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继往开来共享创新 全面推动首都高等教育现代化

继往开来共享创新 全面推动首都高等教育现代化

继往开来共享创新全面推动首都高等教育现代化
一、北京市“质量工程”建设成绩斐然
北京高等教育开展“质量工程”建设以来,紧密围绕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两条主线,深入开展了5大类、15小类专项建设,共投入专项建设经费10.53亿元;在“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全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中,北京高校获国家级项目数均超过了总数的10%;在“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北京高校也获得了特等奖1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95项。

“质量工程”的深入开展,显著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大了教育投入,改善了教学条件;锻炼了师资队伍,激发了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优化了教育资源结构,形成了特色发展的新局面;提升了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力,增强了北京高校服务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同时,在某些环节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教育教学改革的综合性、整体性尚显不足;改革建设经验、成果的贡献性还有待提高;中青年教师和学生对“质量工程”建设的认识度和参与度不高。

二、北京市深化“质量工程”建设任重道远
北京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秉承“分类指导,共享资源:丰富内涵,凸显特色;综合改革,突破创新;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原则,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健全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北京高等教育现代化。

第一,加强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

首先,加强专业与专业群建设。

进一步整
合资源、凝聚优势、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和共享性,建设特色更加鲜明的优势专业;引导和支持市属高校集中精力建设能够凸显本校办学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北京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高校专业群,推动专业间强强联合,形成集群合力。

其次,加强紧缺专业建设。

适应北京市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新要求,支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战略,促进高校开展相关紧缺本科专业的建设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另外,加强专业预警机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本科专业设置的咨询、评价、信息发布及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适应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校专业长效动态调整机制。

第二,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首先,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增强高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通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深化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能够引领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潮流的拔尖创新人才和专业领军人才。

其次,继续实施大学生科研行动计划。

鼓励大学生深入参与科学研究,通过推广本科生导师制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科研引导支持。

广泛开展大学生科学研究行动项目和学科竞赛,着力提升学生科研水平、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另外,实施本科生国际视野拓展计划。

鼓励和支持高水平大学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策略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加大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学生力度,聘请海外知名学者、专家来京高校访学授课,拓展大学生国际视野。

第三,加强综合性教学改革。

首先,大力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支持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凸显办学特色,深入开展综合性改革,分别建设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复合型优秀人才、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其次,加强课程体系综合改革。

在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同时,推进选修课程体系建设,拓宽学生学术专业背景,促进文理交融,同步提升本科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深化大学生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建设有效促进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同步提高的大学英语教学体制。

另外,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提高实践类、应用类课程比例,加强试验教学环节,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校内训练实践基地。

鼓励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联合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深入生产和管理一线实践创造机会,提高学生实用技能。

建设创业教育示范中心,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社会竞争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有利条件。

第四,加强教学改革保障。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明确教学为教师的首要任务,鼓励名师名家一线教学。

充分发挥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名师团队示范教学项目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

开展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项目,提高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参与度。

加深高校教师企业背景,支持高校在企业聘请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在校大学生授课。

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

其次,加强教学管理监督。

要不断推进学分制、弹性学制改革,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方向和进程,提高学生责任意识和自学能力。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由政府、高校、社会共同参与的教学绩
效监控评估机制。

另外,加强高校合作共建。

要深入推进高校共同体建设,积极探索在京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合作发展新机制,进一步推动高校间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现学分互认,增加优秀学生、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互派互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