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逊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反思摘要: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为基石,将总体性、意识形态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为人们理解美国当下资本主义文化以及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进路。
但无可否认的是,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存在着简约论和本质主义的思维局限。
在中国方兴未艾的大众文化现实语境中,詹姆逊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多少有些“水土不服”,这充分说明理论的传播与吸纳必须经历“在地化”的过程。
关键词:詹姆逊;文化批判;本质主义;在地化中图分类号:1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2)06—0117—04詹姆逊(fredrlc jameson,1934一)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为基石,将总体性、意识形态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为人们理解、批判、解构美国当下资本主义文化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进路。
但无可否认的是,詹姆逊在注重政治经济学分析和阶级分析的同时忽视了从文化内部出发的道德批判和审美批判,有着最终沦为简约主义、经济论的倾向。
全球化的当下,资本逐步越过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拓展新的版图和空间,大众文化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共享与共存的文化形态。
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建立在西方成熟的后工业社会之上,对多数非西方国家仍处在现代与前现代并存的状态而言,他的大众文化批判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处。
本文在梳理、总结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基础上,观照中国方兴未艾的大众文化,评析其文化理论的不足之处。
詹姆逊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中国的部分“水土不服”,充分说明理论的传播与吸纳,必须经历“在地化”的过程。
一、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詹姆逊的理论发展,经历了由文学批评到文化批判的转向,大众文化批判是詹姆逊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主要围绕着三大主题展开:大众文化的社会经济基础,即资本运作本质批判;大众文化的阶级基础,即文化背后的意识形态批判;大众文化的跨国交流,即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帝国主义批判。
詹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文中把后现代文化的产生以及后现代景观固定在“资本自身的经济秩序的客观变化中”,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为后现代大众文化的产生寻找经济源头。
在后现代的美国,文化不再为精英所独享,不再必然和高雅、品位、崇高等术语相连,“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消费品。
”詹姆逊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阶段,文化与资本有着紧密的关系,文化商品化,成为消费品。
同时商品需要刺激人们的消费,又不断的文化化,文化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张。
詹姆逊反对从道德的视角对美国后现代文化进行谴责和批判,而认为应该“从政治的和辩证的视角”做出评判。
詹姆逊认为大众文化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并且提出了一个新术语“意识形态素”(ideologeme)。
意识形态素在结构上具有两重特性,即“作为一种结构,它既能进行概念性描述,同时又具备叙事性的显示能力”。
这种双重性意味着,意识形态素既可能表现为虚拟的观念——大众文化背后的抽象价值、意见和偏见等,同时也可能表现为一种“原叙事”(protonarrative),这种原叙事是指不同阶级的那种“最终的阶级幻想”(ultimate class fantasy)。
詹姆逊认为,当下的大众文化承载的虚拟观念、阶级幻想的政治无意识话语是隐而不彰,不易觉察的,这意味着文化最终沦为意识形态的俘虏。
詹姆逊批判了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策略。
随着跨国垄断资本获得广泛发展,世界呈现经济一体化趋势。
第三世界的民族独立并没有改变他们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新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开始初露端倪。
詹姆逊指出当下的全球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美国化,文化帝国主义是美国确保其霸权的必然形式。
他认为文化的侵入是后现代阶段与前现代和现代阶段所体现出来的最主要的不同。
如果说现代主义阶段是地域上的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阶段则是文化殖民主义。
在这一入侵过程中,民族——文化或传统的形式“似乎正在被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电视演出,服装,音乐,电影,等等——逐出并取而代之”,“美国的电视,美国的音乐,好莱坞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它一切东西”。
文化入侵的背后,“尽是血腥、杀戮与死亡:一个弱肉强食的恐怖世界。
”在这里,詹姆逊洞察出美国的大众文化传播是一种美国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似乎伴随着真正的帝国主义,如同好莱坞电影、成捆成箱的流行音乐磁带被装上炮舰一样。
”文化全球化的背后是经济、技术、政治的入侵。
詹姆逊从经济基础论、意识形态论以及帝国主义论三个方面来诊断分析美国的后现代大众文化,并且对于美国后现代文化所呈现出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持有清醒地辩证批判立场,对于大众文化背后所承担的政治无意识有着深深的忧虑和担心,对于美国后现代文化扩张现象背后的帝国主义策略,持有言辞激烈、态度鲜明的批判态度。
二、詹姆逊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局限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比较敏锐地抓住了美国后现代大众文化的最新发展趋势,突出了政治经济学和阶级分析学的优势,特别突出了大众文化与资本的紧密关系。
他的社会经济论、意识形态论以及文化帝国主义论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美国晚期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现状和实质,并对于我们全面分析和对待国内大众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但是,詹姆逊有着把美国后现代大众文化简约化地处理成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忽视大众文化构成的复杂性,更忽视大众文化的审美分析和道德判断。
他有关美国后现代文化的扩张最终导致文化帝国主义形成的论断其实质是一种“美国中心主义”与“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对非西方国家而言,此说过于笼统而缺乏说服力。
从文化自身特性来看,大众文化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与法则,文化产品不仅仅是商品,文化生产绝对不能等同于其他物品的生产,“文化本身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领域”。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详细分析了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性,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不同,艺术生产的目的不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所以艺术生产的方式也不可能和物质生产的方式一样,用机器创造出千篇一律的作品,而是需要风格多样的作品。
即便从经济本质的角度看,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想象与产品也不完全相同。
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而晚期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
以詹姆逊的这种看法,资本主义的罪恶或者进步,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最终会随着历史的脚步而消退。
这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文化产业的本质有借鉴作用,但同时也是一种简约主义、经济决定论的论述方式。
詹姆逊在这里忽视了大众文化作为艺术形式本身的规律和法则以及各个不同阶级的文化斗争形态,正如迈克‘费瑟斯通所说:“詹姆逊倾向于把历史看成一种具体而残酷的发展逻辑的结果,可为这种逻辑创造前提条件的,乃是阶级、群体及社会运动为赢得各自的霸权所进行的各种权力平衡,相互依赖及相互斗争。
但詹姆逊却低估了这一点。
实际上,我们的注意力不应该仅仅集中于高层次的、相对抽象的资本主义理论体系,而要去关注具体群体、阶级与阶级成员实践资本主义的途径。
认识不同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各阶层、群体在争取统治权时的不同权力平衡与支配轨迹。
”更重要的是,对资本和权力的关系、对文化商品化以后艺术的商品性和审美性之间的平衡点等等,詹姆逊都没有进一步论述。
詹姆逊从意识形态人手,批判后现代主义文艺与美学。
否认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所具有的独立性与自治性。
詹姆逊坚持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有机联系被打破,人与社会的关系出现异化、畸形的状态,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审美经验并不是纯粹个人的、独特的,而是与社会之间存在着或明或暗、千丝万缕的关系。
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艺、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分析,使得一切文化成为意识形态的表现,意识形态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空洞所指而失去了批判的力度。
尽管意识形态话语批评对于理解文本背后的社会无意识、文化背后的资本运作与法则不无作用。
但在詹姆逊那里,他并没有对意识形态进行透彻的阐释与分析。
他提出了“意识形态素”的概念,但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并不清楚。
同样地,他分析“政治无意识”概念和意识形态的七种基本模式都是属于简单而提纲挈领式的,内容模糊和含混不清。
大众文化在詹姆逊这里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他忽视了大众文化构成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另外,大众文化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作用越来越明显,詹姆逊依然站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立场批判其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是有失偏颇的。
詹姆逊从文化帝国主义出发,认为文化扩张的背后是更深层的渗透,是霸权主义。
他在《论全球化的影响》一文中说:“当我们谈到全球化不断扩张的权力和影响时,我们实际上想到的是美国的权力和影响。
当我们谈到民族——国家的削弱时,我们实际上想的是其他民族——国家的削弱,很可能它们的削弱是因为美国的权力,或者因赞成——合作和有意服从——而削弱,或者因各种残酷的力量和压力而削弱。
”那么是不是真如詹姆逊所说的那样,文化的全球化即是美国文化的全球化?我们以詹姆逊批判的好莱坞电影为例进行分析。
詹姆逊在《对作为哲学命题的全球化思考》一文中对好莱坞电影的输出大加鞭笞,认为好莱坞电影在非西方国家的上映破坏了民族电影业,而随之将带来对整个民族和文化的破坏。
詹姆逊还认为类似好莱坞这种电影文化的入侵“远比早期的殖民化、帝国主义或是单纯的旅游观光要深入得多”。
他说:“好莱坞电影的胜利不仅是经济上的胜利,更是形式上和政治上的胜利。
”詹姆逊这一批判态度契合了他作为西方左翼知识分子的身份,但是也忽略了非西方国家在接受美国文化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虽然是站在第三世界的立场上批判了美国后现代的文化帝国主义,但其实质上有着本质主义思维的局限性。
按照詹姆逊的逻辑,美国文化有着固定的内涵与定义,与其他文化决然不同。
因此,美国文化工业的全球扩张,必然会对其他国家造成文化挤压,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霸权。
尽管不同区域的文明在本质上和表现形态上有着相对的区分,但不可否认的是,各文明之间必然有着共同的“交集”。
美国大众文化中的许多元素与思想,来自不同的民族与地域。
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广受关注,恰恰在于其成功地吸纳非西方国家的诸多元素,而正是这些域外的元素,激发了对象国的自我认同与民族身份。
如正在热播的《功夫熊猫》从取景到主角造型、从故事情节到动作设计,都有浓郁的“中国味”。
该影片的主题在于主角“熊猫”对自我身份的探寻,这是西方哲学传统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现代演绎,但在主角探寻的过程中,又借助其他人物形象,如乌龟师傅、同门的蛇、鹤、虎、主角的父亲鸭子等的交流、互动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命观、侠士的担当精神、基于家庭伦理的人情味儿都充分地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