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年第32卷第2期
针药结合治疗胃轻瘫综合征24例疗效观察
颜允盛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中医医院,福建厦f1 361lOO)
关键词:胃轻瘫综合征;针药结合;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O2一O03O~O2
胃轻瘫综合征(简称胃轻瘫),是一种以胃排空延迟和多 种原因所致停滞的临床症候群。表现为早饱、餐后上腹部饱
胀和腹胀、恶心、发作性干呕或呕吐、体重减轻等。根据病因
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原发性又称特发性胃轻瘫,多
发于年轻女性。继发性胃轻瘫常见于糖尿病、结缔组织病、胃
部手术或迷走神经切断术后等,一些因素如感染、代谢异常、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以及药物也可以引起胃轻瘫。根据起病缓
急及病程长短分为急、慢性2种。临床上以慢性多见,症状持 续或反复发作常达数月甚至数年。西药治疗本病作用单一、
副作用明显、且复发率高。笔者采用中药配合针刺治疗本病 2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4例患者均为本院2009年11月~2010年
3月门诊或住院患者。其中男6例,女18例;年龄25~55岁,
平均40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1 a,平均2个月。 1.2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
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国际内镜及胃肠病学术研究会纪要 拟定:①临床上有早饱、餐后饱胀、恶心、发作性于呕或呕吐、
体重减轻等表现,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之无形的特点;
②B超检查排除上消化道、肝、胆、胰腺等器质性疾病;③内镜 下或X线钡餐检查提示胃内有大量潴留液;④胃排空试验提
示有胃固体排空或(和)液体排空障碍。
2治疗方法
2.1辨证施治
2.1.1肝气郁滞症见胃脘不适、满闷痞塞、食欲不振、心烦
易怒、胸胁胀满、舌淡苔白、脉弦,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消痞,方 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陈皮、川芎、枳壳、芍药、香附、甘草)。 2.1.2肝胃郁热症见胸骨后不适、进食困难、口渴喜冷饮、 烦躁易怒、胃脘灼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以清泻肝胃,方
用玉女煎加味(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等)。 2.1.3痰湿中阻症见胃脘痞塞、满闷不舒、腹胀、头目眩
晕、胸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呕吐痰涎,身重倦怠,或咯痰不 爽、胃有水声、头眩心悸、大便不爽、舌苔浊腻、脉滑,治以祛湿
化痰和中,方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昧(半夏、陈皮、茯 苓、苍术、厚朴、甘草等)。 2.1.4饮食停滞症见胃脘胀满、痞塞不畅、嗳腐吞酸、不思 饮食、便秘矢气、舌腻苔白、脉滑实,治以消食导滞、行气消痞,
方用保和丸加味(半夏、陈皮、茯苓、山楂、神曲、连翘、莱菔
子)。
2.1.5脾胃气虚症见:胃脘满闷或隐痛、食后尤甚、食欲不 振、喜温喜按、四肢不温、气短乏力、少气懒言、大便稀塘、舌淡
苔白、脉沉细,治以健脾益气、升清降浊,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
枣)。
2.1.6胃阴亏虚症见:胃中痞满、胃痛隐隐、饥不欲食或干
呕不止、吞酸吐苦、口舌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
以养阴益胃、滋养脾胃,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味(沙参、玉竹、麦 冬、天花粉、扁豆、桑叶、生甘草)。
2.1.7肾精不足症见:食少便溏、腰膝酸软、肢冷、头晕耳 鸣、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补益肾精,方用右归饮加味(熟地、
山药、山茱萸、枸杞、杜仲、肉桂、制附子、甘草)。以上治疗,每
日1剂,水煎服,每日服3次。 2.2针刺治疗 针刺主穴取中脘、内关(双侧)、足三里(双
侧)等。肝气郁滞者加膻中、太冲、阳陵泉;肝胃郁热者加合 谷、行间;痰湿中阻者加丰隆、阴陵泉;饮食停滞者加梁门、天
枢;脾胃虚弱者加脾俞、胃俞、气海;胃阴亏虚者加脾俞、胃俞、 三阴交;肾精不足者加肾俞、太溪、三阴交。均取双侧穴,每习
1次,留针30 min,行平补平泻法。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
休息1~2 d。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完全消失,饮食恢复正常,B超检 查无异常;显效:症状减轻,食后偶有上腹不适感,B超检查一
般情况下无异常,饮食过量后可有异常改变;无效:症状无改 善,B超检查同病前。
3.2治疗结果经1~2个疗程治疗后,24例患者全部治愈。
4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女,27岁,公司职员。2009年12月因早饱、胃
胀、恶心等就诊于本院。B超示肝胆脾。肾胰等未见异常;胃镜 提示为胃动力障碍;胃排空试验示胃固体排空延迟。口服吗
丁啉、普瑞博恩等药物治疗2周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遂入本 门诊中医治疗。详问病史,患者平时性情急躁易怒,消瘦、面
色微红,症见上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早饱、大便偏干、舌红 苔白、脉弦。西医诊断:胃轻瘫。中医诊断:痞满,证属脾胃不
和,肝气郁滞,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消痞,方用柴胡疏肝散加 2011年第32卷第2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31
中医辨治老年眩晕的体会
夏秀宏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云南昆明650101)
关键词:眩晕;中医药疗法;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O2一。O31—02
1对老年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导致老年眩晕的原因很多,如: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累
过度以及年老久病等均为致病因素。病机也较繁杂,笔者根
据多年临床经验,将本病病机归结为风、火、痰、瘀、虚。虚指
正气亏虚。多由操劳过度,病后体虚,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
源,或年老体弱多病、久病,亡血失精致肝肾不足,精血亏虚,
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而见眩晕;风为肝风、外风。由于正气不
足脉络空虚,以致风邪外侵,留于经络,气血痹阻脑髓,脑髓失
养,或阴虚生内热,水不涵木产生肝风内动;火以肝火、心火常 见。多因五志过极、暴怒伤肝导致心肝火盛,或肝郁气滞,久
郁化火,以及肝肾阴虚火旺,或痰郁化火,痰火上扰引起眩晕; 痰多因年老脾虚、饮食不节伤脾和肝病传脾,脾失健运,脾虚
不能运化水湿,聚湿生痰,或风火相煽,灼津炼液成痰;瘀为气
滞、寒凝,血脉受阻或气虚帅血无力,则血流迟缓瘀阻脑络形 成眩晕。
综上所述,老年眩晕的病因总属脏腑功能受损,气血阴阳
失调所致。常见正气亏虚,尤以肝肾阴虚和脾胃气虚为主。
病理因素为肝风、痰火、血瘀上扰清窍,头窍受扰而发本病。 本病病位在脑,以脾胃肝肾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2辨治方法
历代对眩晕的治疗分型较多,本病病机多属本虚标实、上
盛下虚。本虚以肝肾阴虚,脾胃气虚较为多见,标实多为发病
初期或年岁不甚老者,常见肝火亢盛,瘀血阻络,湿蕴痰浊。
临床上又以虚实挟杂者较多见。如:阴虚阳亢,气虚血瘀,脾
虚痰浊中阻,肾虚痰瘀互结等。然笔者从II缶床治疗的实践出
发,认为不必拘泥于分型。临床上眩晕一证多虚实挟杂,症情 往往时轻时重,时缓时急,当注意辨别虚实主次。若发病迅
速,病势加剧,多兼外邪侵袭者属标实,若病势转缓,病情缠
绵,即以本虚为主。如此辨明虚实缓急,才能正确施治而获
效。故治疗本病时强调以辨证论治为主。笔者根据老年眩晕
的病因病机,结合诊治的临床体会,将本病的辨证治疗概括
如下。
昧;针刺穴取中脘、内关、足三里、膻中、阳陵泉、太冲、脾俞、胃
俞、足三里、脾俞、胃俞用补法,其余穴用泻法,每日1次。经 治疗1周后症状明显缓解,1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
月未再复发。 5体会
中医认为此病属“痞满”范畴,多因气血亏虚,脾胃受损, 加之精神因素致肝气犯胃,肝胃气滞,使脾胃升降失司所
致[ ,腹满痞闷、纳呆嗝气、烦躁易怒、两胁胀满、恶心呕吐、
舌红苔白、脉弦等。治疗应以消痞除积、健脾和胃、疏肝理气 等为大法。
西医治疗本病,一般采用口服胃动力药(如吗丁啉、胃复 安、莫沙比利等),或者手术治疗等,但由于药物和手术的副作 用及局限性,治疗效果并不满意。经研究发现_3 ],中药(口
服或鼻饲)辨证施治配合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可使胃
张力增加,胃排空时间缩短,同时具有降低胃肠平滑肌张力、 解除肠痉挛的双向作用,共同起到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消食 导滞、调畅气机等作用,可明显改善或消除患者临床症状。 胃轻瘫患者,平时还应重视饮食及精神调摄。饮食以少 食多餐、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原则,不宜饮酒及过食生冷、
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饮食、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保持精神愉 快,劳逸结合,避免忧思恼怒及情绪紧张。
参考文献: [1]孙军,张宁,李岩.柴胡枳实水提取物对胃肠动力作用的影响E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2):53. [2]朱金照,杨国汉,冷恩仁,等.中药的促胃肠动力作用EJ].世界华 人消化杂志,1999,(7):689 ̄69o. E3]李秀峰,宋光荣,阎保臣,等.半夏泻心汤对顽固性非溃疡性消化 不良的胃动力学影响E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4):
672~674. E4]李伟,郑天珍,瞿颂义,等.芳香化湿类中药对大鼠离体胃平滑肌 运动的影响[J].兰州医学院学报,1998,(24):6~8. [53余林中.枳实消痞丸对家兔胃电及离体小肠运动的影响EJ3.安徽 中医学院学报,1991,(1O):47 ̄49. [6]林江,唐静芬,菜淦.枳实消痞丸对大鼠胃排空影响的实验 研究EJ].中华消化杂志,1999,(19):45 ̄47. [7]李杰.针灸治疗术后胃瘫临床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 2007(4):25. E8]李鹤,沈惠风.胃肠下合穴治疗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研 究EJ].上海针灸杂志,2005,(8):75. (收稿日期:2OlO一1O一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