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心备课让课堂更精彩

精心备课让课堂更精彩

精心备课,让课堂更精彩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首先感谢巩主任、王主任和各位老师对我这方面工作的
认可。其实许多老师在教学常规方面做得都很好,两位主任让我们几个发言对我们也是一种
激励,而且做好教学常规,是每一位教师、更是我们老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
教学常规是对教学过程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评价五个环节,
“教师必须用一生去备课”,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理念。这句话也体现出备课在教学常
规实施中的重要地位。今天我仅就备课方面和各位老师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精心备课是实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前提。
“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经常听老师们在办公室里说,今天在
某某班课堂效果非常好,那种高兴劲能渲染着同一个协调组的好几位老师跟着激动。而这一
切的前提就是精心备课,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
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学
生的发展,所以在这“五有”中,我们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
知识,学习的起点,了解不同层次的班级之间的差异、同一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差异,
然后再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环境等因素,确定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有效
性、高效性。 其实备课先备学生,也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课改理念。本学期
的生物课有一节内容:介绍调查、测定、计算动物种群密度的最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法。这
种方法,如果能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来体会和运用,效果最好,但对学校及学生来说,条件
不具备,难度较大。对于层次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根据实例总结出计算
公式,然后加以运用。层次较差的学生,单凭阅读不能充分理解标志重捕法的实质,所以我
就尝试用绿豆、红豆表示自然界中的动物,模拟标志重捕法的实验。这个模拟实验可以教师
演示,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效果非常好。
二,精心备课是对教材的一次再开发,再认识。
教材是教材专家吸取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成功经验,汇集了长期以来教学改革的成果而形成的
指导性文本。新课程更明显地体现了教材的价值不在“控制”教学,而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最
基础、最便利的资源。精心备课不但需要挖掘所教教材内容,还要考虑不同模块、不同版本
之间知识的联系与整合。我们生物学科组尝试把生物必修二《遗传与变异》与选修三《生物
工程技术》教材整合、生物人教版与中图版教材知识的整合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虽然新课
程赋予教师整合教材的权利,但是我们只有全面、深刻地熟悉教材,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知识体系,理解编者意图,全面把握教材的特点,才能够做到“站在课程的高度看教材、跳
出教材用教材”。如果说课程专家编制教材是教材的“一次开发”,那么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
中结合自己的学生对教材的整合与批判性使用则是对教材的再开发、再认识。
三,精心备课是对教学思路的再构建、再梳理
虽然大多数老师对教材内容都已非常熟悉,但是每一届的学生是不同的,而且学生也是发展
变化的。所以备课并不是对教材知识以一成不变的模式呈现,需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学
生的情感状态、多数学生的需要、学生在知识建构上的困难。需要以研究的视角观察问题,
反思自己的备课中“情境的设置能否激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热情?问题的设计能否激
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把教材知识的呈现与学生的具体情
况相结合,才能做到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了然于心。讲课时就感到自己底气足,对教材
能够运用得当,对课堂能够收放自如。
四、精心备课需要从集体中汲取智慧的火花
集体备课,能够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形成教育的合力。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
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组织开展集体备课,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
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
教学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与个人备课相比,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准确,对学情的分析更
加细致。因此,集体备课的教案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精心备课对学生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体现的是一种责任。
我上初三时,我的历史老师是新泰一中的陈宪奎老师。一次考试前,我们借陈老师的备课本
整理笔记,看着陈老师誊写工整的备课,我们不禁对陈老师的敬业与师德肃然起敬。陈老师
当时已接近50岁,对历史教材几乎能从头背到尾,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对自己的备课如此
认真,对我们学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震撼!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
学生如何做人,陈老师这无声的一课,让我受益终生,更让我感受到面对我的学生时,我肩
上所承担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古人云:“尽小者大,积微者著”,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自觉地、全身心地
投入到钻研教材、教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认真地、创造性地备课中去,“ 下真功夫、
备好每一节课,下大功夫,深刻反思教学行为和过程”。才能够探索出一条符合新课改要求
的“有效备课”、实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新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