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别样人生
任克说(历史达人,优质创作者)
要论起古代路子最野的诗人,自然逃不脱提到苏轼,在苏轼的众多标签之中,不但是有着诗人这唯一标签,还有着文学家、书法家以及画家、治水名人等等。
而最不务正业的,还要数苏轼是一个美食家。
总体来说苏轼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不务正业的诗人,更是一个生活多姿多彩且全能的诗人。
如同黄锦祥的评价一样“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
千古奇才,殊不复见!”;这样的旷世奇才实难再现,更难为可贵的是,苏轼的仕途并非顺利,但却一直乐观处事,留下了千古佳话。
从小苏轼就被寄予厚望,苏轼的父亲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图强,但是却对自己的功业特别认真,故而还因此进入了三字经当中。
而为了避免苏轼和自己一样,所以苏洵在给苏轼起名时特地用上了轼一字,其原意就是“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也就是说车子由很多部分组成,看起来轼并不突出,但是却又不可或缺。
(轼为车的扶手)而这之中所包含的也正是苏洵对于苏轼的期待,希望他能够成为不可或缺的栋梁,同时也不要太过显明,默默无闻即可。
这也是处于苏洵的殷切希望和担心,望子成才但又担心其被洪流冲击。
然苏轼的一生注定不凡,在苏轼首次进京应试就已经引发了不小的震荡,《苏东坡传》之中就曾讲述了苏轼首试之时就已经展现了革新洒脱的文风,当时的著名文坛领袖欧阳修惊讶不已,更是不吝惜赞美的说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而也正是
在欧阳修的大力赞赏下,为时十九岁的苏轼名动京师,一时之间其作品广为流传。
在之后的应中制科考试,苏轼以“百年第一”的成绩登科,可谓是出道即巅峰。
但苏轼远不止于此,他在各领域均有建树,而且还不只是涉猎这么简单。
在每一个领域里,苏轼都做到了尽善尽美,实乃千古奇才。
若不是之后的乌台诗案影响,或许苏轼之成就能在北宋如曜日一般。
自是一家的文风
从晚唐到五代之时,词体裁一直都被誉为是“小道”登不上台面,尽管之前有着柳永推进词的创作,但依旧是难以改变世人对词的轻视。
直到苏轼的出现,才将词发扬光大,风格上也是别出心裁,以至于后人赞叹“其文如其人”;在柳永的柔情之上增添了男性的豪情之意。
而题材的选择上也不再是情爱,而是家国情怀,进取且积极。
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之中,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面对一轮明月,苏轼心中所想的却是仕途的坎坷以及壮志难疏的情怀,酣然写下此词,表达思念胞弟的同时也将自身所体味的“月有阴晴圆缺”之哲学糅杂进去,如何又不让人为之赞叹呢?
在诗句方面苏轼多有将人生看法的感悟糅进作品的作法,毫不掩饰的将心中所感留下,引发后人的思考。
如苏轼所作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便是其中典范。
苏轼这种独具慧眼的匠人精神,堪称一绝。
当然最值得认可的便是在度过灰暗岁月时,苏轼总能在自然景观现象之中说服自己,并且持有乐观态度,这是一种超越了对苦难理解的上层境界。
我书造意本无法
书法造诣上苏轼依然是让人为之耳目一新,在苏轼的身上总是能够探寻到你所意想不到的精彩。
同样作为宋朝时期的大书法家黄庭坚曾就说过“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
”;这种高度的评价也认可了苏轼的书法成就。
而苏轼的书法变化也和心态境遇有关,相比起年轻时期的用笔精到,晚年时期更是化为自然,手随心动。
而其留下的书法到底有多高的成就呢?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就像是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是天下第三行书,南宋的张演就曾赞叹道“老仙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
《黄州寒食帖》局部
美食大家
但在众多的标签之中,美食家的身份才是给苏轼带来藉慰和动力的源泉。
在历史之中很多美食都和苏轼有所关联,例如鼎鼎有名的东坡肉,就来自于苏东坡。
当时苏轼治理西湖,而当地的百姓为了能够感谢苏轼,故而抬来了猪肉。
而苏轼则是将猪肉烧成了方块,并且分食大家,这便是东坡肉的由来。
对猪肉的执念苏东坡也是自来有之,他还曾作有《猪肉颂》,其中就讲到“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简单的食材在苏东坡手中如同焕发魔法,众人不吃不过是不识货,这等美食还是独享便好。
又比如说在苏轼被贬惠州之时,当地的荔枝也算是遭了罪,在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下,苏轼发出了“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感叹。
向来苏轼就不愿意委屈自己,即使是在惠州这样市场寥落商品匮乏的地区,苏轼也能够探访到美食的乐趣。
因为是被贬官员,所以苏轼不敢去和权贵争夺,唯独能独享羊脊骨。
这种在外人看来并非什么顶级食材的食物,却在苏轼的手里成为了人间美味,还在对自己的弟弟调侃说好吃到牙齿都陷进去了。
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也正是苏轼之乐观的体现,即使是宦海沉浮,即使是没能够在仕途大展
宏图,但始终苏轼都在为自己的精神寻找新的寄托。
哪怕是缺乏快乐,苏轼也能够创造快乐,这才是最高级的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