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债券收益率影响因素

债券收益率影响因素

国债论国债利率影响因素在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利率是制约国债利率的主要因素。

市场利率一般是指证券市场上各种证券的平均利率水平。

一般的原则是国债利率要保持与市场利率大体相当的水平。

如国债利率高于市场利率,不仅会增加财政的利息负担,还会出现国债券排挤其他证券,或拉动市场利率上升,不利于证券市场和经济的稳定。

反之,国债利率低于市场利率太多,则会使国债失去吸引力,影响国债的正常发行。

在我国经济中,由国家制定的银行利率起主导作用,市场利率在银行利率基础上受资金供求状况的影响而有所浮动。

因此,我国国债利率的确定主要是以银行利率为基准。

即受货币市场利率影响。

(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对中长期国债影响较大)国债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市场利率或银行利率,但二者并非完全一致,一般可以略低于市场利率。

这是因为国债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信用等级较高,安全性好,投资者即使在收益上有所损失,也愿意认购国债,这是世界上一般国家国债利率都稍低于市场利率的主要原因。

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是决定国债利率的基本因素。

若社会资金比较充裕,闲置资金较多,国债利率可以适当降低;若社会资金十分短缺,国债利率必须相应提高。

国债利率还受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考虑政府经济政策的需要。

国债利率的确定固然要考虑市场利率,但同时对市场利率产生影响。

具体讲,短期国债利率会影响货币市场,而长期国债利率则对资本市场利率发生影响。

政府有时会利用国债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实现调节经济运行的目标。

我国发行国债的历史较短,同时受客观经济条件的限制,对国债利率的选择还处于探索阶段。

国债的利率水平和结构不尽合理。

1989年以前,国债利率低于储蓄利率,由于当时人们对国债认识不够,加上社会资金短缺和通货膨胀的形势,低利率导致国债发行的困难,不得不采取行政摊派和强制认购的方式推销国债,从而影响了国债的声誉。

1989年以来,开始提高国债利率,高利率固然有利于国债的发行,但与国债券作为“金边债券”的身份不相称,也加重了国债的利息负担。

1999年以后,随着利息所得税的恢复征收,国债因免于征税而显示出优势,政府相机降低了国债利率。

从一般趋势来看,在利率水平上,国债利率应略低于市场利率或银行利率。

在利率结构上,应对不同期限、不同用途的国债规定差别较大的结构性利率。

长期国债利率高于中期国债利率,中期国债利率高于短期国债利率,建设性国债的利率高于国库券和其他债券的利率。

另外我国国债实际论证:(结合公开市场)结论:1,公开市场操作变量不受市场利率的影响,具有独立性。

(公开—市场,但市场无法传导公开)2,7天正回购—当期货币市场利率,7周后传到到中期国债利率(7天正回购也是衡量货币市场资产充裕程度的指标)3月央票—当期、一周后。

效用最大。

对货币市场和中期国债又具有单向引导作。

1年央票—当期、5周后。

只对中期国债利率有单向引导。

3,开市场业务影响货币市场利率的渠道有两个:一是通过公布的央行公开市场业务利率来直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二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改变银行体系流动性数量,从而影响市场资金供求,起到调控市场利率的作用。

结论:资金充裕度和通胀水平对短期国债收益率影响较大,而经济增长对长期国债影响程度较高:1、资金面因素对期限越长的国债收益率影响力度越弱;2、通胀因素随期限越长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变小,货币市场的利率主要反映短期的货币资金供求债券收益率影响债券价格和收益率最直接的两个因素是市场利率和债券的信用等级,但导致市场利率和债券信用等级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是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因此,进行债券投资前,必须对宏观经济形势走势做出一个客观的判断。

宏观经济指标是一国经济的晴雨表。

它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整个经济活动的效率,从而决定短期或中长期的汇率、利率走势。

由于当经济处于衰退的边缘或复苏的前夕这一重要的分水岭阶段时,市场对于综合反映经济实际发展状况的数字特别注意,经常是在重要数字公布的当天,甚至几天以前,市场的参与者就开始“炒数字”了。

因此,任何一个市场参与者,要想在市场中获胜,就不得不经常关心、研究、预测和分析判断国家政府部门定期公布的经济数字。

以美国政府为例,其公布的经济指标可以分为三类:先行指标(leading indicator)、同步指标(concurrent indicator)和滞后指标(lagging indicator)。

他们的区别在于先行指标是对将来的生产和消费产生影响的经济指标的统计,如生产订单。

同步和滞后指标则主要是对现在或一个时期的经济活动情况的反映。

一般来讲,美国经济指标主要分为下列七大类:就业与收入;订单、生产和库存;消费支出;房屋销售与开工;外贸;价格、工资和生产率;联邦政府金融方面的表现。

一国经济的目前状况以及对未来繁荣的预测始终是评价该国金融资产的重要指标。

观察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指标很多,但主要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消费物价指数、失业率等。

一般来讲,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开始下降时,对债券市场有利。

因为经济形势不好时,通货膨胀的预期就比较低,中央银行一般都不会提高利率,反而会降低利率,在这种形势下,投资债券的风险就比较小,而潜在的收益则比较大。

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比较慢时,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会下降,股票市场也不会太好;股票市场的不好,就会影响资金的进入,一般来讲,退出股市的资金会有一部分流入债券市场,这在客观上会推动债券价格的上升。

以中国为例,从1995年到2002年初,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基本处于下降趋势,分别为10.45%、9.78%、8.8%、7.65%、7.1%、7.6%、7.3%,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下调了8次利率。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而引起的经济衰退会导致企业违约率的增加。

如美国在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就陷入了衰退,2001年美国有255家上市公司破产,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的资产共达2600亿美元,几乎是过去10年总和的3倍。

在2002年前半年,已经有113家企业申请破产保护,包括环球电讯(Global Crossing)和零售业巨头Kmart等,总资产合计已达1493亿美元,如果加上全美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世界通讯(WorldCom)的1038亿美元,2002年的申请破产保护的资产肯定比2001年多。

由此可见,宏观经济指标对利率走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进行债券投资时,必须对宏观经济走势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判断。

只有正确地判断宏观经济走势,才不会在进行债券投资时犯方向性错误,即不会在利率上升时大量投资长期固定利率债券,电不会在利率下降时大量购买浮动利率债券;不会在经济衰退时大量投资企业债券,也不会在经济繁荣时放弃较高收益的企业债券投资。

市场是变化的,投资的策略也应该随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而且市场的变化是一把双刃剑,投资者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趋利避害。

二、债券的供给与需求,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上升, 债券的供求将直接影响债券的市场价格和债券收益率。

所以投资者要计算每年到期的债券资金与当年新发行债券的计划资金,如果到期资金大于当年新发债计划资金,就会导致债券需求大于供给,债券价格有可能上升;反之,如果债券发行量大于当年到期债券资金,债券的价格就有可能下跌。

除了总量分析外,还要对不同品种、不同期限债券、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债券的供求进行分析。

因为,它同样会影响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率。

美国在20世纪末即克林顿执政时期,财政出现大量赢余,于是财政部就决定提前买回一些债券,由于原有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结果凡是被财政部列为被买回债券的价格都大幅度上升。

这是典型的由供求关系引起的债券价格变化。

再以中国债券市场为例,由于存款增长迅速,而贷款增长乏力,中国的银行存贷差持续扩大,到2002年5月底存贷差已达3.5万亿元。

另外,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快速增长。

据统计,2001年全国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幅超过32%,其中寿险收入增幅超过42%。

2002年一季度全国保险收入增长达100%,寿险收入增长超过了120%。

2002年1—5月,保险机构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311.6亿元,比去年同期的779.4亿元增加了532.2亿元,增长了68.3%;扣除赔付和营业费用,实现保费净收入943.2亿元,比去年同期的512.6亿元增加了430.6亿元,增长了84.0%。

截至5月底,保险机构资产总额已达5343.6亿元,同比增长42.4%。

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使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的国债投资需求不断增加。

中国市场对债券的需求是巨大的,但中国债券的供给是一定的和有限的。

每年全国所有债券(包括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券)的发行量不到10000亿元,债券供求矛盾非常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债券的收益率持续下降,债券的价格不断走高,使2002年上半年的债券市场出现了疯抢债券的局面,导致2002年发行的30年期的国债票面利率下降到2.9%。

与美国相比,在短期利率比较接近的情况下,中国30年期债券比美国同期债券收益率低 250个基本点。

三、相关市场的走势 债券价格和收益率除了受宏观经济走势和供求关系影响外,相关金融市场如股票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商品期货市场和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等的变化同样会影响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率的变化。

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有很强的关联性。

一般来讲,两个市场会呈反方向变化,即股票市场上升,债券市场就会下降;反之,股票市场下跌,债券市场就会上扬。

因为,市场参与者为了追逐较高的投资回报,总会在两个市场之间来回穿梭,哪个市场盈利机会大,资金就会流向哪个市场。

(避险情绪) 债券市场波动与资金流动关系较密切。

2002年4月以后,股市逐渐走弱,股市资金部分流向债市,逐渐推高了债券价格。

5月下旬新股发行方式改变后,原先一级市场囤积的巨量资金并未马上流入股市,反而部分流入债市,继续推高了债券价格。

由于经过此番上涨,债券收益率已降至相当低水平,部分资金开始获利退出,债券价格开始在高位盘整,部分长期券开始下跌。

同时,舆论开始评论长期债的利率风险问题,债券价格缺乏继续上涨的市场环境。

加上6月中旬以来股市有走好迹象,前期从股市流入的资金开始部分流出,影响了债市走势。

6月24日股市重大利好公布后,从股市流入的短期资金更是杀跌回流股市,造成债市大跌。

从近期债市的波动看,债市波动与社会资金流动,尤其是资金在股市与债市之间的流动有很大关系。

商品市场的变化同样会影响债券市场。

当主要商品市场,特别是能源和原材料市场的价格发生大幅度上升时,就会推动消费品价格的上升,而消费价格的持续上升,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的发生,中央银行一般会提高利率。

提高利率的直接后果就是债券价格的下跌。

(票面利率上升) 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密切相关。

货币市场的利率主要反映短期的货币资金供求,如果短期资金供应充足,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会下降,在经济发展比较平稳、通货膨胀压力不大的情况下,一部分资金为了追逐较高的收益,就会投资收益较高的债券,从而引起债券的价格上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