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高音中声区的发声训练

女高音中声区的发声训练

女高音中声区的发声训练
【内容摘要】在音乐院校招收的学生中,女生所占比例较大,其中女高音声部在女生中又占有相当的比例。

由于生理结构、声带结构的不同等因素,女高音中声区的训练较之其他声部有明显的弱势。

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对此问题进行了细致地探讨。

【关键词】女高音中声区训练方法
一、女高音声部的种类与特征
在歌唱艺术中,虽然每个人的嗓音在发声原理、生理结构上都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嗓音特点却是不相同的。

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嗓音特点,制定科学的、符合学生声音特点的训练措施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声乐教学的准确率与成功率,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一)女高音声部的嗓音分类
女高音(soprano)声部的嗓音分类是根据歌唱者的声音色彩来划分的。

一般来说,女高音可分为抒情女高音(soprano lirico)、花腔女高音(soprano leggielo)、戏剧女高音( soprano drammatico)三种类型。

1.抒情女高音(soprano lirico)的音色抒情、优美,声音悠扬而富有诗意,音乐院校招收的女高音声部中大多属于该声部。

在歌剧中常用于表现一些感情细腻、温柔而深情的女性。

例如,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的米卡埃拉、普契尼的歌剧《绣花女》中的咪咪等都是抒情女高音,中国歌曲《燕子》《玫瑰三愿》等作品适合抒情
女高音演唱。

2.花腔女高音(soprano leggielo)的特点是声音轻巧、灵活,适合演唱速度快而轻巧,跳动幅度较大的作品。

例如,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罗西娜、威尔第的歌剧《弄臣》中的吉尔达等。

中国歌曲《科学的春天来到了》《玛依拉变奏曲》《七月的草原》等作品适合花腔女高音演唱。

3.戏剧女高音(soprano drammatico)的特点是嗓音浑厚、有力,适合表现戏剧性较强的女性。

例如,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巧巧桑、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中的桑图扎等。

中国歌曲《黄河怨》《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等作品适合戏剧女高音演唱。

女高音的声音类型、音色特征及音域范围见下表:
(二)女高音的声区划分
女高音与其他声部一样,可分为三个声区:低声区(c1 - f1)、中声区(f1 -#f2)、高声区(#f2 -c3或更高),从中声区转换至高声区时,大多会有一个明显的换声区(f2,#f2,g2)。

在声乐训练中,各个声区的训练都有着科学的训练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使学生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顺利发展。

二、女高音中声区训练的几个问题
在意大利美声学派歌唱训练中,建立稳定、良好的中声区基础是嗓音发展的重要原则。

声乐教育家弗朗契斯科·兰培尔蒂(lamperti francesco)主张:“在学唱之初,先建立一个悦耳动听的中声区,
不要过早地练最高或最低的几个音,尤其是女高音和男高音。

”①我国声乐教育家沈湘也强调:“不要急着扩展音域,多在中声区里下功夫,一首歌,用得最多的音都在中声区……”②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训练之初都有“崇高”“崇大”的心理。

例如,有些学生在考入大学前,没有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和歌唱能力的歌曲,而是盲目地突击唱“大歌”。

笔者曾遇到这样一名学生,在声乐术科联考时选唱的是俄罗斯艺术歌曲《夜莺》,该曲多处运用了花腔技巧来表现夜莺的歌唱,音域跨度达到
(f1-f3),演唱难度较大。

该生考入大学后,虽然能唱较高的音域,但中声区嗓音出现漏气、声音位置低、黯淡无声等问题,高音的质量也不高,无法完成教学要求。

还有些学生入学后急于求成,在一、二年级打基础的阶段,没能扎扎实实学习歌唱技能,而是仅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唱力所不及的歌曲。

现今各项声乐比赛名目繁多,部分学生为了参加比赛,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久而久之,嗓音出现了问题,给入学后系统的学习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

三、女高音中声区的训练方法
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由于生理结构、声带结构的不同等因素,女高音中声区的训练较之其他声部有明显的弱势。

因此,我们既要遵循常规的共性原则,更要注重和把握好这个声部的自身特性。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一)女高音的起音训练方法
起音是发声训练的开始,也是获得优美歌唱的重要途径,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慎始则成半”就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然而,大多数女高音在练习起音时,常常会出现声音虚、漏气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发声时气息的推动作用与声门的闭合不协调所造成的。

笔者认为,用喉头向下挡气的方法练习起音,即起音时先关闭喉头,咽腔向下挡气,在气息到达声门时开始发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在教学中,仅从理论上去解释这个概念会比较抽象,笔者尝试让学生想象有人扔颗花生米,必须用嘴巴准确无误地接住它;还可以尝试用叹气、吃惊的感觉来体会喉头向下挡气来练习起音,这些方法的运用都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中声区的发声训练方法
发声训练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声音技能技巧最基本、最简单的练习,声乐教学中大都采用母音进行发声练习。

由于学生的嗓音特点因人而异,在发声训练时对母音的选择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女高音声音中缺乏真声的学生应多使用“i、e”母音,而对于缺乏假声的学生就要用“a、u、o”母音进行练习。

值得注意的是,女高音从低声区转入中声区练习时,声音会出现破裂现象,而从中声区转入高声区时,则能获得较好的呼吸支持。

女高音在训练之初,以哪一个起音为切入点是这个声部训练的关键之处。

每个学生都有几个最好位置的音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最好的音高开始训练,例如,抒情女高音(a1-c2),花腔女高音(b-d2),戏剧女高音(f1- a1),在这些音区范围练习起音,学生能够找到声带闭合的着力点,通过反复练习再逐渐扩展
音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女高音中声区的训练是嗓音发展的基础,它是有效地连接高、低声区的重要桥梁。

在声乐教学中,必须重视中声区的嗓音训练,尤其是声乐训练之初,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学习。

只有建立良好的中声区,在这一基础上逐步拓展音域,才能达到各声区的完美统一。

注释:
①徐小懿,等.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②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声乐表演艺术文选[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1981.
[2]王福增.声乐教学笔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3]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责任编辑:曹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