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人迁台及开发台湾的历史过程

汉人迁台及开发台湾的历史过程

汉人迁台及开发台湾的历史过程
台湾人口如今共两千三百多万人,人口由相对多数的民族汉民族(98.2%)此系和相对少数由二十几个不同的诸民族(1.8%)概括而称的台湾南岛语族此系所组成。

其中汉族可再依据迁移来源与风土民情而概分为同时来台的闽南人(67%)、及客家人(13%)、二战后来台的外省人三大族群。

台湾人有如此多的汉人的原因,并非偶然的相聚,而是由历史上许多的大事件导致汉人迁移到台湾而形成的。

这包括隋唐、宋元、明代以及清代汉族人民的东移。

隋唐至宋元时期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由于福建人多地少、寺院经济恶性膨胀、战乱等原因,福建有不少居民选择移民到台湾。

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

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

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

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宋元时期,台湾尚属早期开发时期,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与大陆虽有经济来往,只是零星的、小规模的交易。

宋代海上贸易发达,泉州港当时为全国大港,至少在南宋之前,大
陆人民与当地人民已经有贸易关系了。

明代汉人向台彭的移民和开发,分三个时期。

第一期的移民情况:明初为防止方国珍、张士诚逃亡海上残余势力的卷土重来和倭寇的骚扰,在东南沿海,实施“迁界”政策,台彭也在迁界范围内,但并不能组织福建沿海人民继续迁居台彭。

永乐年间,朱棣派郑和几次下西洋,途中到过台彭。

明中叶时期,台彭成为大陆海商的根据地,也有部分渔民定居于此。

明政府也曾募民到台彭开荒。

第二期移民情况:首先荷兰占领时期,由于战乱及大量农民破产,台湾出现了更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郑芝龙于崇祯年间得到福建巡抚熊文灿的允许,运送大量饥民到台湾垦荒。

又有荷兰人在台建立据点后,为解决粮食问题和生产更多的蔗糖以供出口,积极引诱和奖励大陆汉人移居台湾定居。

最后还有一些汉人是从南洋群岛迁居台湾的。

汉族人口的迁台,带进了大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经济的繁荣,使台湾稻米和蔗糖生产发展很快。

第三期移民情况:永历十六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带领大批军队和眷属迁居台湾;来自大陆的移民还包括一部分大陆沿海人民为反抗迁界令而逃往台湾的。

这批大陆移民为开发台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郑成功及时地利用并组织这批劳动力进行开垦。

明初,对台湾地区采取徙民墟地的措施,但却使这一地区成为私人海上贸易的据点。

根据《明史》记载,当时已有大陆商人往来于台湾沿海港口进行贸易活动。

明后期,天启元年颜思齐海商集团入据台湾,与陈衷纪、李忠等海商集团从事走私贸易,后郑芝龙继承颜思齐的势力,发展成为更大的海商集团。

天启四年荷兰人占领台湾后,为了商业掠夺,也十分重视与大陆的贸易活动。

在次情况下,明政府进一步开放海禁,扩大对台贸易。

崇祯末年,两岸贸易进一步扩大。

由于大陆商品大量涌入,荷兰商人出现了资金缺乏,影响了贸易的进一步扩大。

自郑芝龙到达台湾后,郑氏海商势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大陆与台湾贸易的中坚力量。

郑芝龙投降清朝以后,郑成功继续保持与占领台湾的荷兰人的贸易关系。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从此进入郑氏政权与大陆直接贸易的阶段。

早在东渡台湾之前,郑成功就重视发展与各地的贸易,在大陆设立走私贸易据点,还设立山海路五大商行进行贸易活动。

1674年东南三藩起兵反清,郑经乘机占领福建沿海各地,台湾与大陆的贸易更为密切。

在清代汉族人民东移与开发台湾到了大规模的阶段。

前阶段(康熙二十二年~雍正十年),大部分是单身入台定居,禁止携眷入台,使台湾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中期阶段(雍正
十年~光绪元年),政府准许携眷过台到设立官渡官渡章程,每个移民到台湾的人都需要详细登记。

最后阶段(光绪元年以后)由于日本企图侵占台湾、西方列强在沿海引诱掠夺华工,大规模流入台湾的浪潮基本结束,导致清政府完全开禁,并主持移民。

清代大陆移民进入台湾后,以台南地区为中心,分别向北、向南流动,主要分布与台湾西海岸的平原地带及东部宜兰平原地区。

清代台湾经济:通商贸易的阶段: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禁。

1)逐步发展阶段(康熙二十三年开发海禁~雍正三年1725年台南三郊成立)这一阶段台湾商船频繁往返于台湾与大陆之间,大陆的商船运来布帛、日用器具、砖瓦木石等建筑器材、造船材料等大宗物资。

雍正三年,台南三郊成立,两岸贸易进入新阶段。

2)繁荣发展与鼎盛阶段(雍正三年~嘉庆初年“蔡牵事件”)雍正年间,大陆移民大量涌入台湾,促进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也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

乾隆末年,台湾与大陆的贸易达到了鼎盛阶段。

除了商品贸易量的增加外,新商港的开辟是另一标志。

两岸商港由开禁之初的安平对厦门,有开发出鹿港对蚶江,八里坌对五虎门等港口。

3)衰疲阶段(嘉庆初年之后)由于蔡牵事件、鸦片战争、
海盗、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导致了粮食滞销造成农业凋敝,大批农民破产,流离失所;蔗糖生产也受到影响;鸦片的肆虐,造成台湾白银大量外流。

总之,大陆人口的大规模流入台湾,或开垦土地,或经营手工业,或从事商业活动,对开发台湾起了很大的作用。

139100223 庄耀贤
教科院教育技术学2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