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性脑病 练习题

肝性脑病 练习题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1 / 68

肝性脑病 练习题 2013-12-08 14:10:08| 分类: 病生习题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1.导致肝性脑病的假性神经递质有:

A.苯乙胺和酸乙等 B.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 C.苯乙醇胺、羟苯乙醇胺和5-羟色胺等

D.苯乙胺、酪胺和GABA等 E.苯乙胺、酪胺和5羟色胺等

2.假性神经递质引起肝性脑病的机制是:

A.干扰脑的能量代谢 B.使脑细胞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C.干扰脑细胞膜的功能

D.与正常递质竞争受体,但其效应远较正常递质为弱 E.引起血浆氨基酸失衡

3.肝性脑病患者氨升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肠道产氨增多 B.氨的清除不足 C.肌肉产氨增多 D.血中NH4+向NH3转化增多

E.肾小管向血液弥散的氨增多 4.氨对脑的毒性作用不包括:

A.干扰脑的能量代谢 B.使脑内兴奋性递质产生减少 C.使脑内抑制性递质产生增多

D.使脑的敏感性增高 E.抑制脑细胞膜的功能

5.肝性脑病患者血浆支链氨基酸减少的原因是:

A.血浆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所致 B.高胰岛素血症所致 C.肝对支链氨基酸灭活减少

D.支链氨基酸合成来源减少 E.血浆芳香族氨基酸增多引起

6.肝性脑病时,患者氨生成过多的最常见原因是:

A.肠道产氨增多 B.肌肉产氨增多 C.脑产氨增多 D.肾产氨产多、并向血液弥散增多

E.血液NH4+向NH3

转化增多

7.使正常递质生成增多、加强正常递质竞争作用的药物是:

A.谷氨酸 B.精氨酸 C.谷氨酸钠 D.乳果糖 E.左旋多巴

8.肝性脑病患者氨清除不足的原因主要见于:

A.三羟酸循环障碍 B.谷氨酸合成障碍 C.谷氨酰胺合成障碍 D.鸟氨酸循环障碍

E.肾小管分泌氨减少 9.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中所说的支链氨基酸包括:

A.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 B.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

C.亮氨酸、缬氨酸和色氨酸 D.亮丙氨酸和色氨酸和缬氨酸

E.苯丙氨酸和酪氨酸 10.苯乙醇胺的生成过程是: A 酪氨酸脱羧 B 苯丙氨酸脱羧 C酪氨酸先脱羧,再羟化 D苯丙氨酸先脱羧,再羟化 E 酪氨酸先羟化,再脱羧 11.列哪一项因素直接影响脑的能量代谢 A 苯乙醇氨 B 羟苯乙醇氨 C 谷氨酰胺血

D 5-羟色氨酸 E 氨 12.哪项氨基酸不是产生肝性脑病的主要因素: A 苯丙氨酸 B 酪氨酸 C色氨酸 D 亮氨酸 E 蛋氨酸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2 / 68

13.左旋多巴治疗肝性脑病的理论基础是 A 氨中毒学说 B 血浆氨基酸学说 C 假神经递质学说 D GABA学说 E 神经毒素综合学说 14.下列哪项不是肝性脑病的特点: A 大脑形态学有典型改变 B 主要以代谢障碍为主 C 扑翼样震颤 D 神经精神系统变化 E 晚期病人出现肝昏迷 15.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的理论基础: A氨中毒学说 B 血浆氨基酸学说 C 假神经递质学说 D GABA学说 E 神经毒素综合学说 16.肝硬化病人血氨增高的主要原因是: A. 胃肠运动增强 B. 胃肠道出血 C. 脂肪摄入减少 D. 碳水化合物增多 E. 肠道细菌活动减弱 答案 CDBDB AEDAD EDCAA B

肾功能衰竭习题-2 2013-11-26 20:00:52| 分类: 病生习题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21.昼夜尿比重均在1.010左右,主要反映: A.肾脏浓缩功能障碍; B.肾脏稀释功能障碍;

C.肾脏浓缩稀释功能障碍; D.ADH分泌异常;

E.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 22.慢性肾衰病人在快速纠正酸中毒后会发生手足搐搦,是由

于: A.促进肠道形成磷酸钙; B.肠道钙吸收减少;

C.促进血磷浓度升高; D.钙解离度降低;

E.抑制骨骼脱钙; 23.慢性肾功衰晚期典型的化验结果是: A.血清钙,血清磷酸盐; B.血清钾,血清氯离子浓度; C.血清尿素氮减少,血清肌酐增多; D.血清钾,血清肌酐增多;

E.血清钠,血清钙增多。 24.现认为影响尿素毒性有关的因素是:

A.血中尿素浓度; B.血氨浓度;

C.血中氰酸盐浓度; D.血液H+浓

度;

E.血液Mg2+浓度。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3 / 68

25.尿毒症病人发生口臭是由于: A.硫醇所致; B.酮体增多,丙酮排出; C.过度换气时呼出的CO2; D.细菌在咽部繁殖; E.随唾液排出尿素,后者分解产生氨。 26.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压: A.大于310mmol/(Kg·H2O); B.大于280 mmol/(Kg·H2O); C.等于280 mmol/(Kg·H2O); D.低于280 mmol/(Kg·H2O); E.低于310 mmol/(Kg·H2O)。 27.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一周内导致患者死亡最重要的原因是: A.高磷血症; B.低钠血症; C.低钾血症; D.高钾血症; E.高钠血症。 28.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少可见于: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肾病综合征; C.肾盂积水; D.肾中毒; E.以上都不是。 29.肾远曲小管功能障碍时容易发生 A.正常血氯性酸中毒; B.高钾血症及肾小管性酸中毒;

C.低比重尿; D.尿氨铵增多; E.血碳酸氢钠升高。 30.肾集合管损害时容易发生: A.肾性糖尿; B.氨基酸尿;

C.肾小管性蛋白尿; D.肾性尿崩症;

E.磷酸盐尿。 31.下述何种是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A.肾中毒; B.肝肾综合征;

C.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 D.急性肾小球肾炎;

E.慢性肾小球肾炎。 32.肾后性ARF的原因为: A.药物中毒; B.挤压伤; C.前列腺肥大; D.血红蛋白性肾病; E.高胆红素血症。 33.ARF时,肾毒性损伤的特点是: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4 / 68

A.肾小管各段均可受累; B.并非每个肾单位都受累; C.肾上皮细胞与基底膜均受损; D.主要损伤上皮细胞,基底膜可完整; E.主要是由于肾持续缺血。 34.使肾灌注压明显下降的全身血压为: A.低于40mmHg; B.低于50 mmHg; C.低于70mmHg; D.低于80 mmHg; E.低于90 mmHg。 35.急性肾小管坏死引起的尿液变化,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尿比重1.015; B.尿渗透压<350mOsm/L; C.尿钠含量<20mmol/L; D.尿/血肌酐比值<201; E.有蛋白尿、管型尿。 36.下列不属于ARF临床表现的是: A.氮质血症; B.高钾血症; C.代谢性酸中毒; D.高磷低钙血症; E.水中毒。 37.非少尿型ARF尿量相对较多的机制是: A.尿浓缩稀释功能障碍; B.尿浓缩功能障碍;

C.尿稀释功能障碍; D.GFR下降;

E.渗透性利尿。 38.判断慢性肾功能衰竭程度的最佳指标是: A.尿量; B.贫血程度; C.血液pH; D.血清非蛋白氮(NPN); E.内生肌酐清除率。 39.昼夜尿比重均在1.010左右,主要反映: A.肾脏浓缩功能障碍; B.肾脏稀释功能障碍;

C.肾脏浓缩稀释功能障碍; D.ADH分泌异常;

E.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 40.肾功能不全时易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为: A.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B.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C.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 D.抗凝血因子如ATIII等增多;

E.以上都不对。 41.下述哪项与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不相关? 精选资料. 可修改编辑 5 / 68

A.PTH增多; B.肾小管磷重吸收增加; C.1,25二羟维生素D3缺乏; D.酸中毒; E.以上都相关。 42.慢性肾衰病人在快速纠正酸中毒后会发生手足搐搦,是由于: A.促进肠道形成磷酸钙; B.肠道钙吸收减少; C.促进血磷浓度升高; D.钙解离度降低; E.抑制骨骼脱钙; 43.CRF晚期发生的代谢异常可为: A.血清钙,血清磷酸盐; B.血清钾,血清氯离子浓度; C.血清尿素氮减少,血清肌酐增多; D.血清钾,血清肌酐增多; E.血清钠,血清钙增多。 44.CRF时,血磷增高可引起: A.ATP生成减少; B.PTH减少; C.肠道吸收钙减少; D.红细胞内2,3-DPG减少; E.氧离曲线左移。 45.肾性贫血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VitD3减少; B.酸中毒;

C.PTH增多; D.氮质血症;

E.EPO减少。 4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CRF的内分泌功能障碍? A.肾性高血压; B.肾性贫血; C.肾性骨营养不良; D.高磷低钙;

E.出血倾向。 (三)填空题(1~17) 1.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日益加重的可能机制除健存肾单位日益减少和肾小管-肾间质损害外,还与 及肾小球 有关。

2.慢性肾衰除有体液内环境改变外,尚有内分泌方面的病理变化,如肾性 ,肾 性 , 不良。 3.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为 下降, 其主要机制主要有:肾血流降低, 阻塞,原尿返流和肾小球超滤系数降低。

4.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可分为三期,即 、 和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