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新常态下江苏产业结构升级探析

经济新常态下江苏产业结构升级探析

年份20122013201420152016就业人数4759.534769.894760.834758.504756.22第一产业989.98956.74918.84875.56841.85构成(%)20.820.119.318.417.7第二产业2032.322041.992047.162046.162045.17构成(%)42.742.943.043.043.0第三产业1737.231761.161794.831836.781869.20构成(%)36.537.037.738.639.3表12012~2016年江苏省三产就业人数及比重一览表(单位:万人)注:根据江苏省统计局资料统计,下同一、经济新常态及其特征2014年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

并对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作出基本阐释:(一)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二)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三)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

经济新常态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既是一场必须面对的经济缓释,同时蕴含着新的重要机遇。

适应并驾驭经济新常态,对以产业结构升级为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效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产业结构升级相关概念产业结构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是国民经济产业内部之间的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升级就其定义而言解释为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转变为高级形态,体现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率双重提升,包括两方面内容,即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对产业内部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以求形成协调发展的产业间关系,及时跟进市场的需求变化,具备可持续发展特征,各产业之间具有较强契合度,联动、协同程度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则是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的“高度虚化”,是指产业结构系统由低级形态发展逐渐转变为高级形态发展的转变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具体为三个比例变动,即各产业部门中的产值、就业人员以及国民收入三方面。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系统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能够提高经济生产率,同时推动经济比重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

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江苏产业结构升级要稳中求进,顺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呈现出来的各种需求和动力,把握新常态,顺势而为,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及产业内结构升级,谋求江苏经济发展的更好、更高格局。

三、新常态下江苏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力和动力(一)消费需求拉动产业结构升级。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动力主要依靠内生力量推进,包括三个方面经济新常态下江苏产业结构升级探析□文/许立帆(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提要]产业结构升级是当前江苏省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深入研究江苏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布局,以及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江苏产业结构持续拓展、升级面临的瓶颈,对于寻找合适的路径推动江苏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剖析经济新常态下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推、拉动力,对江苏产业结构升级现状与方向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常态;产业结构升级;制造业服务化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常态下江苏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编号:2016SJD790004)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月7日经济/产业No.3x 2019《合作经济与科技》23--即民间资本、国内消费、创新驱动。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环境下,国内消费市场要想提高自身竞争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满足消费者个性化以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就必须加快经济发展转变,促使制造业向多元化发展,从个性化、柔性化、网络化销售多角度变革,以在满足消费需求下拉动产业结构升级。

2016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76,086.2亿元,比上年增长7.8%。

GDP 水平的升高,必然会导致连锁反应即居民需求多样化的发展带来消费结构升级的问题。

消费结构升级从字面意思理解为消费者在收入水平提升的前提下消费层次发生变化,由基础的吃、穿、生活日用消费转变为住、行、通信等更高层级的消费。

这种消费结构的转变与升级,将会产生更深层次的连锁反应即消费结构转变带来产业的变化与升级。

比如应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住宅类、汽车出行类、通讯类、旅游类产业能够得到显著发展,为这些产业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譬如钢铁、化工、建材等都能够得到发展,以在连锁反应下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二)就业需要助推产业结构升级。

就业问题是产业结构升级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要想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首要任务要解决就业问题。

因此,服务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很好地吸收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剩余劳动力,解决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就业机会减小问题,更好地从根本层次保障社会稳定。

江苏自2012年服务业发展迅速,每年新增就业人口高达33万人次,服务业也逐渐发展为江苏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从表1可以看出,在就业总量相对稳定的同时,江苏省就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持续减少并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员相应增多,表现为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表1)(三)环境能源压力迫推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新常态下,江苏省积极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2016年,江苏省一次能源生产量为0.2亿吨标准煤,比2012年下降了10.2%。

2013~2016年,一次能源生产量年均下降了2.7%。

2016年,原煤生产量为1,367.9万吨,比2012年下降了35%。

2013~2016年,原煤生产量年均下降了10.2%。

原油生产量为166万吨,比2012年下降了14.7%。

2013~2016年,原油生产量年均下降了3.9%。

与此同时,江苏新能源生产快速增长,如图1。

从数据上看,江苏经济发展的能源压力有所缓解,但不可回避的是,江苏是个人口大省,同时又是资源小省。

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土地资源尤其紧缺,后备耕地数量少,人均耕地不到0.9亩,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2/3。

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构成中,2016年原煤生产量虽与2012年相比,比重下降16.5个百分点,但仍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为40.9%,原油生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为9.6%,与2012年相比,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而天然气生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为0.7%,与2012年相比,比重仅提高0.4个百分点。

由此可以看出,江苏产业结构还不可避免地具有高碳排放的特征,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体系构建完善还须假以时日。

要想进一步解决经济发展下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江苏必须继续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体系,以及时适应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1)四、经济新常态下江苏产业结构升级方向探索经济新常态下,必须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放在经济活动的主要位置,以其为经济活动主线,才能够有效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江苏经济发展积极以产业结构优化为主要方向,进行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产业结构升级初见成效,逐渐呈现出高度化、合理化、国际化、低碳化等特征。

从表2可以看出,新常态背景下,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

在2015年江苏的产业结构有了明显变化,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比重已经超过了48%,年均提升到达1.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过去的“二一三”转变为“三二一”。

产业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以昂首阔步的姿态跨入了服务性经济时代的门槛。

2016年“三二一”格局更加明显,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为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仍存在较大的调整及优化空间。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江苏应继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表2)(一)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

生产服务业本身独立于制造业内部,和制造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二者联动、协同效应越来越明显。

就其产业的内容年份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一产比重7.147.056.936.566.135.985.785.735.65.75.4二产比重56.5955.854.9753.8852.5151.1849.9848.4747.745.744.4三产比重36.2737.1538.039.5541.3542.2344.2445.846.748.650.1表22006~2016年江苏三产产值比重一览表(单位:%)图12012~2016年江苏新能源发电比重图24--结构而言,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其比重仍然有待提高。

生产性服务的比重尤为偏低,对江苏制造业发展的推动力不足。

以提高生产率为前提,新常态下江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首先应该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

(图2)1、进一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比重。

当前,欧美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普遍在70%左右,占GDP比重大多在43%左右,较为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近年来,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2011~2015年,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分别由2011年的51.2%和21.8%,提高到2015年的56.5%和27.5%,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比较大。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使得服务业难以满足制造业企业的专业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苏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虽然近年来江苏服务业比重逐渐上升,但主要体现在餐饮、零售等传统服务业,电信、金融服务业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因存在严格的进入管制,拓展空间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由于传统服务业生产率低于工业,因此服务业会直接从农业部门吸引要素,而不是主要承接来自工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江苏产业升级产生不利影响。

经济新常态下,尤其应该大力培植新兴生产性服务产业,包括金融、保险、物流等,在正确认知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基础上,将其作为进一步拉动江苏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

2、优先发展文化科技服务业。

江苏是教育大省和文化大省,全省拥有全国百强高校14所,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

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江苏应发挥地域优势,全面、科学规划全省服务业内结构发展方向,立足自身资源条件、市场潜力和比较优势。

集中有限资源,把文化科技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主导产业。

特别是科技开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同时大力改造传统文化科技服务业态,不断探索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文化科技服务业模式,推动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