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的守护》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第二框内容。本框题在前面教材学习基础上,从个人和法律制度两个层面进行立意和阐述,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力所能及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即探讨如何实现公平正义的话题。本框题既是践行法治精神,也是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维护公平正义意识。本框题符合“体认法治价值,培养法治思维,引领法治行为”的立意。是法治教育专册的逻辑升华,也是法治教育的最后落脚点。 二、学情分析 中学生心理发展变化大、周期短,并且充满着矛盾。如何应对不公平、不正义的事,需要教师引导;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需由其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如何引导其初步形成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需教师具体方法上的指点与情感上的渗透。 三、设计思想 本课是在目标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据《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编写建议》以及学生的成长实际,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领学生通过个体阅读、小组合作交流、情境体验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会应对“不公平、不正义的事”的基础上,探究守护公平正义的举措。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自觉树立起公平意识,具备公平素养,富有正义感; 领悟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 2.能力目标 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面对非正义行为,敢于斗争,能够做到见义“智”为; 增强对程序正义这一法律术语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 3.知识目标 掌握维护公平正义的方法与途径。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坚守公平、守护正义 确立这个重点,是因为(1)坚守公平,守护正义不单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2)初中学生是未成年人,身心尚未成熟,面对不公平的事情时,需要引导其增强权利意识,勇担责任,用合情合法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面对非正义行为时,需要引导其要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 教学难点:个人守护正义的方法、策略;制度保障公平,司法维护正义 确立个人守护正义的方法、策略为难点是因为学生还比较幼稚、不成熟、缺乏经验; 确立制度保障公平,司法维护正义为难点,是因为其较为抽象难懂,不便学生了解。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渴望公正 (一)导入新课 学生朗读:中华经典《大道之行也》(八下语文教材中的一篇) 教师语:《大道之行也》源自《礼记·礼运》篇,它反映了两千多年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公平正义的渴望。遗憾的是,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事,那么,当我们遇到“不公平”的事,该怎么办呢? 【活动一】 经验分享 ★描述自己经历的“不公平”的事,并说说当时的内心感受。 ★讨论遇到“不公平”的情形应该怎样做。 学生活动:思考、分享、交流。(例如:安排劳动、排队插队、选拔团员、考试作弊等) 教师语:人们总是渴望公平的阳光普照,但公平的社会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即需要我们坚守公平。那么,如何坚守公平呢?下面我们以校园为例,探讨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此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明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古就有;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正视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崇尚公平的情感,增强学生营造公平环境的意识。 环节二:坚守公平 (二)新课讲授 【活动二】 个人维护公平 问题探究:中学生在学校如何坚守公平?以调换座位为例:
(1) 面对学生的调换座位要求,如果你是班主任,你会如何处理? (2) 如果你对班主任给你调换的座位不满意,觉得不公平,你会如何处理? 学生活动:思考、分享、交流 教师活动: 1.与学生分享处理班级调换座位问题的经验 2.播放采访视频,引导、归纳知识点: ●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这样才能赢得他人信赖与尊重,形成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如考试时不作弊) ●遇到不公平行为,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看到同学考试作弊) 设计意图:设计此活动,旨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坚守公平,掌握个人维护公平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公平意识。 教师语:社会通过个体行为去维护公平,依靠的是个人的道德力量。但公平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因为个人力量毕竟有限,人力不及的地方,就显示出制度的力量。 【活动三】制度保障公平 教师活动: 1.播放视频《校园欺凌1》 2.展示相关资料 3.问题探究: (1)新闻报道时为何要隐去这五位未成年被告人姓名,且只播放其背影? (2)法官依据什么法律进行判决? (3)全国人大代表杨帆建议启动《反校园欺凌法》的立法工作体现了什么道理? 学生活动:思考、分享、交流 教师活动: 1.教师总结: ●对于立法而言,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要公平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 ●对于司法而言,解决纠纷、化解矛盾,要公平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设计意图:设计此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制度对于保障公平的重要性。 2.【知识拓展】 201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三十四条 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设置少年儿童阅览区域,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开展面向少年儿童的阅读指导和社会教育活动,并为学校开展有关课外活动提供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单独设立少年儿童图书馆。 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文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等。
设计意图:设计此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国情国策,增强制度认同、国家认同。同时也是对《大道之行也》“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一种呼应。 教师语:要坚守公平需要我们有正义感,能守护正义。 环节三:守护正义 【活动四】个人守护正义 问题探究: 面对校园欺凌,你怎么办? 情境一:同学要你和他一起去欺凌别人时…… 情境二:看见同学被欺凌时…… 情境三:当自己被欺凌时…… 学生活动:思考、分享、交流 教师活动: 展示材料: 附:教材第109页“方法与技能” 教师语: 思想意识上:追求正义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性。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共同心声。我们要做有正义感的人,以实际行动建构正义的大厦。 实际行动上: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设计意图:设计此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引导学生认识到守护正义不仅仅需要勇敢,还需要智慧,要讲究策略,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拨打常用热线电话,掌握守护正义的方法与技能。同时强调学生的法治意识“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活动五】司法维护正义(一) 行为辨析:议一议:如果遇到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 学生活动:思考、分享、交流 教师活动: 展示材料: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有关规定如: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 教师语:守护公平正义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了司法能够更好地维护公平正义,我们国家进行了司法体制的改革。 设计意图:设计此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提高他们道德践行能力。并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增强守护正义的信心,同时为司法维护正义的学习作了铺垫。 【活动六】司法维护正义(二) (1)播放视频:《将改革进行到底》片段 (2)呈现相关资料:聂树斌案件
问题设置: (1)时隔多年,聂树斌案为什么还要再审? (2)聂树斌案再审中司法是怎样维护正义的? (3)聂树斌蒙冤22年,再审公开宣判无罪说明了什么? 教师语: ●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 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 ●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正义虽然迟到了,但终究没有缺席。 设计意图:设计此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司法维护正义。也能了解更多国情国策,增强学生制度认同、国家认同。增强维护公平正义的信心。 环节四:践行公正 【活动七】播放视频:《心跳》(叙利亚盲童演唱) 学生活动:倾听歌曲 教师活动:介绍歌曲背景 教师语: 叙利亚人民正经历战火洗礼。避难儿童唱出了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对公平正义的呐喊,是一首震撼心灵的歌! 我们的祖国也曾历经苦难: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 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时代,而是生活在和平国家。感恩生在中国,感恩为祖国付出心血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仁人志士! 设计意图:设计此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培养学生爱国情感,达到情感升华。 (三)课堂总结 师生齐读: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 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 实现公平正义, 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让我们从点滴事情做起, 用我们的心跳去坚守公平、维护正义, 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 设计意图:设计此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落实行动,达到知行统一。 (四)拓展作业 写一篇题为“公平正义的守护”演讲稿,字数600左右,下节课交流分享。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