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

论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

论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 政法学院 10级1班 王淼 30号

【摘 要】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的重要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其“批判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起点。康德的哲学思想经过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作为人类哲学思想的"蓄水池",他不仅以其批判哲学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而且以其新哲学理念影响着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康德的批判哲学开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 其贡献在于倡导并实践批判的精神。理解把握康德的批判哲学,不仅是理论上的贡献,对现实也有着深远意义。本文首先对康德进行介绍,梳理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阐述康德批判哲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对康德批判哲学的现代意义进行了探讨。由康德所奠定的那种高瞻远瞩的理性批判精神, 是永远值得人们珍惜和深思的。 【关键词】 康德;批判哲学;思想来源; 体系内容; 启蒙意义

Theory of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10 class 1 of grade Wang Miao 30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Kant important position is unmatched. Its "critical philosophy"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Kant's philosophy has been a long-term process of exploration, as a "reservoir" of human philosophy, he not only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its critical philosophy,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and its new philosophy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to open the first of its kind of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Marxist philosophy, its contribution is to advocate and practice critical spirit. Understanding grasp of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not only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he reality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irstly, Kant introduced, carding a major source of ideas of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expounded the main content of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system,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critical philosophy of Kant. Laid by Kant kind of visionary spirit of rational criticism, is always worth people cherish and thought-provoking. 【Key words】 Kant; critical philosophy; thinking sources; system content; Significance of Enlightenment

一.康德简介 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出生于柯尼斯堡。康德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其“批判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起点。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的重要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康德的哲学思想经过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有两个人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个是卢梭,一个是休谟。康德对卢梭自由思想、道德思想、社会契约思想进行继承。康德哲学对于休谟的继承——认识论上的继承。在它们的启发下,形成了后来康德批判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一个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1770年为界。在前批判时期,康德在哲学上信奉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唯理论,但是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他崇尚牛顿的物理学,主张用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同时康德也在牛顿的物理学的基础上突破了机械论的僵化性,把自然界看作是自行发展起来的,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学说” 。在“批判时期”,康德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了哲学,集中于对人性的探讨。康德的主要理论成果有三个方面。一是在人的认识能力方面的探讨,特别表现在为科学知识奠基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上;二是在人的欲望能力方面的探讨,代表作为研究人类道德原理及其基础自由意志的《实践理性批判》;三是在人的情感能力方面的探讨,体现为美学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批判》。康德曾说,他的一切哲学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上述三大批判正是围绕着这一问题而展开的哲学视野的全景。马克思在评价康德时说:“公正的把康德的哲学看成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康德是世界级的哲学大师之一,对整个人类的思想有重要影响,直至今天康德哲学仍有着现实意义。 二.康德批判哲学的思想来源 1.休谟的挑战 从康德哲学的思想来源看 ,休谟对康德哲学的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休谟的观点严重威胁到自然科学的哲学根基,使康德的头脑受到极大的震撼。因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言中提出:“我们的时代是真正批判的时代,一切都必须经受批判。”① 2.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 在康德看来,休谟否定科学知识能够把握我们之外自在的客观存在,并因此否定自然科学的普遍规律能够建立在对这种存在的确信上,这是完全正确的;但由此并不能推出我们就根本不可能获得确定可靠的知识,因为科学规律的普遍必然性可以建立在由认识主体而来的先天必然性之上。即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经验知识,离开经验我们没有任何知识;但“尽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开始的,它们却并不因此就都是从经验中发源的②”。 3.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认为正是经验中的先天成份,给我们的经验知识赋予了普遍必然的性质,即一切有理性者或认识主体在认识一个对象时所不得不遵守的规律的性质;这个认识对象不能视为自在之物,而只是在我们心中所呈现的“现象”。这个作为现象的认识对象就对我们表现出某种“客观性”。而这种客观性在这种意义上也就是由主观性所建立起来的客观性,而不是离开主体的自在之物那种现成的绝对客观性。于是认识的过程就不是对象为我们立法,而是“人为自然立法”。康德把这种对传统认识论的颠倒称之为认识论中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4.自在之物和现象 康德在回应休谟的挑战时对认识论所作的最重要的战略性调整就在于把现象和自在之物分割开来,我们所认识的只是现象,自在之物不可知。至于自在之物,康德却主张必须设定它,理由:一是为了保证由我们的感官受它刺激而产生的那些知觉印象所构成的对象具有实在性;二是为了给我们的认识树立一个“到此止步”的界碑,以此为标准,我们就可以对凡是离开感性而直接针对自在之物的断言和描述作出“不可知”的结论;第三,更重要的是为了给虽然不可知、但却应当相信的东西如自由意志、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留下地盘,即他说的:“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③ 5.道德律和至善 康德的道德学说总的来说无非是关于自由意志的法则的学说。意志的法则就是实践理性。意志立法的形式就是道德律,道德律总是在每个人心中发布“应当”的命令,这就使一个人即使做不道德的事,也会知道这是不道德的,因而感到惭愧,感到对道德律的敬重。人在此生总是做不到使自己的感性生活与道德律相一致,同时又总是希望任何道德行为都获得与之相配的幸福,所以他作为同时是感性自然的和理性自由的人,就必然要设定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为人在此生所无法做到和获得的“至善”留下希望。 6.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在实践理性方面,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康德晚年力图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认为虽然两者不可通约,但人类却有一种象征或指引,使我们能够从此岸展望彼岸,这就是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对自然整体的最终目的的追寻。自此,康德的包含“三大批判”在内的批判哲学体系才最终得到了完成,它们分别探讨了人的认识能力、意志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先天原则。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三.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主要内容 (一)康德批判哲学的认识论思想 在《 纯粹理性批判》 中, 康德从总结历史经验入手, 展开了他的批判哲学认识论思想。 总问题: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康德提出的认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所谓“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在他看来,一切认识都基于判断,判断本身有三种类型:(1)先天分析判断;(2)后天综合判断;(3)先天综合判断。康德认为,我们在数学和自然科学中实际上到处都是以这种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基础的。 现在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既然先天综合判断是一切可能的科学的基础,按照上面的层次就被分解为四个问题:(1)纯粹数学如何可能?(2)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4)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第一个问题是由“先验感性论”来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由“先验逻辑”中的“先验分析论”来回答的;第三个问题是由“先验逻辑”中的“先验辩证论”来回答的;第四个问题是由“先验方法论”来回答的。人的知识在康德看来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其中理性又分为消极的辩证论和积极的方法论,后者构成了向实践理性的过渡。我们现在来依次考察这四个层次。 1.感性 先天直观形式 所谓“感性”,即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感性或直观在康德那里是由两种成份结合而成的,这就是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康德在“先验感性论”中主要探讨的是先天的直观形式的性质及它们与后天质料的关系。 先天与先验 “先天”并非指天生的,是指“逻辑上在先”。“先验”指这样一种知识,它们虽然逻辑上先于一切经验性的东西,但它们正是有关经验知识得以可能的条件的知识。 空间与时间 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即感知一切外部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即感知一切内部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在这种意义上,时间对空间而言处于优先的地位。它们具有两种相辅相成的性质,这就是“先验的观念性”和“经验性的实在性”。 2.知性 知性与感性的关系 和感性相比,知性和后面要讲的理性都属于“高级认识能力”,它们一起构成了“先验逻辑”。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组成了“先验要素论”的两个部分。知性是“先验分析论”中用来解释“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最高原理。感性提供对象,知性思维对象,“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④。 范畴 什么是“知性”?知性是一种主动地产生概念并运用概念来进行思维的能力,知性的特点就在于自发性和能动性。这种自发性体现为一系列的知性纯粹概念,即“范畴”,这些范畴构成一个从低到高的层次井然的严密系统,即“先验逻辑”的系统;这个系统是从传统已有的形式逻辑的判断分类规则中引出来的。康德列出了一个“范畴表”,这就是:(1)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2)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3)关系范畴:依存性与自存性、原因性与从属性、协同性;(4)模态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存有—非有、必然性—偶然性。这两个表中的各项是一一对应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