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病因

中医学-病因

致病。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
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善行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风易夹杂致病: 风热、风寒、风湿、风燥、风水
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 性收引。伤寒、中寒
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属性升散,耗 气伤津;暑多挟湿。中暑、暑厥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
湿: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 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 下趋,易袭阴位。
瘀血致病特点
病位不一,病症各异。 病证虽多,特点共同: ❖ 疼痛: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多夜间疼
痛加甚。 ❖ 肿块:固定不移。 ❖ 出血:多紫暗色,或夹有血块。 ❖ 肌肤爪甲失荣:面色黎黑或紫暗,肌肤甲错,
口唇青紫,皮下紫斑、青筋暴露。 ❖ 瘀血舌象:舌色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
脉络青紫、粗张、迂曲。 ❖ 瘀血脉象:细涩、沉弦或结代。
境之间的相对平衡而引发 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
病因
外感致病因素:六淫、疠气 内伤致病因素:七情、饮食、劳逸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其他致病因素:外伤、烧烫伤、冻
伤、虫兽伤
六淫
正常情况下,“六气”不致病。 风、寒、暑、湿、燥、火本来是自然界的
七情
由于七情致病是直接影响有关内脏的 阴阳气血而发病,病自内生,又称 “内伤七情”。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五志分属五 脏;“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七情
七情致病特点: ❖ 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悲伤
肺;恐伤肾;思伤脾。 ❖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 影响病情变化
饮食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食无定时。 饮食不洁:导致胃肠炎、寄生虫病、
中毒等。 饮食偏嗜:饮食无味偏嗜;饮食的寒
热偏嗜。
劳逸
过劳:劳力过度、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过逸:过度安逸。
痰饮
痰饮:痰和饮都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 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 为饮。
痰饮的形成: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 劳逸、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三焦 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 以致水津停滞而成。
痰饮
致病特点:阻滞气机、气血;致病广泛 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重浊粘滞缠 绵。
症状:晕、闷、满、水……
瘀血
瘀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 积存体内;或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血脉、 经络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瘀血的形成: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 原因,使血液运行不畅而凝滞;还有外伤、 气虚统摄失职或邪热迫血妄行,使血离经 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影响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气候、环境、 饮食、预防措施、社会等因素。
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 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是人体对客观 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不同情志反映。正常 情况下不会使人发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 了人体自身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于耐受能 力,使人体气机逆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外湿:风湿、寒湿、湿热、暑湿 内湿:水湿、痰湿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
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火(热):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
(热)易伤津耗气;火(热) 易生风动血;火(热)易致肿 疡。
疠气
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又称疫气、 毒气、时气、杂气、异气、戾气、乖疠之 气等。
致病特点: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急 骤,病情危重;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六种不同的气候,称为“六气”。 只有在非正常情况下,“六气”才致病。
这时才称为“六淫”。 “淫”,太过、浸淫,所以“六淫”又称
为“六邪”。是一切外感病的主要致病因 素。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外感性:六淫邪气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故称外感病。
季节性:有明显的季节性。 地区性:与生活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 相兼性:可单独使人致病、也可合并使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