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与茅盾历史小说的叙事学比较--以《铸剑》与《豹子头林冲》为例

鲁迅与茅盾历史小说的叙事学比较--以《铸剑》与《豹子头林冲》为例

鲁迅与茅盾历史小说的叙事学比较 以 铸剑 与 豹子头林冲 为例 。李 雪 摘 要:鲁迅的 铸剑》与茅盾的(《豹子头林冲》均属于短篇历史小说,学界对于二者的比较,主要是有关思想 主张和文学主张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对其艺术技巧尤其是叙述技巧的探讨,这不能不说是研究中的一个缺憾。因 此,本文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一下 铸剑》与(《豹子头林冲》。 关键词:历史小说比较 铸剑 (《豹子头林冲》 叙事学 引言 茅盾在《故事新编》出版后不久指出:鲁迅是“借古 事的躯壳来激发现代人之所应憎恨与应爱”[1],其实这也是 他自己创作历史小说的出发点。鲁迅从1922年创作第一篇 历史小说《补天》开始,直到1935年共13年的时间仅创作 了8篇历史小说,并于1936年集结成册出版。茅盾的历史小 说相较于鲁迅则更为稀少,仅有3篇,即《大泽乡》《豹子 头林冲》《石谒》,均创作于1930年。他们的历史小说, 虽然在他们整个的创作中所占比重不大,但都以“借古讽 今、古为今用”为创作宗旨,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而在 创作过程中,二人又有着各自独特的创作方法。 《铸剑》取材于《列异传》和《搜神记》,并在原 文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原文未曾出现的细节和改动,如为 了表达主题,增加了黑衣人这一人物。其中,主人公眉间 尺是一位具有犹豫、怯懦与果断、残忍的双重性格的人 物。 《豹子头林冲》取材于《水浒传》,情节也是有所改 动的。如作者改写、虚构了林冲的出身,将林冲的出身改 写为一个农家子弟。因而林冲被塑造成了“具有农民的忍 耐安分的性格,然而也有农民所有的原始的反抗性”的人 物形象。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发现这两部小说有着许多相 似之处,因而将二者加以对照。但对二者的比较,关于其 思想主张和文学主张的研究多于对其艺术技巧尤其是叙述 技巧的探讨,这不能不说是研究中的一个缺憾。因此,本 文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一下《铸剑》与《豹子头林 冲》。 一、叙事时序 (一)关于叙事时序 “时序研究事件在故事中的编年时间顺序和这些事 件在叙事文中排列的时间顺序之间的关系。” 即文本中 展开叙述的前后顺序,是叙述者讲述故事时从开头到结尾 的次序,而不是故事内容从发生到结束的自然发展顺序。 因而,时序一般有三种形式:顺时序、逆时序、非时序。 其中,逆时序又可以分为闪回、闪前和交错。而根据闪回 与开端时间的关系,可分为外部闪回(叙述开端时间之前 的故事)与内部闪回(叙述开端时间之后的故事);根据 闪回与故事的关系又分为整体闪回(构成情节的中心或主 干)与局部闪回(对故事中某一时刻的回顾或交待)。 (二)小说采用的时序类型及其效果 《铸剑》借鉴了西方短篇小说对叙事时间灵活塑形的 方法,打破了线性叙事时间链。 《铸剑》开章先使用外部 闪回交代了眉间尺的复仇缘由,突出了楚王的残暴。之后 又顺时序展开,叙述眉间尺的复仇之路。因为闪回部分没 有构成叙事的主体,因而称为局部闪回。外部闪回使得这 篇小说既内容丰富又情节紧凑。同时,由于外部闪回所述 之事处于开端时间之前,所以它不会带来叙述干扰,破坏 小说的叙述线性。局部闪回由于其幅度

(所涵盖的故事时 间长度)较小,所以其在填补空白和省略时,和外部闪回 一样不会扰乱小说的叙述线性。如此,外部闪回和局部闪 回的运用使小说既内容丰富又线索单纯、明确。 《豹子头林冲》则按照心理活动展开,不断地进行外 部闪回,惟妙惟肖地描写了林冲一夜间的矛盾心理与行为 活动,表现了林冲丰富而复杂的心理世界。由于整篇小说 闪回部分构成了叙事的主体,因而也运用了整体闪回。 完全按照故事时间来叙述,小说就会成为流水账式 的记录,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局部闪回和整体闪回的运 用可使文章曲折有致,并且能带动读者更加精细地阅读文 章,注重前后相接以此还原小说的故事时间。 二、叙事视角 (一)关于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当代叙事学的一个很关键的概念,它追问 的是叙述的内容是由谁及通过什么角度感知的。根据视野 的限制程度,叙述视角可分为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 焦型。“在内聚焦视角中,每件事都严格地按照一个或几 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3]它所叙的内容仅限于感受 者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而在外聚焦型视角中叙述者只描 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及客观环境,并不告诉读者人物的动 机与情感。 (二)小说采用的视角类型及其效果 《铸剑》以眉间尺和黑衣人的视角为主来讲述故事, 《豹子头林冲》仅以林冲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小说根据他 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及其心理活动展开叙述,因而这两 部小说都是内聚焦类型。这一视角类型基于人类感觉的有 限性,混淆了现实与小说的界线,使读者陷入作者的叙述 圈套,因此更容易增加叙事的可信性,使读者获得一种亲 切感。但同时《铸剑》中还有对人物外貌进行外聚焦描 写,如描写宴之敖的外貌“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仅 此而已,进而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 一个偶然的、无法理解的世界的表象,造成了一种极富个 性的文体风格,强调了人与世界的隔膜感。 三、叙事空缺 (一)关于叙事空缺 故事不可能也不应该被完整地讲述,故事要有适当 的详略才会获得生命,从而更加生动。为了实现读者和文 本的互相建构,文本有必要留有一些空缺,从而调动读者 的阅读积极性,使读者真正地参与到交流的过程中。空缺 又分为暂时性空缺和永久性空缺。暂时性空缺的出现是因 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之间的脱节,这种空缺只存在于文本 中,在读者运用自己才智构建的故事中,曾经空缺的信息 将会被填补。永久性空缺不仅存在于叙述时间中,也存在 于故事时间中,它所缺的信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几乎 无法被明确地填补。 (二)小说叙事空缺的类型及其效果 《故事新编》中,黑衣人突然出现在眉间尺面前, 说要为他报仇。但是作者并没有交代黑衣人的身份,即使 在小说的结尾,也没有进行说明,这造成了一种永久性的 空缺。在黑衣人与眉间尺相遇时黑衣人就说要替眉间尺报 仇,可当眉间尺问他要怎么报仇时,黑衣人并没有直接回 答,而是说你只要相信我就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暂时 性的空缺。 《豹子头林冲》中,一开头就写林冲晚上因为白天杨 志的话难受地睡不着,但是小说并没有直接交代杨志到底 说了些什么,而是通过后文林冲的心理活动使读者逐渐明 白,这就是一种暂时性的空缺。 暂时性空缺和永久性空缺的存在增加了作品的悬念 感,调动了读者阅读的积极性,而且空缺所产生的悬念感 和所调动的积极性还是双倍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永久性空 缺的悬念感更强,更持久,因为它永远无法被确切地填 补,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思考空间。同时,空缺 的存在也提醒读者,阅读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接受叙述者某 时某刻所述内容的过程,它是运用自己的才智弥补空缺、 重构故事的过程。创造存在空缺文本的作者真正将读者看 成是交流的对象,而不仅仅是接受的对象。每个读者都可 以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原有的文化信息来填补空缺, 参与文本的再创造,如此,将会无限延伸作品的意蕴,使 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 结语 自二十世纪叙事学研究兴起,学界对叙事学的褒贬 就各不相同,不管怎样,一种理论的兴起,总归有它的益 处。本文主要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叙事时序、叙事 视角和叙事空缺三个方面来分析鲁迅和茅盾的历史小说, 以期读者能够开拓视角,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小说的价值。 当然,每种叙事方法都各有其长处和局限,如何进行评价 则取决于是否有利于作者意图的表达。 注释: 【1】鲁迅:Ⅸ故事新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胡亚敏: 《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04 年版。 (李雪

江苏省南通大学主校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