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历史与文化

台湾历史与文化

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
台湾同中国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

在远古时代,台湾和大陆本来连在一起。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结的部分陆地沉为海峡,台湾遂成海岛。

这从地形上就可以看出来。

台湾山脉走向与大陆沿海地区的山脉走向一致,都是有规律地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平行排列,台湾岛西部海岸形状与隔海相望的福建海岸形状基本吻合。

台湾海峡最深处不过100米,过半地域深度只有50米,台湾岛与大陆最近处仅130公里。

从海底地形来看,台湾海峡海底河谷有向南及向北两大河系,这种海底河谷地形是台湾海峡还是陆地的时候,由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

这些都说明台湾与大陆原本就是一体的,只是后来由于地球自转向心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相连接部分沉陷成为海峡,台湾遂成海岛。

台湾就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

其中有很多方面可以看出来两岸同文同种。

例如台湾各地相继挖出的黑陶、彩陶、石器等历史文物就可以证明台湾与大陆同属一脉。

漫报板报道:台北地区最近发掘出大批史前文物,与大陆上曹翘出土的一些文物相似,证明台润原始民族的文化,与大陆中原文化是同一系就。

台北市《联合报》11月13日的消息靓,“台北县文献委具会”最近在这个县的土城乡大安寮村掘出了史前遗物石器四百多件、陶片六千六百多件。

出土的石器有石锄、石凿、石刀等,陶器上有绳救、
条救、刺校、方格救等图案。

这家报机税:“从土城大安寮所发掘的史前遣物,可以看出在台北地区的原始民族文化与大陆汉人文化有关”。

报抵弓}用“台北县文献会”分析的韶靓,这次出土的“陶器方面如绳胶、方格放等图案,大陆上曾普遍发现。

”“所掘出的有段石凿,曾在福建、杭州等地出土;有肩石斧与华北、辽东等地所发现的形状极相似”。

(根据新华社n月22日飘)台湾新近发掘大批史前文物——证明原始文化和中原同一系统<正> 据台湾报纸报道:台北地区最近发掘出大批史前文物,与大陆上曾经出土的一些文物相似,证明台湾原始民族的文化,与大陆中原文化是同一系统。

如台北县八里乡发掘的以绳纹陶为代表的大坌坑文化在大陆东南沿海各地广泛存在。

高雄县凤鼻头出土的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台北市发掘的圆山文化受到大陆东南沿海地区马家浜——良渚文化的明显影响和福建闽江下游的昙石山文化的浸润,同属闽台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古文化遗存。

这些文化遗存证明台湾的史前文化与大陆同属一脉。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不论从历史文献记载、出土文物、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人伦道德、风俗习惯、以及两岸人民之间的亲属血缘关系等,都证明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

中华海峡两岸客家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在参加第九
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开幕会上他对记者表示,两岸同胞共同过着新年、清明、端午和中秋等民俗节日,这充分证明两岸的同文同种、同祖同宗完完全全是一样的。

两岸共同弘扬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共同的民俗文化和节日文化,对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将是莫大的贡献。

下面也足以证明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

河南省博物馆学会顾问许顺湛说,中国文明史连绵不断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些文化纽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海内外华人引以自豪的民族文化标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最早产生和规范化是在河洛文化圈内。

还有中国人“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等,早在《河图》、《洛书》及创始于河洛的《易经》中都有反映。

河洛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周边地区的文化相互交融、优势互补,最后普及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其精髓渗透在亿万华人的心中。

来自台湾的学者指出,台湾同胞是从中原各地直接、间接迁来的中华民族的裔嗣,共同领受了中华文化所固有的伦理与道德,保有中华民族纯粹的血统。

其语言是河洛的古辞古音,其风俗是中原的古礼古仪,其心志是受教于河洛父老的忠厚与仁义,其行为是师法中原祖辈的朴实与坚毅。

这一切都证明了:台湾文化与河洛文化实为一体,永远不能分离,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

另外在1972年在台湾台南左镇莱寮溪发现的“左镇人”是迄今发现的台湾最早的住民,经台湾考古学家考证,认为他们在体质形态上,跟大陆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柳江)人相同,也与北京山顶洞人同一个年代,学术界普遍认为他们有比较亲密的血缘关系。

在福建漳州莲花池山距今四到八万年前的旧石器遗址被发现以后,考古学界得出更具体的结论,3万年前的“左镇人”就是闽南人沿着已经成路的东山陆桥长途跋涉到达台湾的。

高山族是台湾的先住民,是原住台湾的少数民族的总称,又称山胞,史学界对其来源一直没有定论。

中国大陆越文化研究专家何有基经过几十年潜心研究发现,高山族与古代江浙一代的越人在风俗习惯、先民遗物、造人传说等众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

他认为,约在4000年前,浙江绍兴一带的部分越人,因某种变故,乘船渡海,迁入台湾繁衍生息,遂成为台湾先住民。

台湾师大陈大络教授和厦门大学杨国桢、陈友平教授说:“中原人是闽台人血缘之根”、“闽台与中原古代语言相通”、“闽台文化虽有自己的特色,但与中原文化本质上相同”。

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说:“广东称客籍者,大抵本自河南”。

厦门大学著名语言学家黄典诚教授认为:台湾同胞“寻根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

欧谭生先生也在文章中说:台闽豫“一千年前是一家”。

湾的民间语言主要是闽南话,还有客家话,当然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语言,但这些方言没有文字,而且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汉化,因为他们接受教育是普通话的教育,是汉文字的教育,所以他们的思维基本上是汉文化、汉语言的思维。

闽南方言是汉语的重要方言之一,它主要分布在福建闽南地区、台湾大部分地区(约占台湾全省人口的75%)、广东潮汕地区、海南省、浙江南部的平阳、玉环一带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据统计,全球讲闽南方言的约有5000万人。

袁家骅先生主编的《汉语方言概要》一书中说:“中原人民迁移入闽的过程,大概始于秦汉,盛于晋、唐,而以宋为极。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

据黄典诚教授的研究,河洛话的语音系统与隋朝的陆法言《切韵》基本一致。

《切韵》中反映的中原河洛古音,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活化石”一样保留在中原固始方言和闽南方言中。

固始方言、闽南方言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差异很大,惟独固始方言和闽南方言相似,甚至完全相同。

闽南方言和固始方言均属《切韵》所反映的中古河洛话。

这种保留在民间的语言“活化石”,充分印证了闽台与中原之间的祖根渊源关系。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台湾与大陆原本一家。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但是少数“台独”分子妄图分裂祖国,这是包括台湾2300万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坚决反对的。

2005年,胡锦涛主席发表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准确的把握了当前台海形势的变化,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台独”的坚定立场,表达了愿意以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真诚愿望和对台湾同胞最真切的关怀;随后全国人大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把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和一系列方针政策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依法遏制“台独”。

2006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提出“四点意见”,明确指出“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同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和平发展应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奋斗的目标。

“四点建议”站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在至高点上,继往开来,着眼大局,审时度势面向未来的战略举措。

“四点建议”为两岸关系指明了方向,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必将对中国和平统一产生积极影响。

因为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坚持“四点建议”,只有我们团结一心,大陆与台湾才能实现和平统一。

尽管大陆与台湾经过几次分离,前几次都能够统一,这
一次也不例外,我坚信我们这一代一定会学习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精神,实现大陆与台湾的统一,因为大陆与台湾同文同种,同根同源。

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为了民族的利益,两岸应尽快携起手来,创造美好的明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