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教学论文翻译难,诗歌翻译更难。
其语言的简洁、含蓄和形式的特殊性给人以深远意象。
将互文性理论引入诗歌翻译无疑为翻译带来了新的契机,成为一种重要的认识维度。
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期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翻译;诗歌;互文性;博士论文诗歌作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瑰宝,从古到今对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
翻译家应该肩负起再现原作的形式与精神以及原作的意象的重任,使讲英语的国家的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与欣赏汉语诗歌的实质。
互文性理论的引入能拓宽人们的思维来理解原文,并且能更好地翻译原文。
法国的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于1969年在《符号学:符义解析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概念。
互文性是指任一文本与其他文本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
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一文本的构成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在这一构成中,某文本与其他相关的多种文本相互参照,彼此连结,形成一个蕴含丰富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的过去﹑现在及将来的意旨,实践着语言符号在文本间的化合过程。
翻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项活动,而是一种语言文化在互文性质上的转换活动。
原文与译文之间本身就是一种互文,因为这一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对原文本的阐释和对目的语文本的创作,这些都需要与其他文本相联系。
互文性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和翻译视角。
下面就在互文性理论指导下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一.互文性与诗歌的声音传递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已经家喻户晓,无需细细琢磨,单从开头七组叠字的运用就能感受到一种孤苦悲凉的意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组叠音词由七个均等的音部造成一种缓慢的节奏,由平声字“寻寻”起音,并和短促音的“觅觅”构成一个音群,通过“觅觅”的发音在声调高处形成一种自然的停顿,然后用“冷冷清清”在略高的音调上经过过渡接着便连用了三组叠音词,这样的语音组合不禁使人陷入一种凄苦情境。
这种高超的作词艺术也让众多译者挠腮。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翻译家是如何通过互文性来传递诗歌声音的。
原词引用如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译文一: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林语堂,1961)译文中用了与原文相同数量的词来表达,并且译文中也是用的复合词。
原文七组词,译文重复用了七次“so”,并且这个词在两个词之间重复出现。
除此之外与“so”这个词搭配在一起翻译的词都是以辅音d/开头的,而这一辅音的发音是抑音,且这种低沉的发音不断回应,这就更有利于表达原词那种凄惨悲凉的意境美。
这种翻译方法就利用的是通过声音上的互文来传达原词的意境。
译文二:Search.Search.Seek.Seek.Cold.Cold.Clear.Clear.Sorow.Sorow.Pain.Pain.(王红公,1979)译文中,王红公选用了“search,seek,cold,sorrow,pain”这几个词来表达原词的无限悲伤的情调。
在译文的第一行,所有的词都是以辅音字母“s”开头。
第二行都是辅音字母“c”开头的,最后一行用了两个辅音字母“s”和“p”来开启首字母。
并且与原文一样都是使用的叠字,这样不仅保持了原文的形美,还传达了原文的音美。
译文三:SeekingSeekingSearchingSearchingOver ond OverLonely and forlornSighing;grievingsighingin the same round(Kwock&MaHugh,1980)此译文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格式,无停顿,用语简洁正符合中诗的特点,并且运用了首韵、尾韵等形式把整个情境编织在一起。
起始句不断使用“seeks and searches”,组后又陷入一种“sighing and grieving”的境界。
看到这段译文我们不禁回忆起Love is Cruel,这首诗。
虽然这两首诗要表达的感情不同,但是这种内心的情绪是相似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存在着互文性。
从以上三个不同译本可以看出它们都是采用声音意象的方式来传达原词的音美。
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一个对话。
为了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美感,这些译者都发挥了各自的长处通过互文性来传递原词的音美。
二、互文性与诗歌意象的传递在诗歌中,意象内涵丰富,是语句中的关键词汇。
读者读到意象会产生词语联想,联想到词所指本身,也会联想到这个物象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存在意义。
但是中西意象的传递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许多翻译家都绞尽脑汁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克服这一困难,而互文性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忠实的理解是翻译的第一步。
以《一剪梅》为例,原文:“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译文:I loosen my clothes/Boarding the skiff alone(tr.by Julie Landau)Softly I unfasten my silk cloak,and enter the boat alone(.tr.by Robert Payne)Gently taking off the silk coat/Lonesomely embarking the orchid boat(.tr.by Wang Jiwen)I unloose my skirt;alone,I take a boat.(tr. by Xu Zhongjie)Gently loosening his silk robe,he mounts alone the magnolia boat.(tr.by Liu Wuji)My silk robe doffed,I float alone in orchid boat.(tr.by Xu Yuanzhong)在《唐宋词新话》中,谢陶方指出,“兰舟指榻”。
王忠文认为,“兰舟”就是木兰舟。
对于这个词,由于不同译者的不同理解,他们都采用了不同的词来翻译。
在第一和第四个译文中都用了“skiff”来译。
第二个译文直接用了“boat”来译。
在第三和第六个译文中都用了“orchid boat”来译。
第五个译文中用了“magnolia boat”。
第五个译文用“magnolia boat”来翻译“兰舟”,这里指的是“木兰舟”。
这可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这个词显示出了年轻女子想念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意思。
此外,看到“orchid boat”,我们不禁想到一本书的名字Women Poets of China.在第三和第六个译文中用“orchid boat”来译更使译文富有诗意。
以上可以看出,译者通过互文知识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然后忠实地展现在译文中,因此,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就存在着对话。
三、互文性与诗歌典故的传递典故的文字简练,内涵丰富,是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只有熟悉典故来源和它所存在的文化语境才能很好地理解典故的内涵。
如果译者不熟悉典故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典故的涵义就会感到茫然,也就不可能译出好的译文,这就需要译者不仅要熟练运用两种语言,更要熟悉两种文化。
只有掌握丰富的互文知识,才能在目的语中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原文:东篱把酒黄昏后译文:At dusk I drink before chrysanthemums in bloom.(Tr.by Xu Yuanzhong)By the east fence,holding a cup of wine after dusk fel(l.Tr.by Gong Jinghao)“东篱”与陶潜《饮酒》诗第五首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关。
一般认为陶潜的诗是写实,因而“东篱”指“东面的篱笆”是正确的。
陶潜是有名的隐居田园诗人,他一生淡泊名利,人品高尚,酷爱菊花。
从一开始“东篱”就与“菊”有不解之缘,因而在日后不断被借用而感染上“菊花”的含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被借用范围的扩大,它的含义也在随之扩大。
在许先生的译文中,译者尽量保持原文“东篱”的文化意象而把它译为“chrysanthemums in bloom”,“chrysanthemums”与“东篱”相联系,当读者读到这个词时不禁会运用互文知识产生丰富联想。
而在龚景浩的译文中,译者直接译为了“east fence”。
这种译法也是忠实于原文,是一种字对字的翻译。
相比之下,本作者认为许先生的译文会更好一点。
“东篱”与它的前文、后文互为互文,同时原作与译作之间本身又是一种互文,可见其互文的重要作用。
互文性为诗歌翻译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使译者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好地传达给译文读者。
本文从声音、意象和典故三个既难又典型的方面为切入点,对本文加以了论证,以期互文性在今后的翻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1]罗婷.英语教学论文论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论[J].国外文学,2001,(4):9-14.[2]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 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1986:682.[3]LinYutang,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Heinemann,London:Melbourne Toronto,1961:143.[4]Kenneth Rexroth and Ling Chung,Li Ch’ing-chao:complete poem,New York: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79:112.[5]C.H.Kwock,and Mchugh,Vincent(tr.),Old Friend From Far Away:150 Chinese Poems from the Great Dynasties.North Point Press,San Franciso,198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