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萱堂,男,1938年5月生,现为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刘迎九,男,1969年2月生,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本科毕业,现为吉林省博物馆展览部副研究馆员,邮编130021。
2006年第2期(总第86期) 北方文物NORTHERN C U LT URA L RE LICS NO 1212006T OT A L 86〔考古发现与研究〕集安高句丽古墓壁画的装饰特色、纹样演变及与汉文化的联系刘萱堂 刘迎九 〔关键词〕集安高句丽壁画墓 装饰特点 纹样演变 与汉文化的联系 〔内容提要〕11作者根据多年参加集安高句丽壁画墓临摹工作的体会,选出具有代表性的8座壁画墓,从装饰艺术角度对其艺术特色进行了比较。
21对8座墓的装饰纹样、图像按不同内容分解制成图表,从其中的演变来分析墓葬的分期和发展。
31从两汉的墓葬绘画(帛画、壁画、石刻画)中选出与集安高句丽古墓壁画中相近的绘画主题和表现形式进行比较,说明高句丽与汉文化的联系。
〔中图分类号〕K 87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0483(2006)022******* 墓葬绘画是一种特殊的绘画艺术,在内容上大多数以墓主人的人间享乐和天堂向往为主题。
在形式上又紧密结合墓葬结构,用各种装饰纹样和绘画形象来表现上述主题。
其形式有出行、宴饮、歌舞、庖厨、狩猎、四神、奇禽、异兽、神仙、佛道、方相氏、力士、门卫等主题形成的图样。
他们以传统的、相对固定的模式,采用的表现方法多以装饰画为主,在墓中与结构紧密结合,是装饰墓室与壁面不可分割的图样。
我们把这些图样称为广义的装饰纹样,他们是汉魏晋时期墓葬绘画的基本形式。
本文结合对高句丽壁画临摹的感受,以8座墓为例,从装饰艺术角度谈集安高句丽壁画艺术特点,并结合与两汉时期的墓葬绘画特点进行比较。
集安高句丽壁画墓现已发现约30座,其中有10余座壁画内容丰富,保存较好。
这里选出8座具有代表性的壁画墓(多为我参加临摹的墓),从壁画的装饰艺术角度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八座壁画墓艺术特色简要比较11麻线沟一号墓①和马槽墓②(1962年和1963年本文作者负责两墓壁画临摹)。
两墓同属高句丽早期壁画墓,墓葬结构相似,同为主室、甬道连接两耳室;有相似的穹隆顶或多层叠涩内收成穹隆顶。
两墓葬壁画内容相似,主室都绘夫妻对坐、仆侍、舞乐、骑士;耳室绘庖厨、牛舍、马厩;柱和梁枋均绘菱形云纹或卷云纹作装饰图案;顶部绘莲花图案,有正视和侧视两种。
两墓壁画的艺术特点:两墓在绘画与装・33・图二 舞踊墓壁画狩猎图图一 麻线沟一号墓南侧室南壁、东壁壁画(摹本)饰手法上略有不同。
麻线沟一号墓采用简洁线条概括形象,特别是棺座和耳室的图案及绘画都采用了粗犷齐整的剪影式线条绘制,很富于装饰性(图一)。
马槽墓在强调整体布局的装饰性同时,勾画人物的线条更为精确和传神。
如斩俘图中的武士、出行图中的侍女、耳室中的作画人和马厩中的三匹骏马都描绘得神采奕奕、栩栩如生。
21角 墓和舞踊墓③(根据《通沟》缩绘临摹)。
角 、舞踊两墓相临,墓葬结构相同,同为主室甬道连前半室。
壁画内容大体相似,应属同一期,即高句丽中早期墓葬。
两墓壁画的艺术特点:一走进墓室,首先那浓重的紫红色影作木结构一斗三升的梁柱非常醒目。
紫红色的横梁把四壁和藻井分开,形成人间、天上两部分。
四隅紫红色的立柱则把四壁隔开形成四方图景:东面为夫妻对坐或主人宴客;南面为家居、角 或歌舞、进食;北面为车马、出行或骑猎、牛车;西面为门侧大树点缀。
抬头仰望:横梁之上三角火焰纹衬托天空,日月星云、蔓草点缀或莲花穿插在日、月、星之间;仙人与奇禽、异兽在游荡。
这种巧妙的整体艺术布局,极具装饰效果,同时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堪称装饰艺术之佳作。
从局部看,在勾画人物、动物与景物时,线条洒脱生动又具有装饰风格,采用了夸张和写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绘出了不少具有本民族艺术特色的传神之作。
如舞踊墓的射猎图(图二)和舞蹈图(图三)就是高句丽壁画中的精品。
31长川一号墓④和三室墓⑤(1973年本文作者参加长川一号墓临摹,三室墓则根据《通沟》缩绘临摹)。
长川一号墓和三室墓同属高句丽中后期壁画墓。
两墓同为多室墓(二室或三室),墓室之间由甬道连接,墓顶多层叠涩或加小抹角或转抹角叠砌。
壁画相同之处:墓室中・43・图四 三室墓第三室西壁力士图图三 舞踊墓壁画舞蹈图同绘主人图、出行图、射猎图、饮食图、力士图,以及简化影作木结构;墓顶部绘日月星云、莲花和莲花化生。
不同之处:长川一号墓出现礼佛和菩萨图,后室满绘俯视莲花图案,三室墓后二室各绘大幅力士图。
两墓壁画的装饰特点:a.采用界格的形式表现生活图景:如长川一号墓前室南壁采用四层界栏把墓主人并坐、列队出行、歌舞、进馔等分绘其中,三室墓前室南壁二层界栏分绘出行和狩猎。
这种界格形式既有利于清楚地表现不同画面,又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此法前期未曾见到。
b.两墓壁画中壁面上的人物大小和表现内容有了较大的变化:同一壁面出现多种生活图景;画面中的人和物都已缩小绘制;墓主人形象已不再夸大和单独表现,在画面中不再占据显著位置;余出的墙面被莲花图案和巨大的力士、门卫等形象占据。
这一切经过主次、大小、疏密的艺术处理,形成了壁面效果的视觉反差,使人感到既变化又新颖。
这与前两期墓整体艺术处理又有不同。
在装饰效果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c.两墓壁画中在部分人物塑造上多采用了装饰绘画的手法和技艺,达到了高超的装饰艺术效果。
最突出的例子是长川一号墓前室北壁的百戏、伎乐、狩猎图。
这是一幅内容庞杂的图幅,有上百个人物和动物活动在三平方米的画面里。
百戏伎乐占据上半幅,狩猎占下半幅。
其中人物最高30厘米,最小12厘米,但个个画的栩栩如生。
在勾画人物和景物上采用了装饰性很强的手法,塑造出一个个生动而优美的艺术形象。
在构图处理上打破了由近及远的透视方法,把近景的围猎,中景的出行,远景的歌舞百戏不分前后层层叠上,处理在一个立面之中。
其中空白处用小朵莲花、菡萏蓓蕾和小树充添,远看不分主次,形成装饰性很强的灰调子。
这种高度概括和提炼的装饰艺术手法在表现这繁杂的场面非常有效,给人物活动空间和情节留有余地,令人遐想,耐人寻味。
这是一幅高句丽壁画艺术的杰作。
另一例是三室墓的力士图(图四)。
托梁力士占据整个墙面,双腿下蹲正欲站起,・53・图五 五盔坟五号墓藻井乘龙伎乐仙人双臂上举顶在横梁下。
整个姿势如现代的举重健将在抓举杠铃向上挺起的瞬间,形象异常生动。
绘画的线条流畅有力,采用卷云纹装饰飘带和服饰,更助于衬托动势。
力士造型左右对称并与墙面结构浑然一体,极具装饰性。
难怪一些艺术家在此画前惊叹不止。
41五盔坟四号、五号墓⑥(1962年和1963年本文作者参加两墓的临摹)。
五盔坟四号、五号墓同为集安高句丽晚期壁画墓。
墓葬结构为单室,顶部大抹角叠砌。
二墓壁画大同小异,四壁均绘四神,并衬以曲枝忍冬莲花和火焰纹样,只是四号墓增绘供养人物。
藻井均绘日月星云、神圣与伎乐仙人。
不同之处是五号墓伎乐仙人乘龙(图五),盖顶石由四号墓的团龙改为龙虎相缠。
两墓壁画的装饰特点:a.工笔重彩与石壁做画:两墓壁画均采用工笔重彩的方法直接绘在平整而略有斑驳的石壁上,形成浑厚、凝重、历尽沧桑之感。
这与前几期壁画墓根本不同,更别具装饰风味。
在绘画内容上,生活图景已消失,完全被四神和神仙题材代替。
b.神仙世界的奇妙布局:四神图像占据四壁重要部位。
四神周围以曲枝忍冬与变形莲花、火焰纹样组合成四方连续图案作地托衬,一幅幅壮观辉煌的图景呈现在眼前。
墓室四隅处又有辟邪怪兽(方相氏)托龙顶梁,更增加了神秘感。
仰望墓顶,神圣仙人在神龙仙禽相伴下游荡在日月星云之间或处在菩提树下向我们讲述着远古的故事,带我们进入了一个神话世界。
c.龙纹装饰的巧妙运用:以五盔坟四号墓为例,一进墓室,首先见到的是东壁昂首腾飞的青龙,接着是四隅怪兽奋力托起直顶梁枋的8条托龙。
再往上是环室四周的梁枋上组成二方连续图案———首尾相接拧在一起的盘龙,这16条龙巧妙地构成了墓室的四梁八柱,既是装饰壁画的艺术形象,又与墓室结构紧密结合,浑然一体。
抬头仰望,更有一番奇景:盖顶石上一条巨龙张牙舞爪,在它周围二重抹角石叠压而下,在8个三角形底面上分绘8条团龙神态各异,四足伸张,昂首盘旋与中部顶龙交相互应,构成一个龙的天体。
而在下层抹角石的立面上又有衔珠回首躬背挺立的4条龙作支撑上层抹角之势,上层抹角石立面又有东西二仙人乘龙遥相互应。
综观全室,从天顶到四壁,构成了七个层次都绘有龙的形象。
这七层四面八方被32条各种形态的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精美的、以龙为装饰的立体构图。
置身其中,令人产生敬畏。
这又是一座古代墓葬绘画艺术的杰作⑦。
・63・图六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白描图 二、从装饰纹样的演变看墓葬的分期与发展 关于集安高句丽壁画墓的分期一直众说纷纭。
我与方起东先生在《集安下解放第31号高句丽壁画墓》⑧一文中关于分期认识做了新的调查,倾向于分为四期。
前面列举的恰是四期具代表性的8座墓。
第一期为麻线沟一号墓和马槽墓,第二期为角 墓和舞踊墓,第三期为长川一号墓和三室墓,第四期为五盔坟四号墓和五号墓。
通过本人长期的壁画临摹实践,把这8座壁画墓中的图案和绘画分解为不同的纹样和图像,按内容分类排列制表(见图表一、二、三),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四期壁画墓内容和纹样的逐步演变。
下面结合图表来分析四期壁画墓壁画内容和纹样的变化与发展(1~4见图表一,5见图表二,6~8见图表三)。
11墓主人的变化:一、二期墓主人以夫妻对坐形式占据主要壁面,人物形象较大。
第三期墓主人只在画面一角出现,由对坐式改为并坐式,同时还出现在出行、歌舞、百戏等人群中,比例也缩小很多,这与逐渐增加其它壁画内容和强调图案化的装饰效果有关,如以莲花图案和力士人物来装饰主室壁面。
第四期墓主人消失。
21出行图队列的变化:第一期出行图是仆从为队列,人数较少,都为步行。
第二期人数更少但出现牛车和主人骑马的形象。
第三期队列人数较多,除了主人骑马外还出现了主人列入队中的画面,但占据壁面位置较小。
第四期出行图消失。
31歌舞画面的变化:第一期多为对舞,人数较少。
第二期歌舞人数增加,形成队列,并增加角 内容。
第三期歌舞场面扩大,如长川一号墓,人物众多,内容丰富,增加了百戏等,画面也更趋生动活泼,打破平行式呆板构图。
第四期歌舞画面消失。
41梁柱的变化:第一期梁柱多以卷云纹、菱形云纹或螭云纹作装饰图案。
第二期梁柱绘影作木结构一斗三升。
第三期绘影作木结构(简化)。
第四期梁柱结构消失,其位置则用怪兽托龙顶梁,梁坊绘缠龙。
从一期到三期看梁柱装饰是由繁到简的发展趋势,第四期可以认为原来的梁柱形装饰已消失,代之的缠龙和怪兽顶替了原来的梁柱。
这与以反映天界为内容的第四期壁画是密切相关的,装饰的变化符合四期壁画的变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