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剧
摘要:京剧是我国国粹,有多种不同形式,在19世纪到20世纪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出现自人们的眼前,京剧根据那女老少分成了不同的角色,而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出新子人们一年前的京剧也多样化了,京剧也以不同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中。
关键词:京剧 角色 艺术 国粹 名族文化
中国京剧被称为"东方歌剧",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 是十八世纪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方戏"徽班"。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入北 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徽班本来流动性强,善于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北京聚集了众多地方剧种,这使得徽班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融汇,京剧才算形成,并成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都居中国之首。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它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 (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刻划人物。 京剧的角色主要分为:生(男性)、旦(女性)、净(男性)、丑(男性、女性 皆有)四大行当,此外还有一些配角行当。
脸谱是京剧中最有特色的艺术。人物的忠奸、美丑、善恶、尊卑,大都能通过脸谱表现出来。比方说,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紫色象征智勇刚义,黑色 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贵品格,白色暗喻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蓝色喻 意刚强勇猛,黄色表示人物残暴,金色和银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 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通常认为,18世纪末是京剧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期。当时,不仅民间戏曲演出很繁盛,皇宫内戏曲演出也很多。因为皇家贵族们都喜爱京剧,宫廷内优越的 物质条件为京剧的表演、穿戴规制、脸谱化妆、舞台布景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帮 助。宫廷与民间的戏曲相互影响,使京剧获得空前发展。
京剧的角色是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以演历史故事为主。它的富有装饰性和夸张性的人物造型-脸谱,是显示人物性格、辨认善恶忠奸的象征与其辉煌艳丽的头饰服装,都成为京剧独特的风格。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有四百多个。
"生"分为:"老生"--指成熟的中年男子,以正派人物或帝王将相出现。"小生"--表现的是青年男子。"旦"分为:"青衣"--指中年妇女,一般指贵族家庭的夫人、小姐。"武旦"--指能打斗的女性。"花旦"--指青年小姑娘,社会底层的女性,如"丫鬟"。"净"指各类花脸,一般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末"也属老生类,但在年龄上应更老,思维糊涂,生活在底层的老人。由于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以小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同净角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 "丑"指小花脸,大多也是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间义士等多表现机敏、滑稽。
京剧乐队是为京剧伴奏的乐队,是京剧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门,如果京剧演出没有乐队伴奏的话,舞台上的演员就无法张口、武功演员也无法开打,俗称:“没戏”了。京剧乐队由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来组成的,总的称为“场面”,以管弦乐队为主的称为“文场”、以打击乐器为主的称为“武场”。
以唱为主的戏叫文戏,是用管弦乐队来伴奏的。文场乐队的乐器包括四组:首先是必不可少的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还有小三弦。第二组是以笛子为主的管乐器包括笙。
第三组是一对唢呐,既能吹曲牌,又能为唱伴奏。第四组是海笛、云锣等等。(唢呐还有兼学战马嘶鸣、鸡叫等音响效果)。
以上是文场乐队。
以打击乐器伴奏为主的戏叫武场戏。传统上也直接称打击乐器为“武场”。为武场伴奏的打击乐器基本上有四件:首先是板鼓(包括檀板和单皮鼓)。板鼓是很重要的乐器,是京剧乐队的指挥,由它来掌握节奏的快、慢。另外,还配备三组乐器:首先是以力度强、音响丰满的大锣为主,加上声音哑、音色低闷的铙钹和音色清淡的小锣为辅,表现热烈的场面。第二组只用以铙钹为主小锣为辅,用来表现压抑、悲凉的剧情。第三组是只用一件小锣,为了表现安详的气氛。除了这四件主要的打击乐器外,武场乐队还包括堂鼓(大、小堂鼓)。表现水战的水钹、大铙。表现机智、轻巧小礤锅,还有齐钹、木鱼、梆子、碰钟、小汤锣、大筛等等。
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课堂上的学习以及课外的欣赏,我还接触了《杨门女将》、《白蛇传》、《苏三起解》、《沙家浜》、《贵妃醉酒》等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它们令我陶醉于美妙的京剧殿堂,在弘扬京剧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国粹的同时,陶冶了情操,端正人生态度,坚定理想信念。
当代青年漠视京剧文化,甚至厌恶京剧,实乃民族之悲。为了挽救优秀民族文化,我们需要做的工作甚多。其中青年一代缺乏一颗宁静淡泊的心。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不得不放弃茶余饭后静坐听曲的生活。那麽,也就无法寻觅京剧的真正乐趣。
一个失去自己民族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这无疑等同于民族的消亡。优秀民族文化传承数千年,自有其宝贵、精辟之处,只是我们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京剧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青年一代,倘若我们无法将好奇放置于京剧之上,那麽我们的国粹将永远被掩埋在历史的滔滔江水之中。京剧与现代时尚流行因素的融合,势在必行。一成不变的京剧将成为点点星火,终将熄灭。只有不断地添加新的木材,方能将星火点点化为烈火熊熊,燃烧不止。
当然,京剧流传久远,必有其美妙之处。其改革必须是在保留传统优秀文化精髓的同时,添加一些更具时代特色的现代文化。从而使京剧不失本色,又具时代特色,为世人所喜爱
你没办法让别人喜欢京剧,你只能让京剧变得更加招人喜欢。
艺术也要随时代不断向前发展,京剧需要一个像郭德刚、小沈阳一样的人物带动行业的发展,而郭德刚、小沈阳都将自己所从事的艺术形式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改革。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艺术形式里加入了现代元素,与其它艺术形式进行了共融。传统相声和二人转段子固然精彩,但传统的辉煌时期已经过了,如果想让这些艺术再往前发展,郭德刚、小沈阳也在搞后现代主义。京剧的问题是一样的,没有创新,没有与时俱进,固守传统以为是在保护京剧,其实是让京剧裹足不前。我并不是搞京剧专业的,我并不知道怎么去改进京剧,但总之京剧的确很精彩,但要让更多的人接受才能得以传承,让更多的人接受,就必须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进。也许短的京剧、动作多过唱段的、唱点跟现在有关系的,可能是方向,但我也并不确定这样做的结果„„ 因此,我也只能从外行人的角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京剧走进校园
京剧固有其魅力,只是青年学生没有发现其闪光点罢了,无法与其产生共鸣,从而与之失之交臂。
优秀传统文化京剧推进校园,纳入校园选修课教程中,将对京剧怀有好奇心的大学生引入京剧殿堂,另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久而久之,京剧犹如流感一般在青年学生中广泛传播。
二、京剧传统形式与现代流行形式相融合
从现代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编录新型京剧曲目。切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为人们所喜爱。
将京剧与现代乐器、现代演唱形式相结合,演化出一种具有现代音乐特色的新京剧文化。满足青年学生对时尚流行的追求,以新颖的形式夺人眼球。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京剧文化传播活动
例如:京剧晚会、京剧知识竞赛、京剧文化宣传展、京剧文化名人讲座、“京剧与现代”演讲比赛等。
以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形式,为青年学生提供一种更为便捷、更加有效的途径来接触京剧,并使其融入其中,亲身体悟。
四、京剧的变革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才能迸发出勃勃生机。因此,我认为京剧改革势在必行。京剧的兴衰存亡,关键在于京剧改革措施的恰当与否。为了京剧能够继续在中华子孙中传承下去,京剧改革势不可挡。
政府加大对地方戏曲文化和京剧文化的扶持和保护力度。对戏剧文化工作者给予适当的尊重和资金补贴。同时也为戏曲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地生力。
此外,还得从京剧本身谈起,就得吸引观众,我认为要创新剧目来迎合现下年轻人,不能一味吃老本,当然并没有要丢弃传统的意思。既然要新生那就要与时俱进就得有新的东西出来,要吸引观众就要商业化。毕竟是国粹丢不掉的,我周围还是有一些人很喜欢的。传播媒体更应该加大对京剧的传播宣传力度,使人民大众具有更加广泛的渠道来接触和了解京剧。
京剧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全中华子孙的神圣责任,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担负起这一责任。
京剧表演艺术中的程式美
京剧的表演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进行,京剧艺术就是运用唱念做打舞等各种程式技艺,运用外部的表演形式刻画中华民族的古典美,道德美,心灵美。
一、京剧程式的特点
京剧的程式作为一种具象的规范,其形成有深刻的文化原因。它依从的是完整原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等等,依据角色、行当的特点要求,进行规范、完整、细致、夸张、美感的系列舞台行动。黑格尔指出:“艺术理想的本质,就在于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从“徽班进京”到“同光十三绝”,从“四大名旦”到
四大须生”,京剧发展到今天,凝结了无数艺术家的毕生心血,经过200多年的继承、发展,逐渐形成了观赏性、艺术性高度同一的京剧程式美。京剧艺术非常重视外部形式上的表演(即程式化),强调唱念做打舞翻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强调形式美。每一个动作都是由手、眼、身、发、步五体同步协作进行的。唱、念、做、打,各有各的程式,那么怎样把程式有机地连缀起来呢?这里就有一个起承转合的法则问题:比如动作的最小元素“山膀”,看着可能没有什么,但是要达到形式美,就要有这样一个程序:欲左先右,从腰部启动,然后看手、眼随、上步、拉开、眼向前看、踏步、静心、亮相、睁眼、吸气、闭嘴、吸肚和挺腰这一连串动作,并在动作中,协调,达到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也就是说,从这样一个小的动作,也要体现出人物的气魄和矫健。否则,如果是没有灵魂驱动的“山膀”,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观众就会感到你自己也不知所云。京剧重视外型的表现,但是必须是“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的表现”。例如武戏演员的“起霸”,就是一组程式动作的组合,在动作的组合
顺序上几乎是一样的。在表演中,根据人物的不同特点,就要有不同的程式表现。比如要求《扈家庄》中扈三娘的起霸要表现出人物的骄、娇二气;要求《铁笼山》中姜维的起霸
要表现出人物的统帅气魄和智勇双全;《借东风》中赵云的起霸,因为是配演,虽然半个起霸,但是要表现出人物的八面威风。而这些不同的人物个性就是要表现在基本相同的,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举一动上,也就是说既要注意外型的塑造,又要使每一个动作表现出人物的潜台词。京剧艺术的美是“美乃是灵魂与自然相一致所产生的结果。”(现代美学家桑塔耶那语)
二、京剧程式的必要性
在京剧艺术的各个组合中,唱、念、做、打,都有自己的程式。因为在京剧舞台上不允许有纯属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一切生活的自然形态,都须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美化,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即程式),并在舞台上表现出来。京剧音乐中的板式、曲牌、锣鼓;念白中的韵白、京白,表演中的身段、手
势、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各种套路,以至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生活中的语言、声调、心理变化和形体动作的格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现。其实,世界上各种艺术都与京剧一样存在着程式,没有程式就没有了艺术。程式就像我们写文章时的语汇、词组和成语经过严格的语法规范连缀起来一样,比如中国画家在勾画山水花鸟时的勾勒、泼墨、积墨、皴法、烘托和用色的程序;芭蕾舞在表现各种情感时的大跳、托举、旋转、倒踢紫金冠;歌剧演员在抒发情感时的咏叹调、宣叙调以及演出过程中的序曲、间奏曲、舞曲;电影在表现的特写、近景、中景、远景、蒙太奇、化入、化出和话外音等等一样,如果取消了这些程式,这些艺术也就不能存在了。取消了勾勒和没骨,还有国画吗?取消了足尖动作,还能叫芭蕾舞吗?取消了咏叹调还能叫歌剧吗?取消了蒙太奇和特写镜头,电影还能拍摄吗?取消了[西皮][二黄]的种种板式,还能叫京剧吗?真可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见,
京剧中的程式就像生物中的细胞,物体中的分子与粒子一样是无法分开的。
三、京剧艺术程式的继承与发展
在如今的戏曲界中,有些人就认为凡程式必然是陈规陋习,必然是条条框框,必然是对艺术改革的束缚。推崇程式,就是反对改革创新,就是因循守旧,因此有些人以打破程式为时髦,以“取消程式”为炫耀自己改革创新的资本;也有人墨守成规,认为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进行丝毫的改变,否则就是背宗忘祖,糟蹋艺术。我认为以上两种态度均走极端,有值得商榷之处。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提出的“移步不换形”论,不仅是他自己改革实践的总结,也是所有京剧艺术家成功改革实践的总结。“移步”就是改革,就是发展;“不换形”不是指表层的形态,而是指京剧的本质形态不能变。移步是手段,不换形是目的,不移步就要僵化、凝固、失去活力;换了形,京剧则不再是京剧。取消了京剧的程式,也就是取消了京剧艺术。通过“移步”,京剧的程式可能更为成熟,也就更为灵活多变,更具有可塑性,并且开宗明义地承认程式。京剧的表演程式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和丰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高提炼的表演语汇,它不仅使生活万象舞蹈化、音乐化、节奏化,而且形成了规范不变,通过“不换形”,保留京剧艺术的精髓,保持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京剧的程式和程式运用法则就好比桌椅种类虽多,花样也可以不断翻新,但都是由板、条、框等组合而成的,组合的方式都是由固定尺寸的榫与眼的结合一样。好比我们的电脑,虽然都是由主版、硬盘、内存、CPU、软驱和光驱等有机的连缀组成的一样,只要你能够灵活运用,就能在这些固定的元件组
合中创造出无穷无尽的智慧和灵感。京剧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的表演在审美特征上是
独树一帜的,尤其与西方的写实性的表演是根本不同的。比如舞台上没有门,但是演员通过表演,却使观众看到了门的存在,使你必须承认有门;明明没有马,却让你承认有马;没有船,却让你承认有船。京剧丰富的表演程式在表现剧情和刻画人物形象中都是取之不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