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3期(总第114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 e i l o n g j i a n g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N o .3,2009G e n e r a l .N o .114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问题探析齐 勇(黑龙江工程学院社科部,哈尔滨150010) 摘 要:价值问题是任何一种哲学理论的核心和支柱。
从马克思交往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的价值目标以及价值目标的实现途径等方面,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价值问题进行解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马克思交往理论蕴涵着深层价值问题。
关键词:价值问题;交往实践;世界交往;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A 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9)03-0014-03收稿日期:2009-02-02作者简介:齐勇(197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理论体系的成立,必然有其切合时代的独特的价值问题的支撑。
理论中蕴涵的价值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一是这一理论针对何种问题而提出;二是理论创立者的价值目标,即希望问题解决的程度或达成的结果;三是价值目标的实现途径,即问题要如何解决。
作为马克思哲学的一部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展述紧紧围绕着内在价值问题。
以下,我们将循着价值问题的线索对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加以解读。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马克思生活在一个资本全球化的时代。
其时,资本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统治,资本家也在全世界各地奔走。
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移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
流亡的马克思亲历了欧洲的革命,对于这股世界历史性的洪流感受得更加深刻。
“马克思认为,在历史发展中确实奔涌着一条世界化的洪流,这就是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异化现象普遍存在,劳动、交往都成为与人分离的异化东西。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平等的交往关系被肢解,货币成为交往的实际支配者和唯一目的。
“因此,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己作为工人所具有的那种尺度和关系来观察他人”。
异化的人以异化的眼光和尺度对待别人,建立的关系也只能是异化了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环境下,人们从事生产仅仅是希图通过生产以达到追逐财富的狭隘目的,这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异化了的价值关系,资本统治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异化。
这样,人与人的互为平等的主体关系变成了相互利用的、冷酷无情的“目的———手段”或“主体———客体”关系。
各个人实际上只是物质上彼此为对方而存在,当事人首先感兴趣的是他们行为的结果。
他们从自己的目的出发,行为唯以物质利益为准,把社会和内心的关系变成了工具关系。
资产阶级创造的先进的生产力摧毁了封建势力,它还产生了现代工人,即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为资产阶级灭亡埋下了伏笔。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它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物,没有国家和地域的区分,在其他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日趋没落和灭亡的时候,唯有无产阶级会继续在世界历史性的意义上存在。
马克思始终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看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而工人运动和共产党的诞生也让马克思找到了实现自己价值目标的现实途径和现实力量。
世界性洪流的出现、人的异化的普遍存在、无产阶级的产生成为马克思交往理论阐发的背景。
·14·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目标1.扬弃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微观目标人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和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实践。
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实践活动却走向了异化。
私有制是异化的根源,只有消灭私有制,扬弃私有财产,才能使人摆脱异化的状态,使人真正成为人的最高本质,作为“总体的人”而存在。
马克思强调要超越作为异化存在物的人,而把总体的人即自由自觉的人当作历史的目标。
“总体的人”包括每一个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的生成和世界范围内“自由人联合体”的生成。
总体的人的生成与人类解放是同义语,人类解放在这里也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每个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二是整个人类的解放。
使人摆脱片面的、异化的生存状态,使个体真正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关于个体塑造的微观目标。
而通过普遍交往使这些自由个体成为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则是马克思交往理论中的微观目标向总体目标发展的关键环节。
2.世界历史的形成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宏观指向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世界历史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世界历史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高度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个人和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必要条件。
对于各民族而言,世界历史的这种各民族的“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对于个人而言,“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世界历史只有不断地推进自己,才能超越资本主义,实现人类解放,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因此,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3.总体目标———共产主义的实现马克思想要实现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与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马克思所描绘的共产主义,是与每一个人摆脱异化的片面存在状态,而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体的表述一致的。
“共产主义就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而且这种扬弃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扬弃了异化的社会不再是片面发展的社会,而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扬弃了异化的人不再是片面发展的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
这样的社会是真正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至此,我们可以明晰地看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中指出的价值目标可以有两种表述方式:一是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这二者是根本一致的过程,个人异化的扬弃、自由的实现过程也是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反之亦然。
二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包括两个向度,即人的向度和社会历史的向度。
当每个个体真正摆脱了桎梏,实现了自由,同时世界历史真正形成时,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到来。
在此,马克思实现了个体尺度与总体尺度、人的尺度与社会历史尺度的统一。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中价值目标的实现途径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马克思着重强调且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在马克思看来,一切历史的书写都应该从人生存的自然基础以及它们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马克思首先重视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异化的消除只能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才能达成。
异化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即“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只会有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极端贫困一旦成为普遍现象,全部的陈腐污浊的东西都会死灰复燃,历史会出现倒退。
马克思指出,只有随着各地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并且不断冲破已经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束缚,才能推动社会向前进化;只有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的交往才能不断扩大,革命的无产阶级才能日益走向联合。
马克思反复指出,共产主义实现的必备前提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及其创造的丰富的物质基础。
“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15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
消灭私有制的必要前提也是生产力发展以及无产阶级对其完全占有。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及其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创造了人全面发展所依赖的现实基础,为整个人类解放及进入未来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前提,由此不断引发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2.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马克思关注的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必然反映在阶级关系中,这就是革命。
革命是推动社会向前飞跃的关节点和直接动力。
无产阶级必须在现实的革命运动中推翻旧的统治,才能实现自己的解放及整个人类的解放。
在社会关系领域必须如此,在意识形态领域同样如此。
共产主义者只有在实践中,通过革命这一途径,才能使自己的“存在”与“本质”协调一致。
革命的无产者只有消灭他们现实的生存条件即异化劳动,才能实现自己的个性。
而他们消灭劳动和私有制的行动必然使他们同国家处于直接的对立之中,他们要实现自己的个性,只有推翻国家,别无他途。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占有现有的生产力的总和,使自身的普遍性质和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将“抛弃它迄今的社会地位遗留给它的一切东西”。
3.世界性普遍交往是马克思价值目标实现的又一重要前提在一定范围内,不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无产阶级的斗争,都存在着地域壁垒的局限。
而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则会冲破这些壁垒,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为无产阶级的联合创造条件,为落后国家的崛起提供机遇。
只有在通过普遍交往建立的共同体中,异化才能消灭。
“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马克思在晚年考察了东方社会的发展状况,指出正是由于普遍交往的存在,世界各地文明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后起国家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甚至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使人们不必承受资本主义造成的种种痛苦,而直接享有其文明成果。
4.普遍交往将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整合为同一个过程马克思指出,驱动这股世界历史洪流的“不是什么精神和观念,而是在生产力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的互相交往”。
首先,交往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马克思指出,交往实践与物质生产活动是紧密相连的,“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生产力的发展为交往的扩大创造了条件,交往活动植根于物质生产活动之中,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交往的程度与范围。
马克思认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马克思在描述革命的无产者组成的共同体时指出,这个共同体的形成,有一个不可置疑的前提是当时发达的生产力。
“各个人是分散和对立的,而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所以生产力表现为与人分离的特殊世界。
这些个人的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
“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
而交往为生产力的保存、延续和传播提供了保障。
生产力的发展,又是以个人之间、民族之间的广泛交往为前提的。
只有随着交往的日益扩大和深化,生产力的保存和发展才能成为现实;反之,只有随着生产力发展并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革命的无产者才能实现真正的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