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戏曲常识

中国古代戏曲常识


角色行当
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
旦:女角,正旦,副旦,老旦,花旦,外旦
末:男角,正末,副末,冲末。净: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可扮男,也可 扮女)
杂: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如卜儿指老 年妇女,孛老指老年男性,孤指官员,洁指和 尚,驾指皇帝等 。
“曲”、“白”、“科”
曲词
曲词是元杂剧的歌唱部分,杂剧曲词采用 的是曲牌体,即由一个个固定的曲调连缀的组 歌。杂剧剧曲是有严格要求的,一本四折,四 个套数,每个套数有一个固定的宫调。共九个 宫调,即所谓的“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 宫、钟吕宫、黄钟宫、正宫和大石调、双调、 越调、商调。
【离亭宴煞】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 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 社。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 杯,浑几个重阳节?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 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 的民间,时称永嘉杂剧。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 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 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 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 事。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 令”,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 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 声〕。如【双调】夜行船·秋思
【双调】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 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蓑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 横断碑,不辨龙蛇。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
远)、郑(光祖)
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
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折、楔子和本
杂剧剧本一般一本四折,外加楔子。少数作品也 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
折,既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又是剧曲音 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式的套数构成。
楔子,篇幅比较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放在 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进行简要的 介绍或交代,其 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则是 为了剧情的过渡或联络,与后来的过场戏相类。
一人主唱,一唱到底,一韵到底。一本戏限定由 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 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角主唱的叫末本戏, 女角主唱的叫旦本戏。
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 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 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 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 时。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清代 传奇的压卷之作,孔尚任的《桃花扇》
宾白 元杂剧中的道白。道白的样式很多,除了对
白、自白,还有“带云”(歌唱中的附带说 白)、背云(旁白)、内云(后台人员或角色 与台上角色的对话)等。
科范 元杂剧的科范有两种指义:一是动作表演,
而是规定某种特殊的情感表演,如“做哭科”, 二是指某种特定的舞台音响效果,如《窦娥冤》 中的“内做风科”。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腰里折,魏耶?晋耶?
【落梅风】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儿硬将心似铁,空 辜负锦堂风月。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 休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名利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 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题目正名
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者四 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代剧名。一般取末 句作为全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 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
如《窦娥冤》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简名为《窦娥冤》
散曲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 单位。由一支曲子构成。如【越调】天净沙·秋 思
古代戏曲文化地位
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 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 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 形式。
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以元曲闻名于世,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两种。 元杂剧,是以金院本、诸宫调和宋代说话为三大主要 渊源,同时吸收融汇了前代戏剧、曲艺等各种文学艺 术的营养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戏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