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费孝通的“乡村经济”
你说的是费孝通《江村经济》吧.《费孝通(生于1910年,2005年4
月24日逝世)
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著述甚丰,主
要著作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
土重建》等,论文多篇。费孝通最重要的著作《江村经济》,被学界公
认为是中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1979年以后,费
孝通致力于中国社会学的重建。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年在英国出版,之后多次再
版,影响广泛而深远。《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的博士论文,该书对
中国经济生活变迁的考察有卓越的见解与非凡的把握力——费孝通在
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清晰地分析了中国乡村经济变化的动力以及存在
的问题,并认为强调传统力量与新的动力对中国经济发展同样重要。
《江村经济》是一部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的著作。这是费孝通先生
1936年回家乡休养,利用人类学实地调查的方法,系统地收集了村子
里不同住户的经济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后,整理出版的“这
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它旨在说
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
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
过程。因此,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江村经济》从此开拓了社会人类学研究当代文明社会的广阔领域,
费孝通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在“序言”中说:“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
的《江村经济》一书将被认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
个里程碑”。1981年费孝通先生被英国皇家人类社会学会授予人类学
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江村这个名字也随之闻名于世,成为现代
史上中国农村的缩影。
江村本名开弦弓村,地处长江流域太湖东南岸的吴江市七都镇。
是一个典型农业加手工业的江南农村
社区。享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著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
质丰腴,适宜栽桑养蚕和缫丝织绸。南宋时已是“耕桑之富,甲于江
浙”。明清两代,太湖南岸的蚕桑生产处于鼎盛时期,明代“辑里丝”
就是上贡和出口的优质丝。在晚清同治、光绪年间,开弦弓村周围的
集镇出现了因经营蚕丝业而发家,为世人所瞩目的豪富阶层,形成近
代中国最大的丝商群体。历史上蚕丝业一直是当地最主要的生产事业
和百姓衣食之源,经济之支柱,与农民休戚相关。同样,产茧、缫丝、
织绸成为当地早期工业和出口贸易的雏型。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
陈述了调查开弦弓村的理由:“开弦弓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
一。因此,可以把这个村子作为在中国工业变迁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例
子;主要变化是工厂代替了家庭手工业系统,并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
工业化是一个普通过程
,目前仍在我国进行着,世界各地也有这样的变迁。在中国,工业的
发展问题更有其实际意义,但至今没有任何人在全面了解农村社会组
织的同时,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不仅仅从社会学角度来实证考察中国
农村社区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过程,更是从理论的高度阐述了经济生活
与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深刻揭示着社会变迁的动因和问题,社会发
展的趋势。他通过对开弦弓村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中认为,传统农民
是中国社会最古老的社会群体,而传统中国农村经济具有人多地少,
农工相辅的内涵,是农工混合型的乡土经济结构。农民以土地相依为
命,有自已的独立经济,并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生存方式,而维系自给
自足的主要形式则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相互结合。
在农村家庭中农业、副业和手工业已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以家庭手
工业为主的副业凋敝,深刻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社会的变革。费
孝通深刻地指出,中国农村问题的根源是手工业的衰落,表现在经济
破产,最后集中到土地占有的问题上来。对此,他提出了一个卓有远
见的观点:以恢复中国农村企业,扩大农民收入来源来解决中国农村
和土地问题。土地改革是必要的,但农村真正的出路在于乡村工业,
这种乡村工业就是深藏于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草根工业”。继而从传
统落后的乡村手工业转化为乡土性的现代工业。在“蚕丝业”这一章
里,费孝通描述了蚕丝工业中工厂取代家庭手工业是一个普遍过程,
并不限于这个村庄,预示着中国乡村工业的未来趋势。
在开弦弓村,蚕丝业作为农民“上供赋税,下给俯仰”的家庭第
二主要收入来源,“户户栽桑,家家养蚕”农业和手工业牢固结合,形
成“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虽然具有较强的自我生产,自发组织能
力,但由于分散性、封闭性,千家万户接受新的生产方式就有很大的
局限性。在《江村经济》中我们还看到蚕丝业的技术变革引发社会组
织和社会原则的变革,又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变迁。民国后,由于日本
缫丝工业的迅速崛起,尤其在30年代中、后期,日本国的生丝产量占
世界80%以上,加上人造丝的发明及大量廉价供应,国内缫丝技术滞
后,同时,受日本丝倾销影响,出口受阻,使得中国丝业日渐衰退,
开弦弓村的蚕丝业受到极大的冲击,深深地影响了农村
人民的生活。当然,也受帝国主义入侵及西方列强工业的扩张之影响。
费孝通讲到“由于世界经济萧条及丝绸工业中广泛的技术改革引起了
国际市场上土产生丝价格的下跌,进而引起农村家庭收入不足、口粮
短缺、婚期推迟以及家庭工业的部分破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江
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郑辟疆先生及其学生费达生(费孝通姐)等
爱国人士投身科学救国,提倡改良蚕丝业,在学校增设推广部,推广
新技术。他们在苏南的苏州、无锡等地进行蚕丝业的改革,并以开弦
弓村为实验基地,推广优良蚕种,实行稚蚕共育和土丝改良技术。他
们还集资成立开弦弓村有限责任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在此基础上创
办机械缫丝工厂,以工厂代替破产了的家庭手工业,这是我国现代史
上第一家由农民创办的缫丝企业。在《江村经济》里费孝通又讲到“现
代制丝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引进日本、中国之后,乡村丝业开始衰退。
这一工业革命改变了国内乡村
手工业的命运”。“工业革命影响丝织业的力量同样使国内蚕丝市场随
之缩小。市场缩小的结果带来了农村地区传统家庭蚕丝手工业的破
产。”还讲到“我们的试验直到1935年重新装备了新机器之后才证明
是成功的。这种机器是由日本最新型的机器修改而成。我们用它生产
出中国最好的生丝。1935年这个工厂的产品被出口局列为最佳产品”。
这里的“试验”是指“设计一个要能实现应用现代生产技术的一切有
利条件的工厂。这个工厂同时又不宜太大,要能办在农村里,用当地
的劳动力和当地供应的原料。这个试验具有比较广泛的意义。”这是在
传统经济几乎破产的危机下,引进新的经济方式,推广新的养蚕和制
丝技术,来拯救农村经济,以推进社会变革和发展。因为,社会改革
活动对于中国的社会变迁息息相关,如亲属关系以新的形式进行着重
新组合,并将随着工业的变迁得到调整。
费孝通先生深入解读中国传统社会,认识到中国是乡土性社会,
农民与土地关系构成中国的特殊性。因此,以工业重建乡土,进而解
放农民,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并最终解决中国问题。他把20
世纪三十年代发展农村工业的学术主张最终成为20世纪八十年代中
国大地上星火燎原的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的热潮
。也从中看出,九十年代乡镇企业中的股份合作制,其组织与分配形
式上,与开弦弓村生丝合作社有异曲同工之处。可见,费孝通先生对
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费孝通自1936年在开弦弓村进行的实地考察,开始了他社会学的
研究,至今近70年了。其著作《江村经济》为中国农村社会学实地调
查研究,以及对理论研究,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积累了翔实的材
料,并为建立中国化的农村社会学理论,发展中国农村社会学奠定了
基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者葛迪斯就是由《江村经济》而对中国农
村社会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1956年访华期间经周恩来总理同
意后,专程来到江村作实地调查,写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
生活》,在国际学界产生较大的影响。自《江村经济》以后,费孝通教
授以毕生精力对开弦弓村进行全面追踪的调查研究,写下了一篇篇带
有泥土气息的调研文章。他围绕志在富民,足迹还遍布全国山寨乡村
和农牧民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