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2012级思想政治教育 黄沛 2012221117110074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涉及到文化涉及的最深的理论,学派内的学者们在物化理论等理论的指导下,从文化工业的商业性、标准化、欺骗性、控制性等四个方面对发达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进行了批判,这些深刻的批判也对我国发展当代大众文化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文化批判;文化工业
如果说马克思侧重于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进行深刻透彻的分析,那末,可以这样说,法兰克福学派注重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批判。他们将社会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对当代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一方面进行了一种文化阐释,另一方面也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水泥,即大众文化工业中,法兰克福学派产生了一系列经典著作,包括:阿多尔诺的《论流行音乐》和《文化工业再考察》,霍克海默的《艺术和大众文化》及《作为文化批判的哲学》、马尔库塞的《文化的肯定性质》,本杰明的《机械复制时代中的艺术作品》,卢旺塔尔的论文集《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等,这些著作基本上建构起了整个大众文化批判体系。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建构的简史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是由提出“肯定文化”这一概念来切入大众文化批判的。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技术的发展,社会与了工业也得以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得到了培育,纳粹德国和一部分极权国家利用国家立法等形式实现了对文化的全盘操纵,文化成了他们愚昧和统治民众的一种重要工具,在这个背景下,1936年,霍克海默撰写的《利己主义和自由运动》出版,书中首次提出了“肯定文化”的概念,马尔库塞次年发表了《文化的肯定性质》一文,对“肯定文化”作了深入的阐释:“所谓肯定文化,是指资产阶级时代按其本身的历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根本特性就是认可普遍性的义务,认可必须无条件肯定的永恒美好和更有价值的世界。”他指出,肯定文化已由早期的一定程度上能给人们带来内心的自由蜕变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20世纪40年代初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迫于纳粹的迫害,移居美国,当时,以好莱坞为核心的美国电影业已经有了较为充足的发展,录音工业等其他文化工业占据了显赫的地位,有感于此,法兰克福学派研究方向正式从肯定文化转向了对文化工业的批判,这里要强调下,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的实质就是对文化工业的批判,而不是人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大众文化,1942年,霍克海默和卢旺塔尔在通信中提出了“大众文化”概念,而在1944年,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则使用“文化工业”一词替代了“大众文化”,以避免人们把“大众文化”误解为一种从群众中自发产生的文化,或者通俗艺术的一种当代形式。按霍克海默等人的看法,法兰克福学派所反对的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商品制度的组成部分,它寄生于大众传播技术,是在家庭出现了大量的闲暇时间的背景下才得以产生的,它把艺术、宗教、哲学、政治和商业等融合在了一起,是艺术成果产品化、商品化的产物。
二、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四大批判 (一)大众文化的商品性批判 2
马克思的异化学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三大理论来源,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则是商品性批判的理论依据,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取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日益被商品化。美国在开发唐老鸭、米老鼠一类的动画片时,都会顺带着开发出玩具、饰品等一系列产品,创造出很大的衍生经济价值,诚然,在科技发展的背景和资本的支持下,先进的技术和传播媒体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电影、音乐、电视、小说、报刊和杂志等诸多门类大大扩展了大众文化的领域,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也得以大大加强。“在这个世界中,艺术作品,同反艺术一样,即成为交换价值,成为商品。”正如马尔库塞指出的那样,艺术产品已经沦为文化工业所生产的产品,艺术的创作过程也更多的像文化工业生产线上一个机械的环节,而不是艺术灵感催发下的自发创作,失去了本身应有的含义。文化创的作最初的目的也逐渐变得是要满足市场的需要,被更多地掺入了商业元素,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曾这样指出:“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事实上,它们根本不是企业,而转变成了连它有意制造出来的废品,也被认可的意识形态。它们称自己为工业,而且它们的总经理所宣布的收入数字,就已经反映出它们的产品不再具有社会必要性了。”换言之,推动文化工业发展的不是作为文化享受主体的人的需要了,最大的动力是商业利润,因为这是所有商家投资、生产的动力,从其所需,创作者所关注的不再是艺术的审美价值,而是上座率与经济效益。 大众文化诱导消费者消费,成为消费的奴隶。广告成为大众文化最有效的宣传手段,通过广告,展示人们的生活细节,激发了人们内心的消费欲望,甚至可能促使人们购买自己不需要的、用不上的物品,原因就是被广告里面塑造的美好愿望所激励,为愿望而付钱。进而,电影、各种娱乐节目,以及衍生的娱乐方式借助其能娱乐大众的力量,借助它能迎合大众的喜好,能刺激人们的神经,使人们达到亢奋的状态,能暂时摆脱生活中的苦恼而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方向,。为了薄利多销,商家会鼓励创作者加快生产速度,制造不断的消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曾这样评价到“由于出现了大量的廉价的系列产品,再加上普遍进行欺诈,所以艺术本身就更加具有商品性质了。艺术今天明确地承认自己完全具有商品的性质,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但是艺术发誓否认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反以自己变为消费品而自豪,这却是令人惊奇的现象。”文化工业的商品性特征也愈加明显。 (二)对大众文化标准化的批判 受资本家追逐利益的影响,大量标准化产品出现,而当文化艺术品也作为一种标准化的产品生产销售时,大众文化产品就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品了。 艺术作品的内涵应该是风格化的,其特点就是独创性,而这就要求它和标准化、模式化相对立,但是,在现代文明的机械化工作过程中,为了加快文化产品的“出厂上市”的过程,“雷同(Sameness)”成了最显著的特征,因为这样能以最快的速度创造出能牟取巨大利润的文化产品,正如《启蒙辩证法》中提到的那样,“暂时固定的作品,在流行歌曲中容易记住的曲调”,“人们在听轻音乐时,从听到的流行歌曲的第一个音节,就可以猜出后来的续曲”,“短小故事的字数也是不变的,不多不少老是那么多。甚至逗乐的技术、效果、幽默讽刺方式,都是按一定格式考虑设计出来的”,一切的文化都是相似的,电影、书报杂志等俨然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 “它们是由特殊的专业人员管理的,而它们有限的多样性,也完全是由文艺机构编制的。”这是《启蒙辩证法》中记述的文艺机构按一定格式编制“艺术品”的过程,程式化成了其主要特征,一种艺术产品得到社会认可后,大众文化工业就会一拥而上,争相模仿、复制,并且可能几十年如一日的陈腐模仿,破坏艺术的审美性的同时,也抑制了新的文化的创造和生产。 艺术作为实践的特殊形式,它是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以及灵感的激发的。但由于一味的模仿使人们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文化产品,人们在这种精神沉迷中丧失了自身创造文化 3
的主观能动性,就电视剧而言,人们完全可以根据其开头、根据其所属类型推断出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情节会怎样发展以及结局会是如何。从这也可看出,观众在欣赏这些文化时,完全不需要打开自己想象的阀门,只需要关注于屏幕,从头欣赏到尾,不会得到视野和新的知识的更新,而这些模式也只会在一遍一遍的重复中强化到观众头脑中。 (三)对大众文化的欺骗性批判 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工业的传播手段也得以很大范围的延伸,它们能制造出极为逼真、极具迷惑性的场景,并以之来欺骗和蒙蔽民众。一方面,它可以营造出极为欢愉的效果,使人们暂时忘却实际生活中的痛苦,充当一下社会的“减压阀”,使人们相信现在的意识形态,以很多的灰姑娘变公主的故事来欺骗公众,使他们既深处悲惨的处境之中,又还能保有对未来的幻想;另一方面,文化工业又通过许诺,以言语的方式来欺骗消费者,文化工业的制造者会利用“你的”一类能表达亲昵之情的句型来拉近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并不时做出一些伟大的许诺来麻痹消费者,却从不告诉他们这只是给他们画饼充饥。 (四)对大众文化控制性的批判 统治者通过大众文化控制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利用各种手段满足人们的虚假需求,削弱人们的反抗情绪,并且利用心理技巧来加强对人们的控制。 鉴于大众文化广泛的影响性,国家和社会自然不会忽略对它的管理和控制,以使他们的思想和意图渗透给民众。广播、电视等多种文化传媒的存在,加之,大量的文化工业机构每时每刻都在为其中加入新的内容,都在想方设法的丰富它们的形式,这些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被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了民众的头脑中去了,从而也实现了对最基层的单位——个人的控制。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同时也指出了文化娱乐工业创造了大量的虚假需求,马尔库塞认为:“‘虚假’的需求是那些在个人的压抑中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这些需求使辛苦、侵略、不幸和不公平永存。”鲜活生动的广告毫无疑问是最能营造出虚假需求的途径,电影、电视剧里面最引人瞩目的男主女主们的生活起居则又可以促发民众竞相去模仿,又能制造出很多的虚假需求;大众文化对人民需求的满足的实质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压抑,文化工业为人们塑造了理想幸福的社会,即拥有私人汽车、生活起居电器化等等,这些虚假需求的满足掩盖了人们的真实需求,也阻止了他们去认识自身的命运和抵抗社会。与此同时,大众文化工作者还利用他们掌握的心理技巧来加强对人们的控制,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来让民众关心一些无关痛痒的消息,诸如明星的花边新闻、所谓的独家消息,以这些来锁住民众的视听,防止他们思索与社会本质有关的问题,闲暇之余,人们打开收音机,收听编排好的广播节目,打开电视机,收看所谓的新闻动态。在大众的眼中,只要文化产品可以在他们的闲暇时间,告诉他们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的事情就好,文化产品的本身无所谓好与坏,也无所谓是否是高雅的艺术。然而,这些信息只会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让人们知道什么事情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但是却不会告诉他们事情为什么会发生,那些涉及到统治者不愿让民众知道的内容,他们便不得而知。文化工业本身是绝不会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反,它是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文化工业提供给人们的那些信息,也只不过是供人们消遣娱乐之用,通过各种各类信息达到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使人们在文化产品营造的氛围中,安于现状,消磨人们的反抗意识,至于事情背后的真实原因,民众是很难知道的,也无法参透。
三、对大众文化批判的现实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四大批判切中了以文化工业的形式生产文化的要害,对其商业化、欺骗性、控制性的批判方便我们认识到大众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压抑。在当下,我们最容易发现的就是文化产品的商品化气息越来越浓重,市场上出现许多仅仅为迎合大众的需求,片面追求商业利润媚俗的文化产品。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生活中越来越缺乏像四大名著那样经典著作的出现,越来越缺少经典的、令人回味的影视作品的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