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渊源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渊源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渊源
田雅丽
2007210625
“有教无类”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主要内涵在于不分贵贱,贫富,智愚,
种族,国别,年龄,人人都可以享受教育。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教无类”主要是指教育对象而言。这里的“类”,有三层含义,一指“族类”,即
无“夷夏之分”,不管是中原还是少数名族学生,孔子都平等对待。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
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他的的弟子有鲁、齐、晋、宋、陈、蔡、秦、楚、
卫、薛等不同国度的,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二指等级或贵贱,孔子打破了“ 礼不下庶人”的禁锢, 不论是名门贵族子弟, 还是寒
门庶民子弟, 只要愿意求学, 他便一视同仁广纳为自己的门徒。据《史记》记载, 孔子有弟
子三千人,其中“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嗜在孔子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 贫且贱”的庶民
子弟, 而贵族子弟只占极少数。绝大多数学生是出身低贱的庶民子弟, 如有穷居陋巷的颜回
父子;有“捉襟而肘见”、衣衫褴褛的曾参父子; 有“ 为其母请粟”的子华,;居穷阎、敝
衣冠的原思; 百里负米以养母的子路; 父为贱人的仲弓,;“ 衣若悬鹑”, 经商的子贡, “蓬
户不完”、“上漏下湿”的原宪;更为凄苦的是有的学生自己就是“贱民”,如冉伯牛、冉求等
等。有贵族大夫鲁国上卿孟懿子、孟武伯,大夫南宫敬叔,家财万贯的公西赤,还有巨富商
人“家累千金”的子贡。他还接纳了另类学生,如公冶长曾坐过牢,是个劳改释放犯,孔子说
“不是他的罪”,并且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可见,孔子的确将“ 有教无类,咐诸实践。
三指招收学生时不循陈例,不分老少,不分智愚,不分勤惰。孔门弟子三千,有年龄
大的学生,如颜路(颜回的父亲),孔子只大他5岁;有年纪比较小的学生,如公孙龙,孔子
大他53岁,相当于孙子辈的学生。还有父子同堂的学生,如颜回与他的父亲颜路,曾参与
他的父亲曾点,他们都是同窗受教。孔子的学校里,经常是三代同堂受教。
他的这一作法,对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人才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促进了当时社
会的发展。


孔子的“ 有教无类”思想的产生, 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的。
一、社会基础
学术下移, 竞相为士之风的形成, 为私学的“ 有教无类”提供了丰富的受教对象。
春秋末期, 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兴起,王室衰微, 有些原来职掌文化大权的王官, 离开王室, 散
于四方,广泛传播文化知识,学术逐渐下移, 官学已开始向私学转化。同时, 阶级分化, 出现
了一个特殊的士阶层,在民间聚徒讲学,在这种争求为士的社会潮流中,孔子提出了“ 有教无
类”的主张, 进而大办私学, 广收门徒。
“ 有教无类”是奴隶主贵族官学对文化的高度垄断与社会发展急需各种人接受教育相
矛盾的产物。春秋以前, 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学校教育,寒门庶族子弟同教育无缘, 这就是
“ 礼不下庶人”。教育被垄断于官府, 与当时生产力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人去掌握知识的社
会需求相矛盾。这就迫使教育要自行变革, 孔子正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 而大办私学,实行
“ 有教无类”的办学原则。
二、孔子本人的出身。孔子的祖先虽为宋国贵族, 但到其父孔绝, 已降至武士, 靠“ 有力如
虎吻的身体来维持生活。孔子三岁丧父, 十七岁时丧母, 生活非常贫寒, 正象他所说“ 吾少
也贱。’心司马迁也说“ 孔子贫且贱。’嚼可见孔子本人的确属于庶人这一类。但孔子从小
就有矢志不移的学习志向, 他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心经过坚持不懈的学习, 终于成为
学富五车的“ 圣人” 。但他不能忘记自己“ 少也贱”的出身, 同情下层家境贫寒而无条
件接受教育的人, 所以办私学, “ 有教无类” 。
三,思想基础
孔子“仁”的人性理念。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二者都是强调
以己度人, 推己及人。他在教学中“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有教无类正是“仁”的具体体
现。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就是说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性相近”说明
了人天生的素质和特性是相近的,“习相远”则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孔子一生中之所以
重视教育, 创办私学, “ 有教无类” , 就是因为他不仅相信“ 性相近” ,人人都有学习的
能力与可能性, 而且相信“ 习相远” ,人通过努力学习、接乎教育, 大大提高自己的能力和
才干, 反之, 则使人的能力永远停滞不前。这就是孔子提倡“ 有教无类”的科学理论依据。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人才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结束了过去贵族垄断的“官府之学”,开始了学问的私家传授。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
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
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