关于工期的争议多因开工、竣工日期未明确界定而产生。开工日期有“破土之日”、“验线之日”之说:竣工日期有“验收合格之日”、“交付使用之日”、“申请验收之日”之说。无论采用哪种,均应在合同中予以明确约定,并约定开工、竣工应办理在那些手续、签署何种文件。对中间交工的工程也应按上述方法作出约定。 2、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不再是工程竣工验收和工程质量评定的主体,竣工验收将由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进行。因此,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参加验收的单位、人员,采用的质量标准,验收程序,须签署的文件及产生质量争议的处理办法等。 3、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最常见的纠纷是对工程造价的争议。由于任何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都不可避免设计变更、现场身份证和材料差价的发生,所以均难以“一次性包死,不作调整”。合同中必须对价款调整的范围、程序、计算依据和设计变更、现场身份证、材料价格的签发、确认作出明确规定。 四、对工程进度拨款和竣工结算程序做出详细规定。 一般情况下,工程进度款按月付款或按工程进度拨付,但如何申请拨款,需

第一章 合同相关法律基础_secret

第一章合同相关法律基础 第一节概述 工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技术经济活动,它涉及面广,工期长,加上新型材料不断出现,技术发展速度快,质量要求高,项目实施较为困难。同时,工程的参加单位和协作单位多,一个工程就涉及业主、承包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银行等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单位,如果工程实施中有一家工作出现失误,就可能会对他方工作产生干扰。因此,在工程实施中必须加强各方的配合协作工作。而合同正是各项目参加者的连接纽带,通过签定合同将参加工程建设的各方有机结合起来,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规范各方的行为,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经济法规,形成良好的市场运行秩序。至今为止,我国已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逐步将我国经济建设纳入法制轨道。作为经济建设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工程建设活动的法律环境也日趋完善。自九八年以来,建筑法、合同法及招标投标法的相继实施,标志着我国土木工程技术已经步入法制状态。 由于工程建设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因此它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也错综复杂,既有程序法,也有实体法;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行政管

理方面的。这里主要介绍经济法基本知识及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其他相关法律规定。 一、法的基础知识 1.法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公正价值目标,并由国家政权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的总和。法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 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即法的表现形式。我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法律。其中,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法律、特别行政区法律由全国人大制定,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条例和单行条例由地区人大制定并报全国人大备案。地方性法规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3.我国的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并组成的法律的整体结构。法律体系是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我国的法律体系包括:1)宪法;2)民法:3)刑法;4)行政法;5)经济法;6)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7)环境法;8)婚姻法;9)军事法;10)诉讼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