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4、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有这样一种需要:既包括渴望自由 与独立、获得知识与能力,从而感到自信与自豪的需要,又包括 权利、地位、荣誉的向往和追求。指的是(C )2-40 A.认识与理解的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追求完美的需要 5.马斯洛的七种需要是在他的著作( A A.《动机与个性》中提出来的 提出来的 C.《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中提出来的 来的
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等。 美国学者
梅奥是这一理论的创始人。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要求:划书、记笔记
考点二、人际关系理论 (一)霍桑试验的过程和内容 1、人际关系与工作态度的试验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评价: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把人际交往看成社会系统的要素, 并把它放在人类整个发展过程中去考察,从而展示了人
际交往的发展趋势。马克思对人际交往的论述,是宏观
考察,它是关于人际交往的一般理论。它对于我们的日 常生活中的生产交往、政治交往和思想交往,具有深远 的指导意义。
这种行为是担心不能引起他人真正好感、喜爱的表现形

2、对人际需要理论的论述:P44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优势: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揭示了人际需要同人际行为和
人际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同事强调了儿童时期的人际关 系与个体人际行为之间的继承关系,即承认家庭环境对个 体行为模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不足: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具有明显的精神分析倾向,忽 视了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制约性影响,同时,也夸大了 儿童时期的人际经验对个体人际行为的影响作用。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四)如何看待人群关系理论 论述题:试述人群关系理论的合理性与不足 合理性: (1)强调重视人的因素和人际关系在发挥人的积极性中的重 要地位和作用。 (2)主张研究改进人际关系的技能,改变领导方式 (3)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人际关系。 不足: (1)其创始人往往不恰当地夸大人际关系学说的影响和 作用 (2)将人群关系理论同其他管理科学对立的倾向 (3)将人际关系状况看成是实现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等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历年真题 1、马克思的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的观 点出自( A ) 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提出“生产本身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这一观点的是 ( C)2-32 A.梅奥 B.马斯洛 C.马克思 D.赫茨伯格
2、会见与交谈的研究
3、对“非正式组织”的考察
考点二、人际关系理论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二)梅奥等人提出的主要观点
生产率不仅受物理和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
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影响组织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在生产 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 (1)以“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代替“经济人”的人性假设。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2)人际支配的需要:人际关系中的所谓支配权。 儿童时代的这种经验可能形成三种个体行为的控制类型: “拒绝型”:人际关系上表现为拒绝支配权或不负责任,甘
当服从者
“独裁型”:倾向控制他人,好为人师,以支配他人为满足 “民主型”:对自己掌权和服从别人支配都能感到满意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二、人际需要理论 (二)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
舒兹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了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舒兹假设每个人都有三种人际需要: 1、人际需要的基本内容 (1)人际沟通需要。(个体参与群体的需要,是人们形成和保 持满意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 •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历年真题
单选
• • •
3、著名的“霍桑实验”的结果是形成了(A ) A、人群关系理论 B、人际需要理论 C、人际交换理论 D、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二、人际需要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需要层次论的内容
追求完 美的需 要
认识与理 解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2.对需要层次论的评述 论述题:评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013-1 P42
(三)人群关系理论的创立 论述题:评述人群关系理论。 1933年梅奥出版的《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标志着人际关 系学说的创立。 罗特利斯的专著和与人合著的《管理和工人》、《管理和士 气》对人际关系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为人际关系理论的 创立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人际关系理论的四个领域 简答题:简 (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问题 述人群关系 (2)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 理论研究的 (3)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及人际关系问题 主要领域 (4)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
第二章 人际关系学的主要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第二节 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要理论 第三节 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第四节 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C
历年真题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3、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 理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2-40 A.舒兹 B.赫伯特 C.米德 D.马斯洛
答案:21.AD 3.D
历年真题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3)相爱的需要:就是与他人建立密切情感联系的需要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不充分的个体行为: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避免建立密切 关系,倾向于他人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即担心自己不 能引起别人的真正好感和喜爱。 超个体行为:表现出希望与人建立密切的感情联系,但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答案:1.A 3.C
历年真题
多选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1.人群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D ) • A.梅奥 B.巴纳德 • C.米德 D.罗特利斯伯格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要求:划书、记笔记 考点三: 二、人际需要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被人们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
理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历年真题 单选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 •

1.1927年,组织哈佛大学部分教授与西方电器公司的 有关成员开始霍桑试验的人是( A ) A.梅奥 B.巴纳德 C.西蒙 D.法约尔 2、与梅奥一同参加霍桑实验并先后出版了专著和与人 合著的《管理和工人》、《管理和士气》,为人群关系 理论的创立和传播做出了贡献的学者是( D )2-39 A.美国学者马斯洛 B.美国学者舒茨 C.美国学者拉尔夫·林顿 D.美国学者罗特利斯伯格
(2)否定“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
(3)正确处理组织与非组织之间的关系。
(4)改变管理人员只强调技术方面素质训练的片面做法,强 调加强人际关系的培养和训练。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历年真题 单选
1、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倾向于控制他人,好为人师,以支配 他人为满足,这属于个体行为控制类型中的( A.“服从型” B.“拒绝型” C.“独裁型” D.“民主型” )2-4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