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句丽服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高句丽服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高句丽服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l9 

高句丽服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郑春颖 

(长春师范学院东北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32) 

高旬丽是汉唐时期建立于我国东北部及西北朝鲜地区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高句丽历史 

研究在东北地方史、民族史、汉魏六朝、隋唐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高句丽服饰研究是高 

句丽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全面认识高句丽人的生产、生活,乃至社会发展。 

20世纪以来,有关高句丽服饰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中外学者相关论著多达百余篇。本文拟对 

这些成果予以述评,希望能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中国学者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大兴。沈从文、孙机、杨泓、周锡保、黄能馥、高春 

明、华梅等各专业学者,从服饰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科技史等不同角度,以服饰通史、服饰 

断代史、服饰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考证服饰名物,推演服饰发展历程,探究服饰文化内涵,成 

果丰富,蔚为大观。高句丽遗存中发现的服饰资料及史料中有关高句丽服饰的记载亦受到部 

分学者关注,其研究深度、广度,虽无法与服饰研究的其他领域相媲美,但零散的个案研究,宏 

观的概述,仍不绝如缕。 

服饰学方面。服饰通史对于高句丽壁画图案偶有涉猎,研究方法多为截取若干人物形象, 

就其服饰简单描绘,将其作为考证六朝服饰的参照对象。如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 

戏剧出版社,2002年)引用高句丽五盔坟五号墓、舞踊墓、三室墓、安岳三号墓、双楹埭等五座 

壁画墓中十二个个体形象。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收录高 

句丽四神墓、五盔坟五号墓三位仙人形象。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收录舞踊墓男女图像四人,双楹壕二女子形象。 

尹国有《高句丽妇女面妆与头饰考》(《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认为安岳三号 

墓和水山里壁画墓中女主人面部饰有的“花钿”与高耸式的发式和长JiI一号墓北壁伎乐表演 

女子的妆容与步摇头饰都是中国古代中原妇女的传统妆饰,它们在高句丽壁画中的出现体现 

了高句丽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联系。张劲锋《鸟羽——独特的高句丽帽饰》(《通化师范学院学 

报))2000年第3期)简单地分析了鸟羽在高句丽帽饰中的发展、演化及作用,并将折风与鹗冠 

归为一类。鸿鹄《关于高句丽纺织品之我见——以分析(高丽记)史载为中心》(《社会科学战 

线))2007年第4期)认为高句丽丝织技术的出现、发展与内地人口的迁入有关,《翰苑》所载高 句丽特产“白叠布”、“青布”是麻纺织品,“鄣日”是遮阳帽。孙金花《从高句丽人服饰面料看 20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2年第1期 

其对长白山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对文献记载、壁 

画图像及出土实物中所反映的高句丽服饰面料——皮毛、丝、麻、矿物加以考察,并进一步分析 

高句丽人对其所居住的长白山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王纯信《高句丽服饰考略》(《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对高句丽服饰的性别等 

级差异性、纺织裁剪缝纫技术的发展及高句丽服饰的民族特色等问题进行研究。宋磊《高句 

丽服饰研究扫描》(《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从服饰形态、不同身份服饰及高句丽 

服饰与中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近20年来高句丽服饰研究的基本情况。郑 

春颖《高句丽“鄣日”考》(《兰台世界))2009年8月刊上)通过考辨“鄣日”与“接篱”两词的含 

义,认为“鄣日”不是遮风避雨的大檐凉帽,而是用于包裹头发的巾帕类纺织物。崔龙国《集 

安高句丽壁画的服饰审美剖析》(《东北史地))2010年第2期)认为高句丽壁画以叙事的绘画 

方式记载了当时人的现实生活,高句丽服饰艺术是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审美性与创造性相统一 

的审美现象,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具有含蓄、优雅、自然的审美特征。 

历史学方面。刘子敏《高句丽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高句丽礼俗”下设 

“服饰”专题简述了高句丽服饰面料及典型冠帽的概貌。杨春吉、耿铁华主编的《高句丽历史 

与文化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收录曾宪姝《高句丽的服饰》一文,从官员服饰、百姓 

服饰、男子服饰与女子服饰四方面分析了高句丽服饰的等级与性别差异。耿铁华《中国高句 

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高句丽手工业”及“高句丽文化中的壁画艺术”等专题涉及 

高句丽纺织技术、壁画人物服饰等相关内容。刘子敏、苗威《中国正史(高句丽传)详注及研 

究》(香港亚洲出版社,2006年)中《周书·高丽传》下有高句丽人的服饰一节。姜维东、郑春 

颖《正史(高句丽传)校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亦有服饰方面的注释。李岩《先秦儒家 

服饰观与高句丽等级服饰》、《先秦冠制对高句丽冠帽之影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 

第11期、《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Ol1年第3期)两文分别通过分析先秦儒家服饰观及先秦冠制 

的基本情况,从两个侧面论证高句丽服饰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的同根同源性。 

考古学方面。考古发掘报告对高句丽壁画中人物服饰均有简单描绘与形制分析。如《吉 

林辑安五盔坟四号与五号墓清理略记》(《考古》1964年第2期)、《吉林集安通沟十二号高句 

丽壁画墓》(《考古》1964年第2期)、《吉林辑安麻线沟一号壁画墓》(《考古》1964年第10 

期)、《吉林集安两座高句丽墓》(《考古》1977年第2期)、《集安洞沟三室墓壁画著录补正》 

(《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3期)、《吉林集安长川二号墓发掘纪要》(《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3 

期)、《集安长川一号壁画墓》(《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年第1期)、《集安洞沟三座壁画墓》 

(《考古》1983年第4期)、《吉林集安五盔坟四号墓》(《考古学报》1984年第1期)等。 

孙仁杰《集安出土的高句丽金饰》(《博物馆研究》1985年第1期)介绍了集安地区出土的 

高句丽金质指环、手镯、发饰以及坠饰资料,并在坠饰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各类坠饰的用 

途。张雪岩《集安出土高句丽金属带饰的类型及相关问题》(《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第2辑) 

对高句丽带具中的带扣、带铐及(铊)尾进行分类研究,并深入探讨了带具中蹀躞带带铐的工 

艺、纹样、年代等问题。郑春颖《长川一号壁画中所见高句丽服饰研究》(《边疆考古研究))2009 

年第8辑)从发式、首服、短襦裤、长襦裙及鞋履等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了长川一号壁画墓所 

绘服饰的基本特征,并尝试探讨高句丽民族传统服饰在政治等级、性别差异、礼仪功用等方面 高句丽服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1 

存在的特性。 

民族学与风俗学方面。张志立《高句丽风俗研究》(《东北亚历史与文化》,辽沈书社,1992 

年)第一部分“高句丽服饰习俗”,将文献记载与壁画图像相结合,从发饰、冠帽、服饰、鞋等几 

方面论述高句丽服饰的基本特点。阎海《高句丽物质民俗初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 

年第4期)“高句丽服饰习俗”一节,从服饰色彩、饰物、头衣、体衣和足衣等几方面人手,参照 

正史《高句丽传》等文献记载,概述高句丽服饰基本风貌。李殿福《高句丽的古墓壁画反映高 

句丽社会习俗的研究》(《北方文物》2001年第3期)按照人物身份不同简述了高句丽服饰的 

基本特点。尹国有《高句丽壁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前两章就高句丽妇女的面 

妆与头饰、高句丽的发式、冠帽与服饰等问题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其他方面。温玉成《集安长川一号高句丽墓佛教壁画研究》(《北方文物))2001年第2期) 

在对长川一号墓壁画内容和布局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设色用笔、佛像、飞天、莲花化生童 

子、八大供养天人的服饰与姿态推断长川一号墓年代在公元400至430年之间。李清泉《墓葬 

中的佛像——长川1号壁画墓释读》(《汉唐之间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文物出版社,2003 

年)对墓葬壁画内容与构图、人物服饰特征与身份进行了深度辨析,并深入探讨了墓葬中出现 

的佛教图像的意义等问题。杨森《敦煌壁画中的高句丽、新罗、百济人形象》(《社科战线))2Ol1 

年第2期)通过所见高句丽、新罗、百济人图像研究,认为敦煌壁画中存在高句丽、新罗、百济 

等国人图像,并进而论证大唐与东北亚周边各国各民族的友好关系。 

整体来看,中国学者研究存在三点不足:第一点,专题性研究涉及面窄,缺乏宏观性研究, 

没能在广阔的时空框架下,对该地区服饰文化进行从现象到规律的总结;第二点,朝鲜半岛壁 

画材料大多收集不全面,具体分析中,文献资料、壁画图像与出土实物三者结合不紧密,或重史 

料轻考古,或重实物轻文献;第三点,缺乏广阔的视角,就服饰论服饰,忽视服饰背后的文化内 

涵,未能从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交流等方面深入分析。 

二、韩朝日学者研究现状 

韩朝两国学者将高句丽服饰作为朝鲜服饰发展的重要阶段和朝鲜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句丽服饰的性质、形制、风格等方面均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且数量、质量均较中方略胜一筹。 

(一)韩国和朝鲜对高句丽服饰的研究 

服饰通论方面。李如星《朝鲜服饰考》(白杨堂,1998年)考察了部分高句丽古墓与服饰 

有关内容,得出高句丽服饰为斯基泰服饰,属于北方系统胡服。高句丽服饰形制演变中最具代 

表性的是衽部的变化——由左衽,到左、右衽混杂,再到右衽。李京子《韩国服饰史论》第二章 

《我国的上古服饰——以高句丽古墓壁画为中心》(《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96年第2期) 

从壁画墓人物图像所着服饰人手,在分类研究高句丽襦、挎、裙、袍基本形制特征的基础上,将 

其与中国服饰、日本服饰比较,力图揭示高句丽服饰的固有样式及演变规律。其所撰《韩国服 

饰史的展开过程》(《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96年第1期)认为,韩国服饰经历了五次大变 

革,其中前四次深受中国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服饰的影响,四次变革中形成的服饰形制显现 汉服特征。虽然如此,但其固有式样的基本特征却原样传承下来,到朝鲜的中后期,最终形成 2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2年第1期 

韩服样式。 

金东旭《增补韩国服饰史研究》(亚细亚文化社,1979年)“新罗统一之前”一章中“补说: 

衣祷着用民族日本支配族说”中稍稍涉及高句丽服饰;“李朝前期服饰研究”中“服饰基本构 

造”各节援引壁画形象和出土饰物对高句丽服饰多有说明,其他章节亦偶有涉猎。柳喜卿《韩 

国服饰史研究》(梨花女子大学出版社,2002年)对朝鲜半岛古朝鲜时期、三国时期当地各族服 

饰的基本情况作了系统介绍,其中包括对高句丽的服饰的研究。黄善真、李银英、刘颂玉合著 

的《服饰文化》(教文社,2003年)第二章引用舞踊墓、水山里壁画墓等图像资料,对高句丽时 

期的襦、挎、袍和官帽形制略有说明。 

专题研究方面。李龙范《关于高句丽人的鸟羽插冠》(《古民俗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年)从文献人手分析冠插鸟羽的象征意义及佩戴此种饰物人的身份,并将其与高丽乐工 

头上的鸟羽进行比较,指出武士和狩猎者冠插鸟羽与鸟类崇拜有关,乐工则是模仿“巫冠”。 

金美子《通过高句丽古坟壁画看高句丽的服饰》(《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98年第1期)认 

为五到六世纪通沟壁画所绘服饰为韩服传统式样。韩国基础服襦樗由中国赵武灵王作为祷褶 

而采用。日本衣禅是韩民族渡来人传过去的。姜善宰《关于弁形冠帽研究》(《服饰}}2002年 

第52期)主要对冠帽中的弁形一类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朴仙姬《通过壁画看高句丽 

的服饰文化》(《高句丽研究}}2004年第17期)谈及动物在分割前,先剥掉皮毛,将皮毛用作服 

饰面料等问题。赵珍淑《关于高句丽壁画中出现高句丽装身具的研究》(《高句丽研究》2004 

年第l7期)结合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对壁画中出现的冠帽、带具、钉鞋和耳饰进行形制分 

析,并深入探讨各种装饰纹样的象征意义及其装饰技法。 

韩仁浩《关于古朝鲜初期金制品的考察》(《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98年第1期)整理 

了平壤市江东郡文字岩2、5号墓,闻禅塘3、8号墓,太岑里2号墓,九丹2号墓,平安南道平城 

市更新里2号墓,成川郡锦坪里石棺墓等多座墓葬中出土的纯金、鎏金材质的戒指、耳环。研 

究认为这些金制品都是公元前3000纪中叶,相当于古朝鲜初期的制品,高句丽制作耳环时模 

仿了古朝鲜长期流行的形态。李光希《关于高句丽鎏金冠帽和冠帽装饰的考察》(《东北亚历 

史与考古信息}}2007年第1期)在对高句丽鎏金冠帽和冠帽装饰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深入 

探讨冠帽和饰物的使用方法和佩戴人的身份及场合,并且将其与百济、新罗、伽椰出土的遗物 

加以对比。 

(二)日本对高句丽服饰的研究 

日本学者有关高句丽服饰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20世纪初期,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关 

野贞、谷井济一、小场恒吉等人在朝鲜总督府的授意与安排下,对朝鲜境内古迹进行调查和发 

掘,出版了一系列图谱、图录和田野调查报告。这些资料收录大批服饰形制较为清晰的人物图 

像,并对其中部分壁画服饰的风格特点略有辨析。如朝鲜总督府编《朝鲜古迹图谱》(国华社, 

1915年)第二部分“高句丽时代”收录三室墓、梅山里四神塬、龛神埭、双楹壕等壁画墓中若干 服饰较为清晰的人物图片。朝鲜总督府编《古迹调查特别报告(五)——高句丽时代之遗迹》 

(青云堂,1929年)收录鲁山里铠马壕、天王地神塬两座壁画墓中服饰形象略有残缺的若干图 

版。关野贞《朝鲜美术史》(朝鲜史学会,1932年)第二章《高句丽》对三室墓、美人墓、天王地 神塬、龛神塬、双楹壕等高句丽壁画墓中个别人物服饰略有说明。池内宏、梅原末治《通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