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随着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
理论界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些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
文章在时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评析了研究现状及不足之处,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文化走出去;综述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2-0102-05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渊源“走出去”首先是在经济领域提出的一个战略,其萌芽可以追溯到党的十四大。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引进先进技术”。
“对外贸易多元化”、“跨国经营”、“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等就是“走出去”战略的核心概念。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此次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各个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各种文化之间会加速影响和融合。
在此意义上说,文化也存在一种全球化的趋势,这意味着全世界的各种文化都不能再孤立地发展。
因而文化的重要作用被一再强调,“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因而在经济领域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不久,文化领域也明确提出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2002年7月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全国文化厅局长座谈会上指出:“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宣传当代中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大力传播当代中国文化,以打入国际主流社会和主流媒体为主,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和现代传播方式,树立当代中国的崭新形象,把我国建设成为立足亚太、面向全球的国际文化中心。
”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收力和感召力。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
”2005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加快实施文化产品‘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此次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再次强调:“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之一是:抓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初步改变我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较大的被动局面,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采取的重大措施有: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
随后,文化部出台《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在未来五至十年中,推动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其中之一就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
这一战略是由我国国家发展的整体利益、全球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研究现状虽然文化“走出去”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理论热点,但有较高价值的理论成果并不多。
在著作方面,近年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研究大都是作为其他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尚未有专门论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专著。
在论文方面,从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来看,专门针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研究还非常薄弱,笔者在2009年3月底对中国知网篇名中包括“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文章进行了检索,1980年至今为0篇,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为0篇。
但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相关的文章还是有一些的,比如,以“文化走出去”为题的文章有15篇、以“文化产业走出去”为题的文章有8篇。
从论文发表的时间来看,2002年以前对“文化走出去”的研究处于空白,2005年以后的文章逐步增多,这和整个世界发展的趋势及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提升有极大的关系。
但这些研究远远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
综合这些论著和文章,有关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研究成果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基本内涵骆玉安认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指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内,通过对外文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是对外文化贸易等途径,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塑造中国的文化大国形象,营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对外文化宣传。
对外文化宣传是以文化为载体,在对外交流中宣传中国的对内对外政策,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国、介绍中国。
其主要目的是树立中国对外开放形象、爱好和平的形象、文明进步的形象、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形象和改革创新的形象。
对外文化交流。
主要是指以政府为行为主体的文化外交。
对外文化交流包括双边交流和多边交流,它以文化柔性的力量交流情感,沟通心灵,巩固友谊。
对外文化交流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文化贸易。
强大的对外文化贸易在体现经济利益的同时,更是一个国家文化崛起的象征。
通过出口体现本民族特色和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主渠道,积极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乃至形成文化跨国公司是拓展文化贸易的关键。
对外文化贸易是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经济基础和最终体现。
(二)关于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认同基础问题黄向阳认为,中华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有着西方文化所没有的独特的认同基础,包括历史基础、政治基础和价值基础三个方面。
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及文化交流所积累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基础。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实现民族融合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经验,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基础。
二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独特地位以及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调整中的作用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政治基础。
中华文化能够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广泛的认同基础,与中国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其次,中国奉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再次,中国与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具有相似性。
学习中国经验正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自身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是“和”的价值追求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价值基础。
冷战结束以后,追求世界的和平共处、追求世界的和平发展正成为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和为贵”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文化追求和谐的特点,造就了中华文化非侵略性的特点。
而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和平理念,中国政府在和平理念指导下的实践以及在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价值基础和实践基础。
(三)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确立的时间不长,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一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以下几种观点较具有代表性。
胡惠林认为,中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国际文化外贸体系和确立国家文化外贸战略,文化交流仅限于外交场合,没有进入世界文化市场,也没有培育出能够“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文化产业群和大型跨国文化企业,所以不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市场,使中国的文化产品在全球市场上获得应具有的竞争力。
陶国相认为,文化走出去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在认识方面,一是对文化的认识存在意识形态化倾向,二是对文化生产与文化传播的认识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三是对文化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在资金投入方面,资金严重不足,制约文化企业发展和文化产品的出口。
在人才队伍方面,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出版方面,缺乏在国际文化市场上有影响力、竞争力的作品。
在机制方面,组织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相对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所引发的文化生产方式与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
在国际交流方面,对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不够重视,而且在对外宣传方面意识形态化依然严重,不注重内外有别。
陈正良认为中国文化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文化走出去的进程。
一是文化创新力薄弱。
二是在经济市场以及文化的世俗化和商业化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原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政治哲学等文化形态所具有的社会价值融合功能不时面临各种挑战。
三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远远不够,许多中国宝贵的文化资源被别人重新诠释并赋予西方的价值观。
四是在整个国家发展的大局中,文化投入不足。
五是文化体制改革滞后,制约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六是中国经济的文化含量亟待提高。
徐庆峰和吴国蔚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目前的发展程度还处于“初级产业化”阶段,其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体规模小。
缺乏实力强的企业。
二是文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
三是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中国文化企业的经营机制是典型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其市场盈利能力很弱。
四是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低,中国在高科技运用方面乏善可陈,文化创新能力还远远不够。
黄海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结构问题,包括“走出去”的产品结构问题和目标市场结构问题。
产品结构问题在于中国出口的文化产品大部分是工艺美术品、文教娱乐和体育设备及器材等,属于文化贸易中的“硬件”。
而文化“软件”,即服务类项目的出口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目标市场结构问题在于“走出去”集中在港台地区及亚洲市场,对欧美输出较少。
二是文化产品原创不足,水平有待提高。
创新是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本质要求,没有新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是不可能“走出去”的。
中国缺乏引领性、艺术性、创新性、民族性的优秀作品。
三是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和人才。
中国数十万个文化企事业单位,相当一部分还主要依赖国内政策的保护,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的整体策划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
中国缺乏可以将民族文化资源变为民族文化产品、品牌和名牌的创意者、生产者和资源整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