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型小说两篇

微型小说两篇

微型小说两篇微型小说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微型小说的定义,鉴赏两篇小说的表现手法,理解其隐含的意义;2、体会微型小说构思精巧、意蕴深刻的特点,增强作文时谋篇布局的意识;3、总结、领悟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4、培养学生的推断、想象能力。

相关知识1.作者介绍刘心武(1942~)当代作家。

笔名刘浏、赵壮汉等。

四川成都人。

1950年随父迁居北京。

中学时期爱好文学。

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

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

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

1987年赴美国访问并在13所大学讲学。

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

创作上,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先声,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并由此取得在文坛上的地位。

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小说,曾激起强烈反响。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说集《绿叶与黄金》、《大眼猫》、《都会咏叹调》、《立体交叉桥》、《519长镜头》,中篇小说集《如意》、《王府井万花筒》、《木变石戒指》、《一窗灯火》、《蓝夜叉》,纪实小说《公共汽车咏叹调》,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风过耳》、《四牌楼》等,还出版有散文集、理论集、儿童文学等作品以及8卷本《刘心武文集》,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布鲁德克里斯蒂安森德国作家。

2.文体介绍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

微型小说最早起源于美国。

美国著名评论家罗伯特奥弗法斯特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微型小说必须高度“浓缩”,富有戏剧性,在一千五百字左右的篇幅中完整地包含一篇普通短篇小说应有的情节。

他认为微型小说应当具备这三个要素:一、构思新颖奇特;二、情节相对完整;三、结尾出人意料。

微型小说是一种篇幅很短、情节简单、对人物和事件都不作完整描写和叙述的新兴的小说体裁。

篇幅已决定了微型小说不可能是波澜壮阔的史诗性的宏篇巨著,它只能是文学园地中一方翠绿的草坪,一朵芬芳的米兰。

它往往从一个画面、一组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生活,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思想。

资料:(1)现有的微型小说作品资源:《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品赏析》、《十五年获奖作品精选》、《微型小说三百篇》、新出版的《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百花园——小小说世界》等报刊。

(2)现有的微型小说理论资源:《历史与理论:20世纪的微型小说创作》、《规律与技法:转型期的微型小说研究》、《群体与个性: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家研究》。

校内外若干名微型小说作家、评论家(苏定华、李利君、林荣芝、邓石岭等)。

(3)网上的研究资源:小小说大王网站、《文学欣赏》学习网站、微型小说网站等等。

3.题目解说《等待散场》所写的内容赞美了男女主人公纯真的爱情。

所给的题目,使读者一看上去就产生悬念:“谁在等待散场?”“为什么要等待散场?”“散场以后干什么?”看罢,读者们便会嗟叹不已,一为作者的巧妙构思,二为男女主人公纯真的爱情。

《差别》这一题目正是对小说中心内容的一个恰当的概括。

通过买土豆这件事,读者便会看出阿诺德和布鲁诺在头脑、眼光、意识等方面的差别。

评释等待散场刘心武已经是晚上9点钟了,我才到达剧场门前。

剧场里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肯定已经跳完了如梦如幻的第二幕,而且华丽诡异的第三幕说不定也所剩不多。

我是个狂热的芭蕾舞迷,因此尽管因为业务上的急事耽搁到8点40分才得脱身,还是风风火火地跳进出租车赶到剧场。

[点拨:第一自然段,由“我”去看芭蕾舞剧作为引子,引出了下面故事的发生,即“我”在小说中的作用:线索作用。

对时间的记叙,是下文赞美男女主人公纯真爱情的一个因素。

]评析:以上为第一部分,由“我”去看芭蕾舞剧引出了故事。

我出了汽车才感觉到下着小雨。

从我下车的地方到通向剧场大门的宽大阶梯,还有一小段距离,为了避免淋雨,我从售票处以及相连的平房那儿绕向阶梯,因为那里有挡雨的棚檐。

我一边小跑,一边朝剧院大门望去,慌急中,我忽然撞到一个人的肩膀上,我立足定神一看,是个小伙子,戴着一副眼镜。

他的眼珠子在镜片后也仔细打量着我。

[点拨:第二自然段,对“雨”的记叙,又是赞美两个人纯真爱情的一个因素。

]“您有票吗?”我吃了一惊。

竟还有比我更痴迷芭蕾舞的。

这剧场前的小广场上,在路灯光下,霏霏细雨中活像巨型甲虫的小汽车,默然地斜趴成一大排,除了我们俩再没有别的人影。

里面舞台上剧已过半,他还在这里等退票?[点拨:这一段对“车”的描写,作用是:写观看舞剧的人很多。

由此可见,此芭蕾舞剧是多么的吸引人。

这与后文姑娘不看芭蕾舞剧,而看场外的小伙子形成鲜明对比。

对“车”的描写,又是赞美二人爱情的一个见证。

]“我自己要看!”我一边回答他,一边掏我的票。

咦,怎么没有?“不,”那小伙子蔼然地对我说,“我不要您的票,您快进去看吧!”[点拨:小伙子一开始问“您有票吗?”,与后来“不,我不要您的票”,这种矛盾的言语让“我”感到费解,同时又是本文的一个悬念。

]我从衣兜里掏出一堆名片,从中抽出了那张宝贵的剧票,顺口问:“你不看,呆在这儿干什么?”“等散场。

等她出来。

”[点拨:“等待散场。

等她出来。

”小伙子的回答是对上面悬念的一个笼统的解释。

]我立刻明白,是一对恋人同时来等退票,只等到一张,因此小伙子让姑娘先进去了。

我倏地忆及自己的青春,一些当年的荒唐与甜蜜场景碎片般闪动在我心间,我不由表态:“啊,你比我更需要……你进去吧!” [点拨:“我”的表态表现了“我”的心地善良与善解人意。

“我”被“小伙子”感动了,想成全他们。

更重要的是“我”想起自己年轻时的行为,想起当年那些“荒唐与甜蜜场景”,在感情上达到一种共鸣,也许“我”当年也做出了像小伙子一样的“傻事”。

] 我把票递给他,他接过去,仔细地看了一下排数座号,退给了我,我那张票是头等席,180元一张,他是在等我主动打折么?我忙表态:“不用给钱,快进去吧!”他却仍然把我持票的手推开了。

[点拨:面对头等席,小伙子却将票退给了“我”,这又是一个悬念。

]我觉得这个小伙子很古怪。

小伙子很难为情,解释说:“我答应在外面等她……她也许会随时提前出来……我还是要在这儿一直等着散场……”说着便扭头朝剧场大门张望,生怕在我们交谈的一瞬间,那姑娘会从门内飘出,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

[点拨:他答应在外面等她,可见他是一个遵守承诺的人,对爱情充满了信心和幻想,坚贞朴实。

前面所有的悬念在此一瞬间都统统解开,化为了灿烂的花朵。

小伙子的表情、言语、动作给了我们最好的说明。

] 评析:以上为第二部分,写“我”与小伙子的接触与谈话,为下文做了铺垫。

我抛开那小伙子,跑向剧院大门。

小雨如酥,我险些滑跌在门前的台阶上。

从每扇门的大玻璃都可以看到前廊里亮着的灯光,可是我推了好几扇门都推不开。

后来我发现最边上的一扇是虚掩的,忙推开闪进。

前廊里有位女士,我走过去把票递给她,她吃了一惊,迷惘地看看我,摇头;紧跟着前廊与休息厅的收票口那儿走来一位穿制服的人。

显然,那才是收票员。

他先问那位女士:“您不看了吗?”又问我:“您是……怎么回事儿?”我发现先遇上的那位女士,不,应该说是一位妙龄女郎,站在前廊门边,隔着玻璃朝外看,我也扭身朝外望去,只见那个小伙子仍在原地,双臂抱在胸前,痴痴地朝剧场大门这边守候着……[点拨:“我”为什么跑?又是一个悬念。

答案又有了:是跑去将票送给那个在场内的姑娘,让她送给在场外等她的小伙子。

由于工作人员的问,点出了姑娘并不在看舞剧,而是与场外的小伙子痴痴地对望着。

] 从演出区泻出《天鹅湖》最后一景的乐曲,王子与白天鹅的爱情即将冲破恶魔的阻挠而终于圆满。

妙龄女郎望着雨丝掩映的那个身影,忽然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我站在那儿,摩挲着鬓边白发,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点拨:一个“泻”字显出力量之大,也是在赞美爱的力量。

“永恒的旋律”便是那“永恒的爱情”,是爱的旋律。

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天鹅湖》,不仅在结构上达到完整,而且也升华了主题。

小说最后写王子与天鹅公主冲破恶魔的阻挠而终于圆满,不正暗示着“小伙子”和“妙龄女郎”的爱情也将会得到圆满吗?这样,小说的主题便鲜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那就是赞美了两个人彼此关心,相互挂念的美好纯真的爱情,赞美了美好的人性。

]评析:以上为第三部分,描写姑娘正在焦急的等待散场以及小伙子痴痴等待的神情,且用剧中的旋律来赞美两个人纯真的爱情。

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结局部分。

评析:《等待散场》是一篇微型小说,所以篇幅相对比较短小。

但是就在这不多的文字中,作者述说了一个比较感人的故事。

故事情节虽然并不是绝对完整,但是小说也是波澜起伏,构思精巧,引人入胜。

这篇小说中故事情节有几个转折点,体现了作者的精妙构思。

故事开端:“我”在剧院门口碰到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第一折:“我”误以为小伙子想要“我”的票第二折“我”误以为小伙子因为票价高而不要票第三折“我”误把小伙子的女友认作售票员故事结局:“我”由小伙子及其女友的事,并随着《天鹅糊》的情节“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微型小说凸现主题的主要载体。

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深受感染。

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都是塑造形象的好方法。

在《等待散场》中,作者使用最多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白描。

具体的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

课文解析结构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我”去看芭蕾舞剧(引出了故事)。

第二部分(从“我出了汽车才感觉到下着小雨”到“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等“我”与小伙子的接触与谈话(为下文做了铺垫)。

待散场第三部分(小说最后两段)描写姑娘正在焦急的等待散场以及小伙子痴痴等待的神情,且用剧中的旋律来赞美两个人纯真的爱情(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结局部分)。

2写作特点短小紧凑的结构本文可谓之短小精悍,结构安排得非常紧凑,始终由“我”这根线贯穿着。

小说由“我”去看芭蕾舞剧写起,引出我与场外等票的小伙子的谈话,然后又非常“自然地”在场内看到姑娘为了其男友而焦急地等待散场。

内容不冗杂,短小紧凑,不零散,且单纯地以等待散场作为歌颂纯真爱情的一个角度。

结构过渡自然,衔接巧妙,“我”的出现,引出了故事,并且悬念一个接着一个,但在随后的叙述中都有了答案。

这些悬念的解答,将男女主人公的纯真美好的爱情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3主题思想《等待散场》这篇微型小说写了剧场外的小伙子等待着剧场内的姑娘散场出来,剧场内的姑娘因为不舍得浪费这一张带着深情厚意的宝贵的票,一面看着剧场外的男友,一面焦急地等待散场,赞美了他们纯真的爱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