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批评模式的 阐释和应用
当代文学批评模式的 阐释和应用 如何运用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的相关
理论来解读具体的文学现象 西方当代文学批评模式的划分
是按照对文学四要素不同的侧重点来进行的 文学四要素
世界 作者 作品(文本) 读者
强调文学与世界的联系
社会历史批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新历史主义批评
后殖民主义批评
文化批评
强调外部世界中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种族身份、时代精神、意识形态等因素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
精神分析批评
(心理学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
强调作者的情感经历、个人心理或集体无意识心理对文学的影响 强调文学与读者的联系
现象学批评
解释学批评
接受理论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
强调文学活动中读者的重要作用 强调文学文本本身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
英美新批评
结构主义批评
解构主义批评
强调对文学文本本身的结构、语言等形式因素的研究 第一讲 解构主义批评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
影响与启示
解构主义理论的文本解读
曹禺的《雷雨》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
通过对一系列二元对立的解构颠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
哲学与文学的二元对立
言语与文字的二元对立
西方传统文论 —— 现代 — — 后现代 理性主义 过渡 反理性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 反中心 反权威 反本质 语音中心主义 反统一性 反确定性 反二元对立 西方传统文论是理性主义文论
高扬理性;贬低感性
柏拉图:美是理式(理念)
(事物的本质,绝对真理)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亦爱真理
(对万事万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理性认识)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柏拉图:美是理式
一种超时空、非物质的、永恒不灭的本体
万事万物的本原
事物的本质
事物的原型
普遍规律
绝对真理
万事万物之所以美的依据。
柏拉图:美是理式
理式世界 最高的真理,最高的真实
现实世界 对理式的摹仿
艺术世界 对现实的摹仿
(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最不真实、不可靠、不确定) 三种床 理式的床:床之所以为床的理式,
床的真实体,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木匠依理式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床,
受时间、空间、材料、形式的限制, 没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只是近似真实体的东西。 画家摹仿木匠的个别的床制造而成的绘画的床
摹仿的只是外形,是摹本的摹本,最不真实不可靠,和真理隔着三层。 理式论影响下的西方文论 注重摹仿、逼真、真实
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如实再现 摹仿论的源头 哲学与文学的二元对立
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是对世界本质的清楚理性的认识,是最高的真理,最高的真实
文学是对世界的想象和虚构,具有不真实,不确定性,和真理隔着三层。
哲学 ﹥ 文学
柏拉图的理想国 三等人组成
第一等——哲学家
诗人——被逐出理想国 哲学 ﹥ 文学
德里达对哲学与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
也是对西方理性主义、
本质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 一元中心主义 的解构
西方传统理性主义也就是
本质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 一元中心主义 理性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 本质主义
Logos:万物生灭变化背后的一种规律。
西方传统文化中总是相信有某个终极的所指,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本质、本体或中心,
是一切思想、语言和经验的基础, 它能够提供最终的意义。 德里达把这个“超验所指”叫做逻各斯。
它可以是理式、理念、上帝等
柏拉图:美是理式(理念)
圣∙奥古斯丁:上帝是美的本体
(尼采:上帝死了,要重估一切价值)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德里达对言语与文字、
哲学与文学等 一系列二元对立的解构 就是对这种理性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本质主义的颠覆
对哲学与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
哲学与文学是统一的,没有谁高谁低的地位差别,因为它们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来传达,同属于符号系统。
都具有语言的虚构性、修辞性、隐喻性特征 不同在于,文学承认自己是一种虚构,
而哲学总以为自己是在与一个真实的世界打交道,是在传达关于世界的真理,不承认自己的虚构性和隐喻性。 对哲学与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
政治、历史、哲学、文学也都是统一的
因为它们也都通过语言符号来传达。
对新历史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旧历史主义
认为在文学作品之外,有一个真实的具体的历史,而文学作品只是对这个真实而具体的历史的一种反映。
历史是第一性的,文学作品是第二性的。
历史决定文学,是文学的“背景”或“反映对象”。
历史是对事件的真实记录,文学是虚构
历史﹥文学 新历史主义: 对历史与文学二元对立的消解
都通过语言来传达,两者间不存在谁决定谁、谁反映谁的关系,
而是相互证明、相互印证的“互文性”关系
文本的历史性
历史的文本性
文本的历史性
文学参与并构造着历史,
而不是对历史的反映
历史的文本性
历史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阐释,带有一切语言所共有的虚构性。
历史也是一种话语、一种文本,是与历史编写者的意志、态度、叙事方式密切相关的一种文本。
历史的文本性
海登•怀特:历史的深层结构是诗性的
历史话语与隐喻象征性的文学语言一样,富有意在言外 的深蕴,意味着的东西多于字面上说出来的东西。 而在说出某些东西的同时,又隐藏了其它一些东西,
因此历史话语从来没有把历史问题最后“ 包裹” 起来、阐释清楚,而是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 ,激励着
后人用新的眼光作更深入的研究。
西方传统文论也是一种语音中心主义
言语与文字的二元对立
意 —— 言 —— 书
意义 口头语 书面语(文字符号)
(中心) 意义的表征 口头语的记录
意义(本质、本原、真理) ﹥ 言语 ﹥ 文字
言语﹥文字
坚信有某种存在于语言之外的所谓本质、本原、绝对真理,某种终极意义,而语言仅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
言语﹥文字 语音中心主义
中国: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德里达的解构:
首先,不存在先于语言之外的所谓本质、本原、绝对真理、终极意义。
其次,言语与文字是统一的。文字的模糊性、含混性,不确定性,恰恰说明了言语的模糊性、含混性,不
确定性。 第三,提出一个新的文字概念——原型文字,它是传统的文字概念和言语概念的原型所在,是包括文字和
言语在内的一切语言现象的先决条件。
解构主义
以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为突破口,
瓦解两者的界限和等级,
进一步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
一系列不平等的二元对立
男 女
人类 自然 理智 情感
精英 大众
西方 东方
白人 黑人
文明 野蛮
先进 落后
德里达:
在一个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中,我们所见到的只是一种鲜明的等级关系,绝无两个对立项的和平共处。其中一个单项在价值、逻辑等方面统治着另一个单项,高居发号司令的地位,解构这个二元对立,便是在一个特定的契机,将这一等级秩序颠倒过来。 男 女
男 ﹥ 女 男尊女卑
主 从 次 奴 对女性主义的启发:
男 ﹥ 女 男性中心主义
主 从
女 ﹥ 男 女性中心主义
主 从
男 = 女 没有唯一主体,没有中心
主 主 和谐平等、相互尊重
对后殖民主义的启发:
萨义德的东方学:
西方人对东方民族、东方文化所作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为指导思想的,是西方人以种族偏见、种族歧视的眼光对东方民族、东方文化所进行的一种想象性的建构,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霸权色彩。
对后殖民主义的启发:
西方﹥东方
先进﹥落后
文明﹥野蛮
西方=先进=文明
东方=愚昧=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