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
美作为人类可以反应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有关。
人类既是美形成条件中两种客观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审美的主体。
美在主体之外,不是主客观的统一。
将美界定为关系属性,可最终揭开美的本质和审美现象的谜底。
分析意念正方向指向和美的构成关系,可诠释美及美的观念的形成及其变化与异同。
人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
为了占有和利用自然物质,人使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
当人类通过这种运动作用并改变他身外的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自身的自然;外部自然的变化是产生客观世界美的根源,人自身的变化则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感性,形成了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它们是劳动的前提。
人类只有事先就把生产的自然条件看作是他自身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才能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
所以广义的劳动对象应当包括进行劳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
人在生产之前已经在观念上提出了想象中的生产对象,并把它作为内心的图象,作为需要、动力和目的提了出来,然后通过实践活动,把主体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使对象主体化,主体对象化。
在生产中,人首先产生对实际效益的意识,并由此产生对制约这些效益的自然规律的理解。
由于人的目的受客观规律制约,以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为前提,因此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根据对象本身的规律和属性来规定自己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在生产中,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
人通过劳动活动,借助劳动工具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成为适合人需要的自然物质。
物通过劳动而被从外面赋予形式。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所谓美的规律,存在于人的目的的自我实现和客观事物本身规律的统一之中,并感性地现实地表现在对事物形式的塑造上。
处在野蛮期的美洲部落的神话、传奇、诗歌、典礼上的歌唱、具有军事动员意义的舞蹈、装饰品的制作、贝壳珠带的色彩和图形、工具和武器造型上的对称等等,都是在消费脱离了它最初的自然粗陋状态之后才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从直接功利的观点看来,对象的形式是无关紧要的,它们的价值仅仅在于它们的有用性、它们的内部结构和质量。
但当人类超出最初的自然的粗陋需要之后,形式就开始具有了独立的价值,通过它的外观而诉诸人的感官,于是便具有了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