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铁时代山东旅游业发展对策

高铁时代山东旅游业发展对策

“高铁时代”XX旅游业发展对策(佚名)随着武广、X西高铁的相继通车,以及京沪高铁即将通车,我国高铁建设已进入全面收获期,高铁盛宴渐渐拉开帷幕。

作为人口、经济和旅游大省,XX旅游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积极应对旅游产业的新一轮“洗牌”,XX需借力高铁及省内城际铁路构建“黄金旅游通道网”,推动旅游提档升级,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

一、“高铁时代”来临(一)高铁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进入21世纪,高速铁路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被多国实践所证明,其建设与发展也在国际社会的更广层面上得到认可。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目前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达到6920公里,正在建设的高速铁路有1万多公里。

预计2012年XX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1至2小时交通圈、省会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

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火车作为主要出行工具的习惯选择在我国尚未形成。

据测算,平均每个日本人每年乘火车出行约70次,每个瑞士人每年乘火车出行约47次,而目前我国每人每年乘火车出行只有1次多一点,乘火车出行显然还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强大的市场需求将给高铁旅游的几何级增长带来无限可能。

(二)XX加速迈进“高铁时代”。

京沪高速铁路位于中国东部地区,两端连接京津冀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域。

所经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5%,人口占全国的26.7%,人口100万以上城市11个,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3.3%,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具潜力的地区,也是中国客货运输最繁忙、增长潜力巨大的交通走廊。

1.纵贯XX的“黄金通道”。

京沪高铁的开通,将沿线原本各自独立的旅游城市连成我国东部沿海最具魅力的旅游经济走廊。

京沪高铁贯穿、XX、XX、XX、XX、XX、XX4省3市,其中XX段总长358公里,在其通过的省市中距离最长,设有XX、XX、XX、曲阜、枣庄、滕州六个站点。

时速350公里至380公里的高速动车上线后,只需1小时就能沿着京沪高铁贯穿XX,一条纵贯XX 的“黄金通道”已经形成。

2.构建高铁旅游“一线三圈”。

京沪高铁开通后,每天将运行150对动车组,平均密度为8分钟,双向年客流量达1.6亿人次,客流量和辐射X围远远大于已经开通的武广、京津高铁,客流持续时间和长度堪称国内之最。

XX位于京沪线中部,借助京沪高铁,XX至的时间将不超过1个半小时,至XX不超过3小时,飞驰的高铁使XX列入京沪“一日游”旅游圈,客观上形成新的旅游板块联动趋势。

以京沪高铁为主干道,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旅游资源最富集的三大旅游圈紧密相联,京津冀、长三角、XX半岛联动的全新“旅游三圈”在中国东部崛起,沿线城市互为客源地、互为旅游目的地的中国旅游黄金走廊新格局即将形成。

3.“T形旅游通道”辐射省内“双核城市群”。

京沪高铁拉长了XX“山水圣人”旅游线,借助济青动车跨线运行形成辐射省内的“T”字形旅游新通道,实现“山水圣人线”与“黄金海岸线”有效对接,形成京沪高铁联动XXXX“双核”、辐射全省城市群的旅游通道新组合,XX旅游资源潜力得到进一步迸发。

图1:XXT形旅游通道及小时旅游圈省内T形铁路交通网络建成后,XX将围绕XX、XX“两极”形成若干个“小时旅游圈”。

以XX为中心,“1小时旅游圈”将覆盖XX、XX、XX、莱芜、XX、聊城、滨州、枣庄等;“2小时旅游圈”可达东营、XX、XX、日照、XX、XX、XX、XX等;“3小时旅游圈”可达威海、XX、XX。

以XX为中心的半岛“一小时旅游圈”将覆盖潍坊、XX、威海、日照,实现胶东半岛同城化。

(三)“黄金通道”形成强势引力。

京沪高铁沿线已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其运行将大大缩短京沪沿线时空距离,强化沿线城市间经济联系,加速市场经济发育,进一步促成在高铁沿线形成一个活力与实力并存的经济发展增长极。

1.时间效益巨大,远距离常态化旅游成为可能。

京沪高速铁路将带来巨大的时间效益。

主要表现在:京沪沿线人口多、客流量大,以往不能实现的“远距离短期旅游”将成为可能,增加高速铁路的社会总节省时间。

相关测算显示,京沪高速铁路建成,每年由普通铁路转乘高速铁路的乘客将带来时间成本节约效益17.3亿元。

2.促成沿线“小时经济圈”,“同城”效应显现。

随着高铁的开通,大城市之间或大城市与卫星城市之间将实现资源共享和功能再划分,两城或多城变为“一城”。

京沪高铁的建成将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经济圈快速联系起来,形成“哑铃”形的循环系统,也将对XX的区域经济结构产生巨大影响。

3.联动效应促进旅游产业链向多领域延展。

高铁运营带来的时间效益以及巨大人流,将吸引大量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聚集,形成产业能量较为充沛的高端旅游经济集聚区,推动旅游业态转型。

旅游业飞快发展的同时,将带动商贸、文化、城建等众多行业协同发展,旅游产业链条向多领域延展。

二、“高铁时代”XX旅游飞跃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一)XX旅游具备飞跃式发展的优势。

京沪高铁的构建将力推XX的区位优势和旅游优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经济优势。

1.“中段区位”优势显著,旅游大省更具引力。

“泰山从这里崛起,孔子在这里诞生,黄河由这里入海,奥运在这里扬帆”,好客XX品牌形象日渐深入人心。

京沪高铁沿线的泉城XX、平安泰山、圣城曲阜、太阳城XX、台儿庄古城、微山湖万亩红荷湿地都已经成长为独具特色的国家顶级旅游资源,将会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亲身体验泰山的精神、孔子的智慧、黄河的激情、大海的浪漫,感受XX人的热情好客。

XX地处京沪两大旅游中心城市相互吸引、辐射的交互地带,连接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发展最快、旅游消费能力最强的经济区域。

借助京沪高铁的开通,XX旅游客源地辐射半径将大幅扩展,客源流量与市场规模将呈现增长态势。

2.入境渠道通畅,“旅游时间比”缩小,旅游可达性提高。

高铁的运行改变了游客“旅游时间比”,提高了游客出行质量,进而缩小了游客对目的地的距离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游客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

京沪高铁的开通将激发大量远距离游客的潜在需求,催生“快旅慢游”现象,激活XX 旅游市场原有的存量资源。

3.大规模、中高端、高价值客源群体出现。

高铁不仅能促进XX入境客流量大幅增长,还将助力XX 旅游消费人群、旅游产品、旅游形式的转变。

首先,京沪高铁的运营加强了XX与、XX等地经济、文化、商贸等方面的联系,将引入大量高端商务旅客,商务旅游、会议旅游、会展旅游也将随之涌现。

其次,以家庭为单位的自助旅行及以高端消费者为主力军的散客游,将成为高铁时代最具价值的潜在消费人群。

中高端商务、休闲人员极易转化为高价值游客,对XX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十分有利。

4.催生旅游产业新的“桥头堡”,加速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随着京沪高铁和省内交通铁路网的贯通,一些处于“神经末梢”的二线城市,甚至从未纳入旅游线路的旅游县区将转变为面向全国和海外市场的旅游前沿地区,一大批桥头堡式的旅游产业增长极将不断涌现。

同时,杠杆效应将在旅游发展战略中发挥作用。

高铁运营加强了XX与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人员交流,实现客源的高速流动,随之而来的是其负载的一系列旅游才智、信息、文化、机遇等各种城市间旅游战略合作的软资源交换。

高铁运营将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撬动各地旅游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推进,推动XX旅游业升级。

(二)高铁“双刃剑”给旅游业带来的挑战。

1.由旅游“目的地”沦为“过境地”。

当前,旅游业的竞争集中表现为“目的地”之间的竞争。

高铁拉近了景区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旅游的可达性,资源禀赋好、项目吸引人的景区将越做越强,档次较低的景区则将被逐渐淘汰。

特别是在旅游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特色旅游资源、综合实力与竞争力较弱的地区,极易出现游客群体“过而不入”。

在高铁“快旅”趋势下,城市旅游如果不能推陈出新,精心打造多元化的旅游目的地,在区域旅游格局竞争中很容易沦为“过境地”。

2.邻近省份对客源市场存在“过滤”作用。

快节奏下游客“用脚投票”的趋势更加明显,如果相应城市没有充分准备,可能产生游客随到随走的“虹吸效应”。

处于京沪中段的XX,相对其他沿线省份有更强的区位优势,但由于地域之间自然文化的趋同性,XX与XX、XX、XX等省份在资源禀赋、旅游环境、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共性。

这些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XX产生“替代”和“空间过滤”影响,客观上加剧XX与邻近省份的竞争。

3.产品结构亟待升级,传统旅行社运营模式遭受冲击。

目前我省旅游业仍处于爬坡发展阶段,个别地区还存在无序竞争现象。

京沪高铁开通后,高铁衍生的旅游方式将大幅增加,传统旅游产品亟待升级。

以团队游、观光游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传统旅行社运营模式将遭受冲击,以地接为主的商业模式亟待创新。

4.游客“爆棚”拷问城市建设,软硬设施面临“短板”。

高铁时代,游客对城市建设、公共管理、酒店、出租车和公交车服务、市民行为规X等都有更细致的追求。

专家预测,京沪高铁开通后,仅XX站每年将迎来至少2000万人次客流,远远高于目前已开通的武广、京津城际高铁,如何快速分流庞大客流,怎样为旅客提供一站式服务、提供让游客满意的接待条件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目前XX各城市均缺乏交通枢纽游客服务体系,很容易出现“高铁快、进城慢、旅游难”的系列问题。

三、“高铁时代”XX旅游业发展对策高铁时代的到来,将对XX旅游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XX旅游业发展方式应尽快作出调整和变革。

总体来说,XX旅游业应从战略突破、角色转型、区域合作、模式转变、营销变革、配套升级六方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一)战略突破:打造“高铁旅游带”,建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1.以“京沪高铁旅游带”为突破,建设旅游高地。

XX作为京沪高铁贯穿的主要省份之一,应以打造“高铁旅游带”为突破口,努力挖掘沿线旅游资源,重点打造中华文化核心区、鲁南旅游集聚区、鲁北旅游集聚区“三区”旅游高地建设。

一是重点打造XX、XX、曲阜等高铁沿线城市品牌形象,实施精品化战略,以发展文化体验、商务会展、高端休闲为重点,倾力打造“中华文化核心区”。

充分挖掘儒家文化、泰山文化和泉水文化旅游资源,力争把山水圣人旅游区打造成高铁沿线最具竞争力的首选旅游目的地。

二是深度开发高铁沿线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等XX特色旅游资源,积极打造“鲁南旅游集聚区”。

积极整合XX、XX、XX、枣庄等高铁沿线及周边地区资源,以发展观光度假、文化体验、红色旅游为重点,打造一批代表XX 特色、反映齐鲁文化的旅游产品,促进鲁南地区旅游格局升级,形成“水陆两栖、并行发展”的旅游观光带,将鲁南打造成为高铁沿线XX新的旅游增长极。

三是加大XX、聊城、滨州及东营等沿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鲁北旅游集聚区”。

重点发展休闲度假、工业旅游、乡村旅游、景观湿地和黄河口旅游,形成较为完善的产品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