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2)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2)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以苏州市和徐州市为例姓名:王天玉班级:13商21 学号:130082031摘要:产业结构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主要受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已有工业因素等的影响。

产业结构影响着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反过来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演进和升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正确把握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地区更好发展。

本文将主要通过分析苏南地区以苏州市为代表的和苏北地区以徐州市为代表的两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来研究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并对他们的产业结构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

Abstract:Industrial structure is determined by the level of productivity, mainly by social consumption, resource statu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factors, etc.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fluences the economic growth, the economic growth can also promot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upgrade, the two are complementary. Correctly grasp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 region, it will help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This paper will mainly analy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outh of Jiangsu cit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wo cities in Suzhou, Xuzhou Province, to study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关键词:产业结构三次产业产业优化苏州徐州一、全省产业结构概况下图1.1是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图(2014)下图1.2是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图(2010)总的来看,全省的第一产业占比最低,苏南地区的占比普遍低于苏北地区,最大的也不超过0.2。

而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统治地位,13个市中除了南京市的第二产业占比低于第三产业,其余各市第二产业占比均高于第三产业。

苏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在2010年第二产业更达到将近0.6,而经过了四年的发展这一比值有所下降但还是高于50%。

就第三产业而言,除了南京市在2010年占比达到了0.5,其他地区都在0.4上下浮动,而到了2014年苏南四市苏锡常镇的第三产业占比都突破了45%,这说明第三产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13个市中,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的是南京市,截止到2014年它的第一产业大约占比2%,第二产业占比41.7%,第三产业占比55.8%,已达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还处在低级阶段的是宿迁市,它的第一产业占1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全省均属于较低水平。

所以还处在工业化初期今后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目前全省的产业结构是“二,三,一”模式,还可以在进一步优化为理想的“三,二,一”结构。

综合来看,从江苏省各城市三大产业所占比重可得出江苏省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层次性,由此可以分成三个层次:苏南地区,第一产业平均水平低于全省平均,四市第一产业占比平均为0.023,二、三产业平均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0.49和0.49;苏中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呈现非均衡性。

第一产业占比平均水平略高于省平均水平为0.058,而第二产业占比略高于省平均水平为0.51,第三产业占比略低于省平均水平为0.43;苏北地区,第一产业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为0.155,第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0.46和0.411,且幅度相对较大,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四市的第二、三产业占比相差较大。

下图2是各产业产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情况其次是各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000年以后第一产业的产值是逐年递减的,第二产业的产值呈波动下降的趋势,但始终还是高于50%。

第三产业产值波动上升,且近几年上升的速度很快已达到40%以上。

我预测未来第三产业产值贡献会与第二产业产值相交,并且会超越第二产业。

下图3是全省各产业从业人数从图中可以可出,在2000年时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还是最多的几乎占到总就业人数的43%,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是最少的仅占到27%左右。

而经过十年的发展,到2010年全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仅占到22.3%,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却升至35.7%。

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得农业劳动由机械化代替从而更多的劳动力可以转而去从事服务业。

同时可以看出十年来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也一直保持着稳健增长,这说明在我省工业还是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方向。

二、省内各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一)苏南地区:传统的“苏南模式”以苏州为代表,随着经济的发展,苏南地区抓住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吸引外资的投入,从“三来一补”到生产研发,不断提高外企的质量,提升了苏南地区经济总量,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以苏州为例,20世纪80年代苏州的乡镇企业开始发展起来,实现了经济从以农业为主体到以制造业为主体的转变。

而在九十年代又大搞开放经济,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格局成为全国最能吸引外资的城市之一。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苏州东邻上海,濒临东海;西抱太湖,背靠无锡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自然资源一直是苏州的一大优势,所以苏州的第一产业发展良好。

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苏州市渐渐意识到只发展农业是远远不行的,农业毕竟还是低端产业,于是它开始调整了自己的产业结构加入到了工业化的队伍中。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苏州就放弃了第一产业的发展,在近几十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苏州市逐渐建立起了现代农业结构,逐步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化生产格局。

其次是第二产业,苏州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优先发展第二产业不难。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苏州虽然已经是一个国际性制造业基地,但加工贸易出口占比高达76.3%,即便是高科技的加工产品也大多处于代加工阶段,处在产业链的末端,产品附加价值较低,与高端化的工业发展结构仍存在差距。

再次是第三产业,苏州市第三产业比重占比是0.4低于其他苏南城市,其服务业占比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

传统流通产业如邮电业,批发零售业,旅游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近一半。

但是类似于金融业,房地产业等新兴的行业近几年虽发展迅速,但其占比仍然偏低。

就拿房地产来说,苏州2015年11月份的新房均价为14873 元/平米,而他的“邻居”上海却达到了32139 元/平米。

同在长三角经济区,但是苏州受到上海的经济辐射并不是很理想。

而在金融业,高端人才的缺乏一直是制约金融业发展的一个因素。

据资料显示,世界上的金融城市中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占到了10%,而苏州还不到1%。

还有就是来自周边城市的压力,南京、无锡,杭州等都是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经济城市,同样具有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同时都将大力发展金融业作为经济转型的目标。

目前,这些城市的金融发展均居全国领先水平,这势必会大大压缩苏州市的发展空间。

所以苏州市及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依靠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工业体系——园区经济。

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昆山经济开发区、吴江开发区为代表的园区经济,构成了苏州经济的新亮点。

现如今苏州的工业园区和园林一样有名,众多外资企业都入驻园区,苏州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制造业城市的地位日趋稳固。

10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坚持利用高新技术发展现代工业,以招商引资为手段用土地换资金。

它占据了不到苏州3%的土地和3.5%的人口却创造了全市14%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可以说苏州的工业园区初步开辟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成为国内开发速度较快、协调发展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开发区之一。

今后在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我认为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坚持人才引进。

由于苏州高校资源不足,所以科研型和应用型人才就相对缺乏,因此,苏州不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更要重视人才的引进,要大量吸引国内外的人才。

对此政府可以设立一个人才引进工程,拿出一笔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可以通过优惠的政策多渠道地吸引高层次服务专业人才,形成与现代服务体系相适应的人才结构。

不仅如此还可以建立科技园和文化产业园,为创业者提供平台吸收新鲜血液。

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现在外资企业在华的一个特点就是“引得来带不走”,吸引外国企业在华开办工厂容易,但是要想学到他们的核心技术却很难。

就拿大飞机来说,我国也曾和国外机构一起合作研制大飞机,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导致我们一直得不到制造大飞机的核心技术,也就一直没有造出一架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大飞机。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城市。

如果一个城市只是一味的注重招商引资而并没有优化投资结构,本地企业的创新能力跟不上去,那么最后的结果将会是国外企业凭借已有口碑一步步吞噬本地企业的生存空间。

因此要想提高创新能力就得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建立健全创新体系,大力培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同时还要加强科技政策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苏北地区。

苏北地区受地理区位影响其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比苏南那样有利,所以苏北地区存在着对外开放水平低,思想守旧,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

苏北属于国家改革开放的二线区,受长三角经济区的影响不如苏南显著,所以长期以来苏北的经济水平一直处在全省的末端。

以徐州为例,徐州位于江苏省北部,素有“五省通衢”之美誉。

徐州除了是大汉之源以外同时还是有名的煤城,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因为有着这个独特的资源优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徐州的经济主要是以煤为主,自然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有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煤炭,铁矿等自然资源的枯竭对资源过度开发所导致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个个煤矿塌陷区的形成和遗留下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都迫使徐州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徐州市管辖着六县五区,县域经济是构成徐州经济中的重要部分。

其中邳州市以板材产业为主,成为全国四大板材加工基地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