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诗的意境及其英译策略

中国古诗的意境及其英译策略

中国古诗的意境及其英译策略 摘 要:中国古诗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将魅力无穷的古诗作品转换成魅力无穷的英语译文,才能更好地被全世界的人民一同欣赏。文章梳理了中国古诗的意境与西方移情异处,提出古诗意境的英译策略。此研究有助于译者更准确地英译古诗意境美,外国友人更深层次地领略中华名族的文化内涵,也助于中国古诗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中国古诗意境 西方移情 翻译策略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s Artistic Conception into English

Abstract: Sinc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s the common treasure of the mankind, it will be better appreciated together b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if the enchanting ancient poetry can be translated into the enchanting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paper organi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empathy of the West, and sugges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s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study will help translators more accurately translate the beauty of ancient poetry’s artistic conception into English and foreign friends appreciate the connotations in the Chinese culture in a deeper level, and also realize the spreading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o other countries. Keyword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empathy of the Wes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中国古诗中,意境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审美中心,它的最大功能是内足以抒写怀抱,外足以感染读者;也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具体运用的审美结晶,它能使读者在品味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获得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本文从中国古诗的意境美与西方移情美的不同之处及其英译方法着手分析,探讨中国古诗意境英译的理想表现。

一. 中国古诗词曲的意境美与西方移情美 古诗词中的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主观与客观和谐统一的产物,通常是以情与景相互交融的方式出现的。由于诗人生活时代不同,活动环境不同,把自己情思融入诗歌的角度、方式、深度不同,创造出的意境也不同。这千姿百态的意境可分为三类:表层意境、深层意境以及直抒胸臆。 西方美学中的 “移情”,就是将自己主观感情外射到客观事物中去,即移情与物——人格物化,或移情与景——化物为人,它与“意境”大题相同,息息相通。从审美角度看,无论是东方的“意境”说,或西方的“移情”说,均强调主观移情的能动作用——这突显了抒情诗的主要特质,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然而,“意境”与“移情”又并非等同,两个概念具有不同的意义。 西方移情强调人作为主体,把自己的整个精神气质注入外物,由人及物,并在这一过程中,凸现主体;不同于西方的主体式以人为中心的移情特点,中国移情之中,“物”是中心,由物及人,情需要通过物来唤起,并又以物来表现。“情”被消融在“物”中,从而达到情景交融。这是一种非主体式的移情。 西方的“移情”是人把自身强大的主体意识灌注于物,从而使物活起来。而中国艺术讲求情景交融,主张人的主观情绪与外界自然万物的融合。 西方艺术中的所移之“情”是一种在生活体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的整个精神特质,是一种生命感。而中国艺术中的移“情”是相当实在而又具体,它指人处于某种特定环境下的特定的情绪体验,或某种固定的心境、情感冲动等。它因缺乏个体意识而具有普遍的群体意义。

二.古汉诗意境的英译方法 (一) 直译法 古诗词翻译时,译者应顺循诗人感情抒发的先后顺序,用直译方式译出简单 的修饰格,包括象征、比喻、借代等,以及主要动词、副词、形容词、名词。直译出平直率真的情感就是译出了最高的美、最大的美,给读者最大的享受。 徐再思的《蟾宫曲·春情》中“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译为“My body is like floating clouds, My heart flying willow catkins, My breath swaying silken thread.”将“浮云”、“飞絮”、“游丝”直译成floating clouds(漂浮着的云朵)、flying willow catkins(飞舞着的柳絮)、swaying silken thread(晃动着的丝线)。

(二)增词法 (1)加释 1.译出象征体,加释,理解本体。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把自己的情思——本体隐藏起来,让读者去找,又怕找不到失望,而提供暗示,然而这种暗示有时连中国读者都难以从象征体中找到本体,更何况西方读者。因此,译者有必要在展现象征体后,再给出一注解,提供诗人的时代环境及个人遭遇等。 朱庆余的《近试上张籍水部》中“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译为“She whispers to him after touching up her face: Have I painted my brows with fashionable grace?”。翻译时,仅译出象征体还是不够的,读者难以知道作者本意——本体,因此,我们得提供注释,说明当时科举情况及作者与张籍的关系以及写此诗原因等,才能使读者懂得:作者以新娘自比,将张籍比作夫婿,主考官比作公婆,以自己作品是否和主考大人的意图比作画眉是否时样,公婆是否喜欢,才能展示作者一箭双雕的技巧。 2,淡化专有名词并加释 由于背景文化的不同,直译专有名词,西方读者不知是何静,不知有无情。译者此时做泛化处理,就是把个别物象扩大到普通的范围,再提供注释,读者知景知情,才能深化审美。 李白的《忆秦娥》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译为“O moon on the tower! Do you no grieve year by year, To see willow green by The Bridge again and again.”,泛化专有名词“秦楼”、“ 灞陵”为the tower(楼)、by The Bridge(桥边),在淡化的译文后加一注释,简单介绍文化内容,加深读者的理解。 3.加释以提供背景 在某些的古诗词中,作者吟咏平常事情,却隐藏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明咏旧事物却暗含新意,这就需要译者提供诗人的社会背景及个人遭遇等相关情况,简单扼要,点到为止。 翻译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时,加释以提供社会背景及个人遭遇才能使读者准确把握“落花时节又逢君”,“I meet you again in a shower of fading blooms,”的意境,到达幽境。 (2)加修饰词 1.译出整体人物形象 在翻译时,由于搭配等原因无法展示出人物形象的整体性,我们可译出所指代的整体人物形象,将其衣着、发型等作为修饰语,使读者产生一连串的联想。黄甫松的《梦江南》中“双鬓坐吹笙”译为“fair girl with two short plaits playing the flute with grace”增译了“漂亮的”、“短”、“姿态可人”,少女的姿态易激发读者的审美兴趣。 2.强化译法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及汉英语言的不同,直译句子有时候不能表达出激动的情感,需采取强化办法译出,此时就要注意,哪个地方增译——修饰的对象和增译什么内容——修饰语的选择。 《诗经·郑风·将仲子》中“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译为“Not that I mind about the trees, But I am afraid of my parents. Zhongzi I dearly love you, But really I am afraid of what my parents will say.”,增译really 和dearly 起到程度深化作用。 (3)译出人称 所谓译出人物并不是译出原文中出现的人称,而是译出原文中字面上不出现,而内蕴里存在的人称作为句子主语的人称。 白居易的《长相思》中“思悠悠,恨悠悠”译为“Endlessly her thought flows, and endlessly her woe flows”,用第三人称所有格her 加表示情感的thought 和woe,使she的位置不突出,she出现过多不符合诗的风格和读者的审美口味。

(三)省略法 (1)省略专有名词 省略专有名词是指省略那些仅表示地名、人名、物名而无其他含义的专有名词,或者那些与传说相关、能引起联想的专有名词,但是其含义与上下文重叠或擦边,仅是出于音节或韵律的需要。一旦省译,消失无影,无从加注释,虽与忠实原则有悖,却是不得已而为之。 温庭筠的《河传》中“若耶溪,溪水西”省译“若耶溪”(原是西施浣洗之处,此处指少妇住所),译为“west of the brook”,,不译“若耶溪”,虽少了美女西子的比喻,使女主人公减美几分,却使上下文结构和谐一致。 (2)淡出人物 在有些古诗词曲中,“景”几乎全是景物,而人物只是陪衬—一个侧面,或融合于自然中的一点。他们出现的形式是笼统、泛指、模糊的,无论诗中是否出现主角,均以淡出为益。 王维的《竹里馆》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喻高雅情操,“明月”象征光明磊落,“人”不宜译出,会破坏气氛。译文“In the deep woods wher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