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新区的经济地位与作用-王胜光

高新区的经济地位与作用-王胜光

国家高新区20周年纪念系列主题(1/10)回顾高新区的本质与历史作用王胜光、程郁1中国改革开放30年,国家高新区历经20年,从酝酿试点到创建成长,从稳步发展到二次扩张,已经成为中华大地上冉冉绽放的绚丽琵琶,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和全球经济“中国奇迹”的典型代表。

回顾过去,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索国家高新区在经济增长、创新体系、体制创新、政策脉络、国际化等方面对中国经济转型和全球崛起中的贡献和作用。

作为纪念国家高新区20周年序列主题的第一篇文章,本文将重温及再析国家高新区的概念本质,然后从经济发展和创新支撑两个方面剖析高新区对中国经济转型的贡献和作用。

一、高新区的本质:兼具创新与经济的双重功能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建设已经跨过20个年头。

20年来在指导高新区建设的思想层面和理解高新区发展的认识层面上都有模糊之处,特别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主导高新区发展的观念和认识上并不完全一致,这就在一定的时段内和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对高新区功能和作用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建设路径的多元化。

就当前阶段而言,很难用单一的标准来全面概括高新区的存在意义。

首先,中国的高新区是经典意义上的科学园区(Science Park)或科技园区(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吗?显然不全是。

科技园区的经典意义是在大学周围开辟一块地方,用以在这里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因为其邻近大学易于知识的供给和传播,同时也便于尚在大学实1王胜光,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主任;程郁,经济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

验室供职的专利持有者或成果获得者能够有空间和机会完成知识的商业化。

20多年前,我国酝酿和讨论建设高新区也同样是基于这样的原始动机。

但这样的导向性并没有在高新区整个的起步建设阶段乃至后来的发展壮大阶段得以完全体现。

在实际过程中,我国高新区的建设总体上仍然是走产业区或工业区的发展道路。

尽管近年来我们不断在原始产业区的框架下注入新的发展内涵,使其能够兼具科技园和产业区双重角色定位,但不能由此认为高新区就是经典意义上的科技园。

今天看来,20年前定名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不是定名为“智力密集开发区2”或“科技园区”,更加吻合我国的实际,也相对更加准确地反映了我国高新区建设与主流科学园区建设功能上的差异。

但至今,对这样的有所区别的概念和内涵仍存在许多误解,在宏观决策部门和学界往往仍习惯于用单一“科技园区”的思维来认识高新区和判断高新区,习惯于认为高新区是一个产学研结合的空间,而不是搞产业的地方。

其次,高新区是以经济属性为重还是以科技属性为重?显然,基于中国高新区发展的现实考量,中国高新区具备产业区和科学园区的双重角色。

这样的双重角色不能仅局限于从开展“研发和创新”的角度做单一的理解。

从地方工作的着力点看,高新区是以经济属性为重,并且从高新区一开始建设这样的属性就不断被强化。

其实,在绝大多数建设高新区的城市(不论是省会城市还是地县级城市),高新区都是被当成支撑一方经济来看待的,高新区首先被赋予了招商引资、拉动地方经济和支持地方经济增长的功能。

研发、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平台建设等等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

因此,如果要问高新区是一个搞产业的地方还是一个搞创新的地方,高新区首先是一个搞21985年,当时国家科委首次立项做的对建设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可行性研究,开始的项目名称就是“中国智力密集区研究”产业的地方,其次才是搞创新。

这尽管有点背离了最初宏观层面设计者们的本意,但立足于产业、立足于规模经济实力再搞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建设高新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

这也是一些地方工作的同志经常谈到的,创新需要花钱,而高新区只能靠发展产业挣到钱才有可能支持和鼓励创新。

当然,创新是高新区存在的根本。

高新区需要孕育和孵化创新、需要实现创新驱动型发展,这是高新区存在的理由也是国家决策部门的要求。

这样,中国的高新区就有了两种价值存在,一是经济或产业价值的存在,二是创新的价值存在。

在高新区里两种价值的存在是交织和共生的。

之所以要做上述概念的梳理,是因为概念上的模糊往往会造成观念上的偏差,而这些观念对高新区的政策导向会产生直接影响。

回顾20年前,中央政府建设中国高新区的决策初衷是以发挥高新区的引领、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为目的的。

这样的导向实际只是着眼于提供一个小的样板,能够在这样的样板区实现科研与生产结合的试验,但20年来高新区的发展并没有遵循初始设计者的本意。

这源于两点:一是当时条件下国内科技产业发展的程度极低,而开放的国际环境带来了国外资本和技术的巨大冲击,仅仅通过实现国内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高新区的路径不现实;二是国内传统产业和相对落后的区域,在发展的选择上有路径依赖,高新区对其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并不直接。

中国近30年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也表明,对工业经济和工业技术的进步而言,增量优化远比存量调整要容易得多。

因此,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高新区不自觉地就走上了自身增量优化的道路,在这样的道路上,不是去引领、带动和辐射他人,而更多地是把自身做成为不断壮大的新型经济结构成分。

引领和示范的作用更多体现的是在体制、机制和改革层面,而并不完全在于导引其他领域和空间的工业发展及区域经济转变。

所以,中国的高新区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创新科技园,更是作为追求产业和经济的规模发展、开展创新和实现创新驱动的复合价值而存在。

她所需要实现的是产业发展和创新创造的良性互动。

二、高新区日益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从20年的实践跨度看,高新区的诞生和存在首先在于极大加速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回想20年前,在高新区批准建设的初期,我国的工业技术基本停留在国外50-60年代水平,特别是以电子信息等为标志的现代工业制造在我国基本还是一片空白。

现代制造技术的落后、新兴工业产成品的不足、现代消费领域以及新兴商品消费市场的匮乏成为阻碍中国工业经济进步的主要矛盾,因此以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形式加速中国工业的进步、改善高技术产成品几乎空白的状况就成为上下广为认同的途径探索。

应该说20年来高新区在这一探索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按目前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主要是按产品的统计分类),2009年我国56家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达到78706.9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5416.7亿元,年末从业人员达815.3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61151.4亿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8593.8亿元。

特别是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8879.9亿元,占全国高技术产业产值(2009年全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60439亿元)的47.8%。

其中:电子信息领域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3883.4亿元;光机电达到6809.2亿元;新材料领域达到5880.8亿元;生物技术领域为3789.8亿元;其它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3595.1亿元,环境保护技术524.4亿元,航空航天技术247.7亿元,核应用技术31.6亿元,地球、空间、海洋工程152.4亿元。

不仅如此,高新区在迅速完成自身工业体系建立的同时,在制造加工能力方面逐步迈上了与发达国家同步的国际工业技术台阶。

2006年至2009年,高新区产品出口中64%以上来自于高技术产品,而同期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额比重均值只有30%左右。

2009年,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出口创汇产品品种达59703种,实现产品出口创汇1382.8亿美元,高新区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为总出口的68.94%,比同期全国水平高出近一倍。

应该说,高新区的建设完成了中国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工业制成品从无到有的过程,高新区的发展也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工业国的工业技术差距。

高新区极大地促进或支撑了地方经济增长。

实际上,自高新区诞生开始各地就把其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建设高新区、振兴地方经济成为各地争相建设高新区背后的主要动机。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在1988年批准设立时,北京市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的申请中就把建设高新区作为振兴北京经济、扩大北京就业的主要目标之一。

20年的发展,高新区在完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使命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高新区对其所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

到2009年,据对56家国家高新区的统计,已有23家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在其所在城市中所占份额达到30%以上,16家高新区的园区生产总值占当地城市GDP达到20%以上。

在城市财政收入及净利润方面,2009年各高新区上缴税收及净利润在其所在城市中的比重均值分别达35.56% 和32.38%,19个高新区上缴税收占比超过重40%。

图1 经开区与高新区的产值规模比较并且就整体而言,高新区的规模经济总量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也逐渐显现。

2006年,国家高新区实现园区生产总值12048.7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8%;2010年56个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已达到28276.1亿元,比2009年增加5159.6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重达7.1%。

四年内,国家高新区在数量规模没有显著扩张的条件下,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提升了1.3个百分点。

尽管过去人们总习惯认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搞产业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搞创新的。

但事实并不如此,高新区的产业价值存在意义已经日益凸显,目前国家高新区占有的空间区域、园区工业规模和产值、以及从业人员人数等都高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特别是国家高新区对全国的产值规模贡献从90年代中期开始就超越了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56家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已经达到12.04%(参见图1)。

可以说,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高技术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支柱。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高新区的这种贡献规模和力度会持续加大,这主要是受到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现有的国家高新区在不断扩区,各地从整合资源和优化配置的角度考虑,普遍把高新区当成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性区域,普遍扩大高新区的行政管辖范围和增加工业开发用地的指标配置,比如武汉东湖高新区规划面积扩至518平方公里、常州高新区扩大到了439.2平方公里、南昌高新区扩大到了231平方公里等等;二是考虑到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和地方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升级和新批国家高新区的数量在持续增长,如果考虑新升级的27家高新区,2010年83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为31703.4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0%,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13.38%。

;三是国家高新区的经济增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得增长速度,随时间的推演,经济总量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