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思考和建议-2019年精选文档

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思考和建议-2019年精选文档

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处于基础性、 先导性地位, 担负着为知 识经济的发展提供创新人才的重任。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发 展培养高素质、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 是增加综合国力和国 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 其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和扩大。 特别 是知识经济时代, 研究生教育更是以其智力资源和科研优势成为 社会生活的中心。 其发展直接关系到综合国力的提升与国际竞争 力的增强。因此研究生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职责。

、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自从 1999 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就进入了跨越式的 发展阶段, 2000 年 ---2004 年,在校研究生总人数分别为 30.12

万, 39.32 万,50.10 万 65.10 万, 81.99 万。增长率都在 25%

以上,到 2005年突破了 100 万人。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研究 生规模。然而,在研究生数量扩大的同时其质量并未同比提升, 甚至出现了“质量滑坡”现象。 尤其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方面呈现严重不足, 表现为大多数研究生缺乏创新能力、 个人主 见和创新意识, 遇到问题不能很好的做出理性, 准确而全面地判 断,并创造性的加以解决。 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存在教育思想观 念滞后、培养模式僵化、师资队伍质量不高、毕业论文及答辩把 关不严等诸多问题。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术环境,进

行管理机制的创新, 来推进研究生创新教育。 出现如此结果有以 下几方面的原因。

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研究生教育体制不完善。培养过程越来越简单和培养

的年限在缩短,加之研究生教育规模超长发展, 使得研究生教育 资源日益紧张,对研究生的教育投入相对不足。

(二)定位不准确,培养方向不明确。从国家层面到各个高

校对研究生的培养缺乏科学合理的定位, 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培 养究竟有什么区别?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是仅仅 会写几篇论文的研究生还是考试会拿高分的研究生?研究生培 养方向定位是一个战略问题,关系到整个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 题,关系到国家高级人才的储备问题, 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问题, 是研究生教育的头等大事。 然而,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缺乏对研究 生培养的科学定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国家层面 定位不合理,另一个方面是学校执行有困难。 定位不合理导致研 究生的培养趋于本科化和形式化。

(三)学科与课程设置存在局限性,培养方式的过于单一。

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基本还停留在以教授知识为主的

“灌输式”的传统式模式上。研究生习惯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 的知识,易受前人思想框架的束缚, 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的

能力,也缺乏对未知领域开拓和思考的能力。 学分加论文成了研

究生最主要的考核方式,很多学校在毕业考核上过于形式化, 只

要满足学校规定要发表的论文, 并取得足够的学分,就可以顺利

毕业。而学术论文并不能真正反映一个研究生的学术水平。 因为 学术论文本身的质量就值得怀疑, 而学分的构成也相对单一, 仅 仅来自于所学的课程, 第二课堂的学分几乎没有, 不利于培养研 究生的综合素质。加之,研究生所开的课程和本科差别不大,现 在研究生教育越来越“规范”的统一课程设置、 统一教材, 难以 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

总之,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在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 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 特别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还不够 重视,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全面提高研究 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教育 部于 2002 年开始酝踉并提出了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工程,明确指 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目的是要深入探索新形式下研究 生的教育规律。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建立与社会市 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善培养条 件,促进资源共享, 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 营造新氛围, 强化创新意思,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核心是提高研究 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研究生的创造意思和创新能力。

三、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对策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 高层次创造性人 才的重任, 是增加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 其地 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和扩大。 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 研究生教育更 是以其智力资源和科研优势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 其发展直接关系到综合国力的提升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因此研究生创新教育

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需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研究生创新观念的培养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观念的转变是最大的创新。 20 世纪初,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 J?A 熊彼德首次将“创新”视为经济增长 的内生变量,他在《经济发展理论》( 1912 年)一书中提出了

创新理论”以后又在其他著作里加以应用和发展。 面向知识经 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大幅度提高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的基本 保证,深化教育改革要把体现知识经济特征的创新理论引入、 融 合到学校的教育理论体系中, 构建创新教育模式。 贝尔实验室华 裔高级副总裁许俊博士在他的《感悟创新》一书中指出,创新是 不断在改进一些有用的东西, 使其更有用或更方便或更便宜, 它 与生活十分接近。在研究生教育中,汇入创新理念,培养研究生 创新观念,就能发挥他们的学习和科研的主观能动性。 [3]

二)改革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层次的人才应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

力。创新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受教育者 主体性的获得与张扬, 因此要尊重研究生的主体性和个性, 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其主体意识, 发挥主体的潜能。 在研究 生培养过程中,

要通过不断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设置, 充分体现研究生的主体性学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体现研究是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职责。 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是中华

要给 生的个性和特点,并与学生研究方向、课题需要相结合。在课程 设置上,要“重视基础,反映前沿,交叉综合”,开设前瞻性和 讨论性课程,让研究生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 努力拓宽知识面和

学科视野。注重研究方法课程和科学试验课程的教学, 以此锻炼

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重视科学研究,增强创新能力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

地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培养自己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解决 实际或理论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 锲而 不舍的科学精神;培养掌握科学的科研方法以及使研究生对学科 前沿的了解,在学术探讨中发现问题。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手段 和大型设备仪器的能力。科研项目不仅能为研究生提供经费支持 和相关领域的背景资料,更能锻炼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学科建设

学科是学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单元,学科水平是展现学

校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就不会有高水平的创

新人才各学科水平不一,但都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合

理的学科布局、学科的交叉融合为研究生创新提供机遇。 坚实的

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要创新首先 要获得知识、掌握知识。创新决不是灵机一动,随意地凭空胡思 乱想,需要有宽广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 深入的专门知识做根 底。为此,就要制订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 既注重学科基础又反映学科前沿, 既重视理论基础的提高也不偏 废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高水平的课程教学使研究生打下宽广基 础,站在学科前沿。要不断改进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方式,开设专 题研讨、实践类课程以及交叉学科的课程 [3]

总之,研究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 有不懈的的根本途径,这是国外一些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 研究生教育必

须有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来支撑。 系统的科研过程, 是研究生进行

创新见解和出创造性成果的过程。 在科研过程中, 研究生应自觉 努力, 以创新的教育观改革研究生教育, 才能培养出更 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