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三章 有关公共交通规划的建议

第十三章 有关公共交通规划的建议

第十三章 有关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建议 175 第十三章 有关公共交通规划的建议

13.1概述 公共交通规划是保障城市客运交通畅通的重要手段,在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中,由于要确定道路红线及道路各个横断面的宽度,而这些参数都会对公共交通车辆的行驶和停放造成较大的影响。在道路工程专项规划中,必须要考虑其对公共交通的影响。公共交通专项规划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应单独立项进行。在本次规划中,仅对与道路有关的公共交通规划项目提出原则意见和指标建议,不做公共交通网络规划详细内容和具体设施安排。

13.2规划目标 运城市公共交通是运城市客运交通的主体,并具有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逐步完善以公共汽车为主、中巴为辅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其发展目标就是结合运城地形和交通出行特性,通过大力发展公共汽车交通,布设合理的公交线网,提高公交服务水平,降低居民公交出行时间,完善公交站场等设施,从而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城市客运交通增长的需求。

13.3公共交通线路网 13.3.1现状 截止2000年底,运城市区有公交车总数206辆,合143标准台(其中:大型客车11辆,中型双门标准无人售票客车97辆,中巴98辆)。公交线路总长度136.7km,线路网长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 176 表13-1 盐湖区公交线路运营情况

线 路 名 称 配备车辆 营运长度(km) 发车频率(分钟) 站点段 年客运量(万人) 1路(火车站-禹都) 18台 7.5 5 7 211.5 2路(火车站-高专) 8台 3.3 5 9 104.8 3路(池神庙-北相) 19台中巴 15 5 27 217.4 4路(化工学校-环线 6台中巴 14 8 27 101.1 5路(盐化二厂-百勤公园) 15台中巴 12.2 5 20 175.8 6路(禹都南门-小儿推拿学校) 29台中巴 11.5 4 26 202.3 8路(蓝海学校-禹都大酒店) 22台 13.5 5 19 316 9路(禹都钢材市场-王大村) 18台中巴 9.5 5 15 16.1 10路(羊马大寿-运城大酒店) 15台 10.5 6 14 102.1 12路A线(运城火车站-安马车站) 22台 7.8 3 15 232.8 15路(职高-车王村口) 15台 13.8 6 27 118.9 16路(火车站-盐化四厂) 8台 3.6 5 11 65.1 度85.5 km,总营运路线12条,全年总客运量2002.1万人次,按平均运距3.562km计算,全年客运周转量为7132.5万客公里。详见表13-1。 另有一条郊区线路,从火车站至解州关帝庙,全长21km,配车30辆,年客运量164.25万人次。 公交线路与站点的覆盖面积较大,基本能覆盖城市建成区内的所有居住用地,站点的设置也较为合理,在目前城市规模较小的情况已能够满足市民的需要,但随着城市的膨胀,公交线路也应做相应的发展规划。公交线路分布现状图13—1。 第十三章 有关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建议 177 图13—1 运城市公交线路现状图 13.3.2规划原则 (1) 城市公交线网必须综合规划,组成一个整体,不应各自为政。市区线路、郊区线路和对外交通线路,应紧密衔接,以方便乘客,并协调各线路网的集疏能力。公交线路网还应对运城市城市用地的发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2) 为了使多数居民能够就近上下车,缩短出行两端的步行距离,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建成区和有足够出行量的工业区(如盐池)及新建居住区(如高专)设置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 178 机动灵活性强的公共汽车线路,提高公共交通线路网的人口覆盖率,扩大客流的吸引范围和吸引量。适当降低中心区线路重复系数,提高市区线网密度和站点服务覆盖率。 (3) 规划的公交路线应使主要的大客流使用最直接的街道线路,减少不必要的迂回。次要客流可以转折或中途换乘。公交路线应使客流均匀,线路与运载能力及客运负荷相适应。 (4) 使平均换乘次数最小化。一般来说,公共交通的平均换乘次数,是与城市用地规模、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及人们的活动半径成正相关的。因此,在人们的出行距离趋于延长的条件下,为了使平均换乘次数和换乘时间能够趋于最小化,必须建立合理的公共客运系统等级结构。 乘客平均换乘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K=A/B 式中 K---乘客平均换乘系数 A---规划区公共交通乘客OD总量; B---规划区公交直达乘客总量,为小区间有直达公共线路的各小区间的公 交乘客OD之和。 (5) 结合远期路网的使用功能规划,使公交线网的布设尽量结合次干路和生活性道路,避免交通性主干路上公交线网的过分集中,影响主干路上(红旗街、解放路、中银大道、圣惠路、人民路、河东路)公交线的快速通行。同时加强支路网的可达性,将公交线深入到支路上。 (6) 规划指标 见表13-2. 第十三章 有关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建议 179 表13-2 运城市公交线网的规划指标 内 容 指 标

城市公交线网的网密度 市中心区 3-4(km/km2) 市边缘地区 2-2.5(km/km2) 城市公交线网的非直线系数 小于1.4 城市公交线路重复系数 1.25-2.25 城市公交换乘系数 小于1.3 城市公交线路长度 8-12km 城市公交线路运行时间 30-40min

13.3.3发展规划 对于运城市这一中小城市,交通方式一般为公共汽车,没有建设轻轨、地铁等方式的必要。确立公交优先政策,大力发展公交,开辟大容量的公交走廊,以适应机动车高速发展的要求。规划在解放路,河东街、红旗街、禹都大道(部分地段)等市区繁华道路划出公交专用道 ;在交叉口利用红绿灯交通指挥信号与划出公交专用道以实行公交优先。其规划中与道路建设相配合进行的线路改造有:2路随河东路建设向东延伸,每公里配车3台,每300m增设一个站点;5路随中银大道处立交桥向北延伸,每公里配车2台,每300m设一个站点;15路终点站延伸至运三高速公路路口。从其规划中也可以看出近期内城市的发展方向位向东发展,为适应带动东部地区城市发展的要求,公交线路也相应向东延伸。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

180 13.4公交车辆配备 13.4.1现状 现有公交车总数206辆,合143标准台(其中:大型客车11辆,中型双门标准无人售票客车97辆,中把98辆)。每1400城市人口/标准台公交车,已达到国家标准(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城市人口/标准台公交车)。

13.4.2发展规划 (1)5年内全部淘汰超标排放的车辆; (2)5年内全部实现无人售票标准公交车; (3)10年内全部更新为燃气绿化环保公交车; (4)10年内推广实行IC卡无人售票; (5)5—10年内达到每万城市人口配备10标准台公交车; (6)旅游专线采用中级空调后置发动机旅游车。

13.5 公共交通站点 城市公共交通的站点可分为中间站和首末站两种类型。

13.5.1公交中间站点布置 13.5.1.1现状 现有公交途中站点144个,其中,红旗街、解放路、河东街、凤凰路、工农街、中银大道、禹都大道、人民路、圣惠路等主要街道的站点全部设立候车棚。另外,在部分三块板道路的绿化隔离带也设立了途中站点。 第十三章 有关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建议 181 13.5.1.2规划原则 (1) 中间站点沿城市道路设计,设在交叉口附近的停靠站,一般应在交叉口50m以外设置;设在路段的停靠站,公交车上下行驶方向对置,应在道路平面上迎面错开30m。 (2) 公交站点的设置应尽量便利乘客换乘。不同线路的停靠站的换乘距离应尽量短,同侧换乘时最多不超过50m,异向换乘时最多不超过100m;穿越道路平面交叉口或立体交叉口的公共交通线路车站的设置须利于乘客换乘,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 (3) 在公共汽车停靠时,为不影响其他车辆的通行,有条件的地区应设置港湾式公共交通停靠站。港湾式公共交通停靠站的长度L不小于两个停车位的长度,其宽度一般为2.5-3m。如果在某些道路现实条件较为困难,也可以设置一个停车位的长度的港湾式公共交通停靠站。 港湾式公共交通停靠站的基本尺寸见图13-2,图中的R表示路缘石转角半径.

图13-2 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示意图(尺寸单位:m) (4) 公交站点规划指标详见表13-3。 表13-3 运城市公交站点规划指标 运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 182 内 容 指 标

城市公交线网及站点覆盖面积 以300 m为半径 大于50%城市用地 以500 m为半径 大于90%城市用地 城市公交线网的平均站距 市区线 450-550m 郊区线 800-1000m 13.5.1.3发展规划 建议在三条路线共用地方站点设立港湾市公交停靠站,如, 其长度按3辆标准公交车总长度设定。

13.5.2公交首末站布置 13.5.2.1现状 公交总站设置现状见表13-4。 表13-4 运城市公交首末站设置情况 公交总站名称 通 行 车 种 车辆数(辆)

火车站广场总站 1、2、12、16路及郊区线路、旅游专线 67 禹 都 总 站 1、6、9路 59 池 神 庙 总 站 3路 19 新客运中心总站 4路环线始发终点站 5 路 总 站 5路 14 蔬菜果品批发市场总站 8、10路 3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