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教育暴力情况的文献综述 张中伟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 教育暴力的出现,对学校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一直备受关注,相关研究对此做了大量分析。本文试图从教育暴力的概念、类型、出现的原因及如何防范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预防和研究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教育暴力有所启示。 [关键词] 教育暴力;文献;综述
学校教育暴力是人们广泛争论而又意见纷呈的话题,特别是推行素质教育、倡导“赏识教育”以来。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分别以“教育暴力”、“教育惩罚”、“语言暴力”等为主题进行检索,选择了多种国内教育类核心期刊中有关“教育暴力”的文章和数篇优秀硕博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发现教育暴力研究文献2000年前总数不到2000篇,其后每年都有上千篇文章。鉴于这种情况笔者选取检阅了上世纪末至今的文章进行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教育暴力的概念界定、类型、产生原因及如何预防等方面进行总结与评析,为教育暴力研究理清思路。 由于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暴力事件,笔者按期产生前后将其分为两个阶段:高发期和关注期。高发期,由于上世纪末国家为解决“两基”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人才需求而给学校带来的负面影响。1关注期,这一时期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并修订了《义务教育法》(2006年)目的是为学生减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教育暴力的界定 (一)教育暴力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暴力”的解释:一种是强制的力量:武力;一种是特指国家的强制力量:军队、警察、法庭对于敌对阶级是一种暴力。2按照《辞海》的解释是:一种是政治范畴的,指阶级斗争和政治活动中使用的强制力量;另一种是法律范畴的,指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强暴行为。3由上可知对暴力定义主要从政治和法律层面界定的,但从这两方面可看出暴力是发生在个体或群体之间,具有强制性和强暴的行为性,对人的
1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3 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
精神和身体具有约束性和伤害性的一种行为。 按照暴力发生地点和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将暴力分为校园暴力、家庭暴力、语言暴力和网络暴力等,本文就教育暴力作简要探讨。对于什么是“教育暴力”,持不同认识观和教育哲学观的人有不同见解。有论者认为教育暴力是按照某种利益的要求把受教育者作为要加以型塑的对象进行处置的意志,这种意志要求必须消灭个人自主性,训练个人被使用的特定功能,它把支配和服从作为教育关系的模式。4有论者认为教育暴力是教师对学生实施过渡体罚行为,如拳脚相加、用火钳烫手掌等。5还有论者认为教育暴力是教育者有意或无意、经常性或习惯性发出的任何影响学生人格正常发展,伤害心理健康的言行。6 综上可知,研究者认为教育暴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站在主体而非主导地位的角度,通过打骂、恐吓等方式对学生造成一定伤害的行为。这种伤害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身体虐待”、“精神虐待”、“心理虐待”和“情感虐待”等,是一种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伤害。研究者除从上述方面对其定义外,还可细化从教师言语、肢体、态度方面对其补充。 (二)教育暴力和教育惩罚的关系 由于教育暴力事件的曝光,“赏识教育”和“无批评教育”的提出,教师误把教育暴力等同教育惩罚,致使在教育教学中出现谈”惩“色变的现象。关于它们的异同有论者认为,所有建立在支配、隶属、屈服等方式之上的教育都是暴力的,所有包含着这种目的和关系的教育力量都是教育暴力。7有论者从心理学上认为,教育惩罚是为减少某种行为出现概率而在此行为后伴随的不愉快事件,有两种类型:在行为后施加某种痛苦或恶性刺激,以减少受罚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在行为后取消某种喜爱的刺激,以减少受罚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8有论者认为教育惩罚与奖励一样,是学校教育中常采用的教育方式,目的在于制止学生个体和集体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并预防其再次发生。还有论者从程度不同、手段不同、影响不同等三方面比较了教育惩罚和教育暴力之间的区别。9程度不同:教育惩罚是引起一种不愉快感,而教育暴力所引起的是身体上的痛苦。手段不同:教育惩罚采取的是对事物或活动的否定、限制、剥夺等学生可接受性的方式和方法,而教育暴力则是采取打击或是限制身体自由等强制性手段。影响不同:教育惩罚是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促使学生行
4 金生鈜.论教育权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 2). 5 李长庚,白素英.中小学教育“软暴力”现象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5,(11). 6 赵尚松.学校教育中心理虐待探析[J].教育评论,2002,(1). 7 金生鈜.论教育权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 2). 8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增订合编本)上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9 李渔,杜学元.对教育惩罚的理性认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3). 3
为的改变,甚至心灵的改变,而教育暴力虽然可能引起受罚者行为的改变或限制,但它对学生的身心却造成了伤害。 综上,研究者通过对教育暴力和教育惩罚的概念、手段和目的对比探讨了它们间的区别。教育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当教育惩罚把目的和手段颠倒的时候便构成了教育暴力。教育惩罚是有限度的不伤害到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否则教育惩罚就变成了教育暴力。除可从程度、影响和手段等比较外,研究者还可从各自的意义、范围、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二、教育暴力的类型、特点及对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教育暴力的分类 对教育暴力进行分类,有助研究者把握教育暴力的内涵。有论者认为教育暴力从伤害手段上可划分为两方面,教育硬暴力和教育软暴力(教育冷暴力)。10教育硬暴力指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作用于学生身体上的惩罚或者变相体罚的伪教育行为。11教育软暴力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以非体罚的方式惩罚学生,伤害学生心理的行为。12关于教育冷暴力有论者又将其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13“作为”的“冷暴力”指那些通过具体的言行和惩罚措施来达到惩治学生的目的,使学生总处在恐惧与挫败中。所谓“不作为”的“冷暴力”指对学生冷淡漠视,不闻不问,使学生失去归属感和认同感。有论者把教育冷暴力分成三类,标签式的冷暴力;情感式的冷暴力;语言式的冷暴力等。14还有论者将教育暴力分为,身体方面伤害;精神或心理上的伤害;以忽略形式存在的被动伤害。15更有论者从教育暴力的表现形式上将其分为三类,冷漠型;教训型;威胁型。16 由于所持分类标准的差异,使得各种认识难以统一,但总体来说可以将教育暴力归为躯体暴力、心灵伤害和智慧钳制等三大类型,分别施加于学生的躯体、情感心理和认知心理。从这些分类可以看出教育暴力的多样性,除了可按手段、语言、态度进行分类外,还可从内容、形式等多角度进行分类。 (二)教育暴力特点的研究
10 李长庚,白素英.中小学教育“软暴力”现象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5,(11). 11 李冲锋.论教育惩罚的合法性[J].现代教育科学,2004,(6). 12 陈仲刘.中小学教育“软暴力”现象及预防措施[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3). 13 田丽.关注学校冷暴力[J].当代青年研究,2009,(10). 14 田晓霞,潘玉进.教师言语冷暴力的教学病理学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0(6). 15 [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6 刘娜,陈炉丹.学生之间的软暴力问题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7 (1). 4
关于教育暴力特点,研究者主要从道德层面、时间层面和显隐层面进行展开。道德层面,有论者认为教育暴力具有压制性、伤害性与欺侮性。17严重影响到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使学生尊严受到扭曲。时间方面,有论者认为具有持久性。18一旦造成伤害学生心中的阴影可能会伴其一生。显隐层面,有论者认为具有内隐性和不易监察性。19还有论者认为教育暴力具有机动性和随机性。20通过梳理文献,可清晰了解到,教育暴力还具有灵活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三)教育暴力对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 由于教育暴力具有内隐性、持久性和不易监察性等特点,致使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具有不确定性、难控性和长期性,这也显出它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的严重性。教育暴力除对学生有影响外,对教师和社会也有影响。在学生方面,有论者认为教育暴力将导致学生自尊心受挫,自信心缺乏,自卑感增强;导致学生不良人格的形成,产生心理疾病;对学生学业的影响。21也有论者认为教育暴力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妨碍幼儿的人际交往;不利于幼儿初始社会化。22还有论者认为教育暴力将导致不合群,孤僻,不爱说话;学习动机丧失,厌恶甚至逃避学习等现象;23更有论者认为教育暴力会形成退缩性人格和爆发性人格。24在教师和社会方面,有论者认为教育暴力影响学生健全人格,为社会暴力埋下伏笔;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妨碍学校教育改革的进行;影响教师的整天形象。25还有论者认为教育暴力妨碍教师进步与提高;危害和谐的社会环境。26 综上,已有研究主要是从学生角度来探讨。教育暴力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其程度也不同。教育暴力不仅毁灭个人自主精神的创造,毁灭个人的理性、德性和个性,而且也毁灭教育的共同生活。教育暴力负面影响往往因其具有内隐性和长期性而被人们所忽视,鉴于此,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多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这能够给教师和社会减少负面影响。
17 蒋红斌.从压制走向引导:教育暴力的消解路径[J].求索,2010,(9). 18 苏步青.老师的教导毕生不忘[J].上海教育,1985,(9). 19 邹萌.教育软暴力在小学阶段的表现、归因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0 刘娜,陈炉丹.学生之间的软暴力问题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7 (1). 21 邹萌.教育软暴力在小学阶段的表现、归因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2 李冲锋.论教育惩罚的合法性[J].现代教育科学,2004,(6). 23 王水珍,刘成斌.论学校教育中的精神虐待[J].青年研究, 2002 (9). 24 何依然.中等职校师生关系与教师教育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5 刘畅.巨型高中教育冷暴力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6 裴书行.对教育冷暴力说“不”[J].教育现代化,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