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柳永词的“俗”论文:浅谈柳永词的“俗”

柳永词的“俗”论文:浅谈柳永词的“俗”

柳永词的“俗”论文:浅谈柳永词的“俗”
提及柳永的词,多数论者都认为其俗,并对之持强烈的
贬斥态度,某些论者虽承认柳词雅俗结合,但贬其俗显然胜
过称其雅,前者如吴曾《能改斋漫录》称“柳三变好为淫冶
讴歌之曲。”王灼《碧鸡漫志》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
体,不知书者尤好之。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
可憎”;后者如李清照《词论》称柳词“虽协音律,而词语
尘下”。这些批评其实过于片面,这倒不在他们只见其俗,
不见其雅,而在他们缺少一种历史的眼光。
柳词之所以“俗”,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柳永出自具有深厚儒学传统的仕宦之家。和许多士子一
样,他在家乡习成举业,到京都参加考试,以期踏上仕途;
也曾自信“凌云词赋,掷果风标”(《合欢带》),对前程充满
美好的希望;他相信自己“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
(《长寿乐》),却屡试不第,更因《鹤冲天》一词惹得宋仁
宗不悦,于“临轩放榜”时被其黜落。在进仕无望时,柳永
怀着偏激的情绪,鄙弃功名,留连曲坊,走上了民间通俗文
艺创作的道路。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急剧扩大,强烈
刺激着民间通俗文艺。时代呼唤那些既能迎合市民口味,又
能提高其文化素养的词作。柳永具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精通
词律音乐,又长期混迹于秦楼楚馆,熟悉民间的风物人情,
其作品便应运而生。
柳词之俗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在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曲坊中的生活
内容,这类词总的来说是比较俗的,其表现有两个方面:
第一,毫不避讳,欣然自得地写自己的情场生活。由于
官场失利,柳永长期沉溺于花间樽前。在词中,他对自己这
种风月生活的自得之意表现得大胆直露,毫不虚伪、做作,
公开宣称“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鹤冲天》),公开鄙
视“名缰利锁,虚费光阴”(《夏云峰》),颇有些反传统道德
的意味,令一般酸腐文人咋舌。
第二,对女性作具体化、世俗化的描写。前代及同代的
诗词家多把女性当作观念的象征来描写,带着托喻和理想的
色彩。柳永则具体描写生活中遇到的歌妓,如《木兰花》中,
“心娘自小能歌舞”、“佳娘捧板花钿簇”、“虫娘举措皆温
润”、“酥娘一搦腰肢袅”,直书歌妓的名字、技艺。也正因
为柳永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歌妓,所以他了解她们的
技艺,也了解她们的心愿;热爱她们的姿色,更同情她们的
遭遇。他不但写歌妓对平凡而和满的家庭生活的眷恋:“早
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
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
年少,光阴虚过”(《定风波》),他更幻想带她们脱离苦海,
过正常的夫妻生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
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仙引》)。可以说,
柳永对歌妓不仅是同情,而且在感情上把她们当作平等的
“你”,希望享受“你”和“我”之间的这份感情。这一点
反映到词中,虽然世俗,却又实在。
其次,柳永词语言较通俗。
虽然柳永为读书人,但柳词要满足市民们的审美要求,
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彻底的通俗化。柳词的语言之通俗主要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词中采用市井方言俗语。柳永的词中时时有俚俗
之语,如,《鹤冲天》云:“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悔
恨无计那,迢迢良夜,自家只恁摧挫。”副词“得”、“么”、
“那”、“恁”等,使其词的白话色彩突出;如,《金蕉叶》
中的“就中有个风流”,《昼夜乐》中“悔不当时留住”,《惜
春郎》中的“不早与伊相识”等口语的使用,都成为他与俗
众沟通的媒介。
第二,模拟人物语气。柳永有时应歌妓的要求写词,供
歌妓演唱。他用第一人称代言,把歌妓的内心淋漓尽致得表
露了出来,如“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定风波》),
完全是模仿歌女的口吻来写的。
再次,柳永选用的词牌及词风之俗。
柳永不但独创的词牌多,如《戚氏》、《望海潮》等;而
且他在填词时常常将旧有的曲式加以改写。把欧阳修的《定
风波·把酒花前欲问君》与柳永的《定风波·自春来》作比
较,就不难发现,柳词在字数、曲式上,有别于文人惯常使
用的词牌,却为下层市民喜闻乐见,这也正是柳词通俗的重
要原因。
柳永还用长调铺叙的手法创制了大量慢词,增加了词的
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他的这类词侧重于叙事的完整、
描写的细腻,叙述描写直观浅露不求含蓄,毫不掩饰其从俗
的态度。如《雨霖铃》一词中,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写
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
绝少掩饰假借之处,符合市民们的接受习惯。
因此,可以说柳词之俚俗实质上是以市民们喜闻乐见、
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城市生活中市民们的思想感情;
也可以说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对词这一形式注入了
新的活力,对词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词总体较俗。其
俗词创作在中国词史上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地位。他的创作丰
富了俗词的艺术技巧,提高了词的表现力,还细致地表现了
市井生活,扩大了词的社会内容,从而使词产生更深远的影
响,推动了词的发展。“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正是对
柳永俗词的价值、贡献和历史地位的生动说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