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为帮助家境贫寒,但聪明敏慧的学生继续深造下去,他提
议国家每年发给4000名学生奖学金。
5、费希特主张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国民的素质;国 家的振兴应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应培养国民的爱国主 义情操,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的利益,国民教育应通过
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来实现。
中国:
国家主义的教育含义: 一、主张教育是国家的工具,教育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 家安宁与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 二、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任务,教育设施应完全交由国家
第五:教育与宗教分离,一切学校均须受国家监督,不得施宗教及宗教仪 式,除大学哲学科外不得有违反国定道德要旨的宗教讲演。
三.对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分析与评价
西方:
法国大革命前后出现的国家教育思潮是继自然主 义教育思潮之后,外国教育史上又一个较大的思潮。 该思想对法国大革命时期各种教育改革方案,以及拿
破仑的中央集权教育体制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对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分析与评价 四.参考文献
一.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 奴隶制国家斯巴达,为维护军事统治 柏拉图《理想国》,培养统治国家的哲学王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 16.18世纪的德国,部分推行教育国家所有 法国启蒙运动,真正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完全 属于国家的事业,并且在理论上对国家教育提出具 体实施方案
根本利益所要求的,不容放弃。二者不但不相抵触,恰 恰相反,国家管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实现资产阶级个人 的自由、平等。
其次,国家教育应分级开办,合理布局。康多塞将学校机 构分为五个等级:初级小学,高等小学、中等学院、专科
学院和全国科学艺术学会。各个级别学校之间不仅课程设
置前后衔接,互相连贯,而且在行政上,上一级学校对下 一级学校还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再次,还规定各级学校一律免费。男女儿童入学机会 平等,每个学生只要力所能及就可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
费希特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统一德国的民族精神, 对当时的德国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评价:
积极作用: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对近代欧美国民 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普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
不足:是使教育过分地依赖于某一时期的国家 政权,成为一些反动政权,如纳粹政权手中的 工具。
中国: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盛行于上世纪20年代,作为一种教育 思潮,北伐战争以后逐渐消退。它对20、30年代我国的政 治、经济、文化、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种教育思潮,同时是社会思潮,将教育问题与社会的
忧虑并颇有疑议。
但其间的言论及活动在抵御列强侵略、抑制
军阀独裁、维护国家独立与统一、收回教育权等
方面,与当时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风暴相呼应。
它的产生及其演变也是中国当时各种教育思潮澎
湃激荡,教育改革运动不断深入过程中出现的新
问题、新矛盾尖锐激化的结果。
二.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及 代表人物
西方
但是到了帝国主义时代,特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第一 次世界大战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发展为垄断资产阶级 的法西斯主义,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作用便发生了变 化。它对外打着“民族至上”的旗号,主张民族独立;对 内打着“国家至上”的幌子,实行集权统治。
发展:
国家教育思潮它形成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
在19世纪的德国得到较快的发展。法国启蒙运动
自由只是空谈。他认为,教育上不应有特权,乡村也要 和城市一样开办学校。他提出每个乡村设一间小学、每 个县镇都要有中学、主要城市设高等技术学校或神学、 法学、医学和军事等专门学校。巴黎设中央大学。其中,
小学应为所有男女儿童免费开放。塔列兰德的提案充满
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精神,是大革命初期较进 步的文献,然而由于当时资产阶级立足未稳,政局动荡 不安,该提案未被表决。
人民选出来并经常更换的。"如果国家教育过于集中管理
反而效果不好。他发表的"教育组织法方案"和"国家中学 组织"等四次演讲于1791年汇编出版,对大革命期间,背叛教义投身革命,对教育改革十分热心, 他在教育委员会委托他起草的教育提案中指出,人民获
得平等、自由之后,还要教给他们知识。不然,平等,
国民性问题。他们认为,我国国民素乏国家思想,其原因
主要为: (1)国家组织一向未完全,政府对于人民,常取放任态度; (2)国家为一人所有物,与人民关系浅薄; (3)革命后结果,不外政权之授受,与社会组织、国民精神无
多大影响;
(4)伦理趋向,常偏重个人道德。因为上述原因,遂使我国国 民薄十国家观念,此国民性之大缺点。国民缺乏国家观念,则 国本易于动摇。民国成立伊始,欲组织完全国家,非使国民富 有国家思想不可。
从国体上观察。他们认为,中国是个多民 族的国家,各族宗教言语风俗习惯,各有差异, 欲求民族精神的统一,非施以强固严肃的国家 教育,不可能收到这样的效果。
国家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教育方针当视国家行政方针为转移。因为当时财力单薄,生计困难,
政府行政方针以振兴实业为要图,惟军国民教育与人道主义相背驰,故在 教育上主张采其形式方面,即采军事训练之精神,以养成信守纪律。
(二)教育上的分析与评价
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牵涉面颇大。
对当时各种教育思潮作了理论反思的工作,在各代表人物
的言论文字中往往论及较多的教育领域及相关的教育问 题,而又以“国家”为中心点加以融合,理论上有唯心的因 素,思维也谈不上精致。总体上说,对当时流行的平民教育 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作了批评,但有
(二)民国初年出现的相对国家主义教育观 (三)“五四”时期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民国初年出现的相对国家主义教育观 相对的国家主义,其要点在强调国家主义的同时,不 背世界进化原则,不妨碍个性发展。刘以钟、昊曾提认为, 当时国内教育家所论之实利主义、军国民主义、人道主义
气德育主义、美育主义及世界观主义均为“内容上主义”,
第二:国民道德以国家为中心,其道德目标为爱国爱群,信守纪律,勇往
进取。 第三:教育行政权集中于中央,具体分四方面:高等专门学校及大学由教育
部设立管理;省立中等及地方立之中等以下学校由教育部巡视监督而辅助之
;外国留学生概由教育部派遣;法定教育机关之组织及权限,悉由教育部规 定。
第四:小学教育为国民共同基础,故主张采用单轨制,统一教育要旨。
中国
西方:
1、拉·沙洛泰:作为一名政治家,十分热衷于教育,在
确定了国家世俗政权对教育的领导后,对教育的学制系统、 课程设置、教育方法及教师选用等重大问题上都发表了中 肯的见解 2、米拉博:出身于贵族,是法国作家、雄辩家和政治家。
他背叛了家庭,投身革命,被选为第三等级的代表
3、塔列兰德 4、康多塞 5、费希特
1、拉·沙洛泰在《国家教育论》(1763年)中明确地指出:
"应把激起民族精神作为教育的目的",而宗教控制下的教
育远远实现不了这个目的。宗教教育的特征之一是不为儿 童实际生活做准备,也不为国家生活做准备。他指出:"教 育只能依靠国家。因为它从根本上讲是属于国家的;因为 每个国家都有不可剥夺的不可取缔的教育某成员的权力;
精神却深深地在南京政府的三民主义教育政策 中留下了印记。
四.参考文献 [1]金林祥.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三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7.
而当时中国函须揭明教育的方向、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 “形式上主义”的内容,后者属“国家主义”。
刘以钟、吴曾提论述民国教育应采相对国家主义的缘由:
教育理论上的考虑。从国家本位观点出发,对卢梭、洛克、裴斯 泰洛齐等所持的个人本位教育观大力抨击。认为人成其为人,并非孤 立自由,而隶属一定的社会团体。国家是最高的社会团体,故教育应 注重国家方面,采国家主义教育。 历史与国势的考察。他们认为清朝时代,政治腐败,在于散漫敷 衍,不在专制;人民之弱点,在于自由放弃,徒谋个人利益,对国家 社会,漠不关心。辛亥革命,就政治意义言,即在破坏庸懦无能的政 府,代之以坚强巩固的新政权;就教育言,即在改造自由放弃、个人 主义的国民,以信守纪律,富于进取的国民取而代之。因此,个人主 义教育不宜于民国,国家主义教育应谨慎选择。
4、著名学者康多塞是吉隆特党领导人之一,他于1792
年4月20日在立法议会上宣读了一份教育提案,这一提案
后来对法国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康多塞较圆满地解决了大革命以来法国人一 直担心的国家教育将会与个人的平等、自由权利相矛盾 的问题。平等、自由是大革命的响亮口号,是团结一切
力量反对封建旧制度的旗帜,而国家教育也是资产阶级
因为国家与儿童应接受国家成员的教育。"可以看出,拉·
沙洛泰较正确地说明了国家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不是宗教 的事务而是国家的事务,国家应义不容辞地办教育,管理 教育,并把教育视为维系国家存在的重要手段。
2、米拉博,投身革命,被选为第三等级的代表。革命开 始后,他对教育问题非常关心,几次发表演讲,敦促建立 国家公立教育体制。他认为,国家要把教育管理权下放 给地方,因为"地方官吏真正代表人民,换言之,他们是
负责办理、经营,国家对教育不宜采取放任的态度。国
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旨在于反对社会政治革命,主张通 过以国家为中心,加强国家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 一和独立。
国家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 中叶,但从思想的渊源看,严格意义上说可以追溯到清末 民初。
(一)清末国民教育思潮中蕴含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时期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以追求新 的"理想王国"为出发点,强调由国家办世俗教育、 培养公民和推行义务教育。19世纪德国国家主义 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振 兴的重要手段,国家应对全体国民进行全民教育 和全面教育,培养民族精神。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主义在“五四”后的中国不仅是一种政 治思潮,而且是一种教育思潮或教育运动。在“ 五四”时期思想解放、各种学说纷至沓来的历史 背景下,这种思潮首先是针对新文化运动以后思 想界自由奔放的思想潮流,对于学生参政的高昂 热情以及方兴未艾的工农运动,国家主义派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