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大都市上海郊区的_三农_问题与农业现代化研究

国际大都市上海郊区的_三农_问题与农业现代化研究

收稿日期:2003—08—04;修回日期:2003—10—08基金项目:上海农科院科技发展基金“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推进科技兴农研究”(编号2000—07—03—4)。作者简介:俞菊生(1955—),男,上海人,博士后,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都市农业、市场农业、宏观农业发展战略。第24卷第6期农业现代化研究Vol.24 No.62003年11月RESEARCHOF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Nov.2003

文章编号:1000—0275(2003)06—0401—05

国际大都市上海郊区的“三农”问题与农业现代化研究

俞菊生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 201106)

摘 要:本研究采取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比较国内外先进农业发展道路的基础上,研究以建设世界级大城市为目标的上海郊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上海郊区科技兴农的思路与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关键词:国际大都市;上海郊区;三农问题;农业现代化中图分类号:F291.3;S—01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RelatingtoAgriculture,CountrysideandPeasantyofInternationalized

MetropolisShanghai'sSuburbsandAgricultureModernizationYUJusheng(AgriculturalScientificandTechnicalInformationResearchInstitute,Shanghai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Shanghai 201106,China)Abstract:Byusingthemethodofcombiningmacroresearchwithmicroresearchaswellastheoreticresearchwithpracticalresearch,theproblemsrelatingtoagriculture,countrysideandpeasantinthesuburbsofShanghaiandtakingconstructionofworldlevelcityastargetarestudiedbasedoncomparingdevelopmentpathofadvanceda-gricultureathomeandabroad.ThecountermeasuresinthinkingofprosperingagriculturebyscienceandtechnologyandtakingtheleadinrealizingagriculturemodernizationofShanghaisuburbsinnewsituationsarepresented.Keywords:internationlizedmetropolis;ShanghaiSuburbs;problemsofagriculture,countrysideandpeasant;agricul-turemodernization

上海郊区的“农村、农业、农民”(简称“三农”)问

题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¹在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短缺经济时代,集中表现为“粮

食”问题,此时,政府部门制定政策的重点放在提高

粮食产量上,以求达到解决温饱的问题;º当粮食问

题基本解决,甚至出现局部性或结构性粮食过剩时,

“三农”问题则集中表现为“农业”问题,即矛盾上升

到了因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过

度开发和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化等方面;»随着世界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上海将通过提高城

市综合竞争力,到国际市场上去争取更多定单,面临

这一新局面,上海的“三农”问题今后将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民的增收问题,二是农产品的价格问题。综上

所述各不同时期的特点,也符合一些先进发达国家

走过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的普遍规律[1]。

在面临新的形势下,研究上海的“三农”问题,对

完善国际化特大型城市郊区的功能,进一步推进上

海郊区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课题调研,提出一些解决国际大都市郊区“三农”问题的思

路和推进现代化步伐的对策,供抉择参考。

1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和重视常规技术组装

集成凸现的创新,是上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

化和服务全国的时代要求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支撑,并以组装集成已有知识和常规技术为基础。根据上

海的特点和优势,应优先发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

息农业技术、生态环境技术三方面的高新技术,同时

应积极组装集成现有常规技术,以振兴上海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1.1 生物农业技术402农业现代化研究第24卷 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是都市农业现代化的重要

特征[2]。都市农业需要不断发展新技术,其中生物技

术的运用是最具潜在价值的。近20年来,世界各国

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生物技术得到了极为迅猛的发展,

成为当今世界高新技术领域中进展最快的一门学

科。上海是我国生物技术研究的主要基地,研究力量雄厚,设备较为齐全,学科间互为依托、交叉融合的

条件较好,也是生物技术应用研究发展最快的地区,

处于我国和亚洲的领先地位。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

发展,生物技术在上海已有较好的技术储备。现在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强各研究单位及研究项目间的

交流与合作,加快某些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又处于技

术突破边缘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

1.2 信息农业技术农民增收问题需要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近年来,

农产品销售市场信息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统计

显示:全国1997年农民收入只占城市居民收入的40.5%,1998年下降到39.3%,1999年是37.6%,

估计今年还要下降,上海农村郊区的情况基本趋同。

当前,上海农业生产面临外地农产品和加入WTO

以后外国农产品的双重冲击,上海的农业产业结构如何调,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的发展,靠的就

是信息。因此,用信息化来促进上海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这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上海,信

息化程度最低的是农业,信息不畅严重制约了农民

致富。

信息包括两大部分,即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面对全球信息化的巨大流潮,上海都市型农业要实现

超常规发展,一定要在现代高技术指导下建设好农

业信息系统。上海应加快落实农业信息产业化的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资金利用率,将都

市农业信息的产业化作为上海信息港建设的重要组

成部分来抓。尤其要加强基础信息网络建设,大力推

进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工作,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实现科技信息和经济信息一体化的战略转

移,才能达到通过农业信息化来改造传统农业的目

的。1.3 生态环境技术

郊区人口增加,开发建设力度加大,化肥、农药

大量施用,畜禽、水产、蔬菜等“菜篮子工程”的发展,

这些都导致农业污染全面加剧;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也给农业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加上受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限制,环境管理比较薄弱,这些都增加了都市农业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的难度,郊区环

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3]。解决上述日

趋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需消除制约都市农业可持

续发展的限制,走依托高科技,发展生态农业和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路。因此,应采取以下具体措

施: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二是加速建设现代农业

示范园区;三是制定并实施相关规划和政策;四是建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五是积极开发实用技术等

等。这些既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发

展和农民增收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科技本身发展

的必然趋势。1.4 重视已有知识和常规技术的组装集成

高新技术是科技革命需要着重攻克的技术堡

垒,代表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常规技术大多是成

熟技术,也是发展生产迫切需要的实用性很强的技术,二者不可偏废。应用常规技术要注重不同学科的

交叉融合和不同技术的组装集成,即力争通过对已

有知识和常规技术的集成凸现出的创新技术的应用,达到单项技术难以发挥的效果。“集成”是指所提

供的农业技术要集多种技术于一体,因为解决一个

具体的农业技术问题往往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只

寄希望于单项技术的突破而取得全面发展的综合效益,往往力不从心。

上海的农业科技应从学科集成,基础、应用、开

发三类研究的集成,单项技术的集成,研究人员的集成等几个层次综合考虑常规技术的组装集成问题。

上海市已经在郊区建设12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作为上海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现

代农业示范区也就是上述高新技术和常规技术集成配套后在农业生产上实践应用的首选之地。对此政

府要采取相应政策,鼓励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运用

高新技术和常规集成配套技术。

2 拉长农业产业链,建立“涉农经济综合体

系”是上海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的重要

途径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区域性,上海郊区

的腹地也有限。因此上海的农业发展不能仅强调“种

子工程”等4大工程,因为这并不能将发展农业的思路移开农业本身,将不利于集中资金、人力、技术优

势等来发展上海独特的都市型农业的优势。

上海应进一步拓展思路,在更高的层次上和更

宽的范围内来考虑发展上海的农业,利用上海雄厚的二、三产业基础和科技、人才、金融、发达的市场流

通体系、外贸窗口以及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等的优第6期俞菊生:国际大都市上海郊区的“三农”问题与农业现代化研究403势和城乡一体化水平高等的综合经济整体优势,着

重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流通和外贸出口。以农业

为基础,以精深加工和外贸出口为核心,加上生物农

药与肥料、先进农业机械、农用装备制造、种子种源产业、各类农业经济组织、农村金融保险、农产品储

藏保鲜、包装运输与流通、农产品销售公司、食品公

司、健康休闲、生态环境产业等,组成庞大的由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经济要素组成的“涉农经济综

合体系”,提升上海郊区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服务长

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上海的农业产值不足上海

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5%,但是,如果建立起了“涉农经济综合体系”,那么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其

农业和直接相关产业的总产值将会增长到占国民经

济总产值的15%—20%[4]。不足1.5%的农业产值

可以带动和支撑占20%的巨大产业,不能不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成功范例。

上海的都市型农业最靠近市场,贴近消费者,充

满商业机会,也最容易创造附加价值,上海的都市型农业出现了与其它产业加速融合的现象,一、二、三

产业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5],我们要积极利用以上

都市农业的特性,积极参与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

环节。应特别注重发展为市民提供安全、健康、新鲜、高品质的为市民提供休闲、体育活动、农业体验等的

“健康产业”;以及重视发展为市民提供盒饭、熟食、

配菜以及餐饮、饭店、点心等专门为居民家庭在外用餐而设立的“外食产业”。加快上海的都市型农业向

二、三产业扩展、延伸、融合,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

调和可持续发展。

上海应从以上的角度积极开拓上海特有的都市型农业,摒弃传统城郊型农业的概念,赋予上海都市

型农业以新的内涵,并创造出上海都市型农业全新

的概念。

3 按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全新的农业科技投

融资体制是上海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立足新世纪上海都市的整体发展,郊区农业、社会的发展必须重新定位,必须将上海的农业发展纳

入上海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上海的整体城市发展

规划框架,这样才能确立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才能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作

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已经到了停止向农业过度索

取,重新认识农业除生产经济功能以外的潜在的生

态、社会功能的时候了,已经到了依托相对较为雄厚的二、三产业来反哺农业、保护农业的时候了。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的农业科技投入理应以政府为主,上海市对农业科研投资的强度虽然高

于全国,但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加大对

农业科技的全面投入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事

关上海的都市型农业能否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上海目前

的财政状况,应引入新的投融资机制。在大幅度增加

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建立多渠道、全社会参与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鼓励企业、农业经营者

向农业科技投入,从而建立国家、企业、生产者共同

投入的多元化、市场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从根本上

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市郊结合部每

年有大量农田被征用,每年国家与动用工地的企业

为此支付的征地费相当可观。但在这些成熟农田上

国家投入的农田基本建设资金和付出的为提高科技含量而投入的技术性开发资金很少能得到补偿。为

了缩小上海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投入上的差距,

有关部门应制订出一个将部分农田征用费返还于农业科技发展的规章制度,将返还的部分征地费专项

用于发展农业科研和科技兴农工作。

4 体制与机制创新是上海农业科研、推广服

务体制改革的根本保证

4.1 农业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创新体系构建

上海农业科研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4点:一是学科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发

挥应有的功能;二是科研与推广结合不紧,缺乏竞争

机制,难以走向市场;三是历史包袱重,外部制约多,

农业科技运行机制不适应;四是缺乏良好的农业科技投资运行机制、成果产业化的能力不强。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分析,不难发现上海的农

业科技体制必须作战略性调整和急需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形势。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体制的改革,必须着眼于解决

三个问题:一是建立科研机构的创新体系,从根本上

提高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二是解决科研与推广结合不紧的问题,强调科研与推广机构的一体化

管理,解决多头管推广,结果谁也很难管好的问题;

三是要建立科研与推广一体化的载体,从组织体制和机构上保证科技推广工作落到实处。

上海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包括由市级科研机构

和高等农业院校为主组成的农业技术创新系统;由

市级科研机构和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组成的农业技术推广创新系统;由科技企业、农村专业技术

协会、农村经济组织等组成的农业技术应用创新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