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一、大众文化的出现生活在当今中国尤其是都市的人们,不管我们个人是否喜欢,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大众文化的潮流正拨动着几乎每个都市人的心弦,每日每时地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塑造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这可以被大量的新的文化现象所验证,如大批作家开始“触电”,接触电影电视剧本的改编与创作;严肃艺术家开始从事大众化(如公益活动)或是商业化的艺术作品创作,或者是对严肃艺术的大众化改造(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对《雷雨》的改造)等等。尽管在改革开放以前,也有“大众”,也有“文化”,但是并没有今天所谓的大众文化。主要借助改革开放以后的自由空间及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特别是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依据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大量传入与研究,我们今天的大众文化才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用来指代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面对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泛文化现象的泛滥,文学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纯文学日益边缘化,不再坚持以往的创作模式,而是进行着前所未闻的新尝试,诸如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美女写作等等,新花样不胜枚举。传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如何应对当下文化实践?关于文学理论存在的合法性问题一再引起研究者的争论,“文化
转向”和“文论转型”成为重要的关键词。通过一段时间的争鸣,我们发现在这个问题上国内的学者们大致有如下几种立场:一是恪守着原来的固有领域,即使涉及到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也
是采取否定的态度。二是以价值中立的姿态将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看作是主要研究对象。三是采取价值介入的批判立场将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视为与纯文学具有同等地位的研究对象,对这种新的文化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肯
定其存在的合理性,批判其负面作用。二、大众文化对文学的双重作用尽管有学者对大众文化视而不见,依然恪守着
原来的固有领域,但它却无可争辩地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和踊跃参与,《大话西游》代替了《西游记》,《水煮三国》代替了《三国演义》,《Q版语文》戏
仿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等等不一而足。一方面,我们可以说现在的大学生在审美情趣上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在对流行的大众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同时,对传统的经典作品已没有太大的热情,
但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对文学的双重作用也是我们
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理论教学邴波(昌吉学院中文系新疆昌吉831100)摘要:大众文化的出现对文学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但应该更为理智的看待大众文化对文学的双重作用,站在批判的立场上肯定其合理性,批判其负面作用,且将其合理性引入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从目的、手段、形态、方法等方面完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学理论教学中图分类号:I20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469(2007)04—0060—04
收稿日期:2007—03—20作者简介:邴波(1971—),男,甘肃榆中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理论、大众文化.
60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我们不能简单地责怪现在的大学生文化素养差,审美品位低。其一,从大众文化的媒介来说,它的大众媒介性既推广又泛化了文学。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类。与以往文学的文字媒介相比,大众媒介往往采用的是图像传播,具有传播信息量巨大和受众数量巨大等特点。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图像的出现是对文学想象的一种瓦解,传统文学由文字想象带来的美感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视觉文化带来的快感,转瞬即逝的快感。“传统的文学观念是把世界看成书面的文本。传播媒介的革命和文化的发展,视觉文化由边缘到中心并逐步建立其霸主地位的现实,瓦解了以纯粹的语言形式来界定文学的固有观念,它迫使文学研究承认世界不仅是文本,世界更是图像。”[1]其二,从大众文化的生产来说,它的商品性一方面使大众文化被商品化,而另一方面商品也被文学化,文学的独创性消失了。消费时尚食品与消费文学成为一回事,它们都属于市民的日常大众文化行为。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和赢利性使文学作品中夹杂了许多不健康的内容,影响了读者的审美观念,削减了他们的审美判断力,同时也加速了纯文学的消失。但“文学性”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思想学术到整个消费社会,从媒体信息乃至公共表演,无不体现出文学性的特点,商品如果没有文学性的潜台词包装,只会成为原始的生产资料。所以,“文学的魂灵从文学中消失了,但在其他的文化类型中显灵。文学给自身留下了一副皮囊,却成了幽灵,附着于各种新生的文化样式中。”[2]其三,从大众文化的传播来说,它的流行性一方面加速了文学的传播速度,但同时也带来了模式化。从一定的意义来讲,大众文化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流行文化,具有显著的流行性特征,它往往以最短的时间向社会扩张,形成一股压倒性的力量向大众施加影响。面对这种时尚化的文学,人们可能一段时间内会冲动地崇拜某一作家,但随着时过境迁,人们又会有新的兴趣。而且流行往往容易引来众多模仿之作,为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无休止的感官需求而走向模式化。大众文化的制作者无暇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作出独一无二的文化作品来。那些温柔甜蜜的爱情小说,神奇曲折的武侠故事,低吟浅唱的流行歌曲,一切看似丰富多彩,实际
上很多都是按照一定的陈规俗套构思制作出来的。其四,从大众文化的内容来说,它的通俗性一方面消除了少数精英的文化特权,带来了文学的雅俗共赏,但同时也带来了感性的过度扩张,消解了
文学的神圣性。大众文化反映了普通百姓的世俗生活和追求,关注人们当下的感性欲望。但在它浮华直观的形象下缺乏深刻的内容,理性让位于感性,
高雅文学的深度模式被拒之门外,往昔文化中的单一性的英雄叙事或辉煌叙事被平凡叙事模式所代替。其五,从大众文化的效果来说,大众文化生产
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快乐原则,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所以,实现消遣娱乐功能是它的最高也是唯一的目标。丹尼尔・贝尔曾借麦克唐纳的话说: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方法让大家高兴。这对于工业社会中普遍处于紧张、压抑状态的大众来说无疑是一种及时行乐、逃避精神压力的渠道。但大众文化多以日常生活的行为、感觉和感触为主要内容,文
本总是以诉诸于感官为目的,以形式带动内容的表达,显出轻松性与随意性,这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
到文学形式的发展。经过这样的论证,传统的对文学的理解,在今天这个时代就不仅是狭隘的,更是丧失了生命力
的。研究对象的危机,自然使文学理论研究面临着对现实阐释的有限性和话语权力的被剥夺的尴尬境地。文学理论研究也就不可避免的陷入存在的危机之中了。对此,王一川先生说:“文学已不再是单
纯的语言或美学问题而成了文化问题,因而要把文学置放到更为丰富复杂的文化语境中研究,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深长的文化意味;二是文学并不
只是属于高雅文化与严肃文化,它同大众文化具有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把文学现象同电影、电视、通俗音乐、广告和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文化现象联系起来,重申它在中国文化建设中的新的内涵、角色和
位置;三是文学已从单纯的文字和纸质书本变成了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形态以及包括国际互联网在内的多种传播形式,这要求把文学同大众传播媒介结合起来研究;四是文论研究正从单一学
科方法走向跨学科方法……形成文学理论的多学
61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科交响”。[3]三、文学理论教学的应对策略大众文化之所以会对文学理论形成如此大的冲击,一方面是因为文艺学课程的教学观念、教学目的远远落后于中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速度,教学对象和培养目标的变化与教学观念变化不同步,无视大众文化时代可能给文学教育带来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文学理论教学在以前颇具优越感是因为它往往以解读经典为己任,所以它在中国许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占有绝对优势。但现在看来,伴随着大众文化对经典确立的质疑、对精英文化的颠覆,文学理论已风光不再。正如米勒在谈到传统的文学研究有可能消失时指出:“如今那些进行文化研究的年轻学者是在电视、电影、流行音乐和互联网中泡大的第一批人,他们没有把太多的时间留给文学,文学在他们的生活中无足轻重,这样的趋势可能还会继续发展下去,而且我想也不可逆转。用不着奇怪这样的一种人应该期望研究那些与他们直接相关的、那些影响了他们世界观的东西,那就是电视、电影等等,以及所有那些他们阅读的关于理论的书籍”。[4]那么对于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来说,关键的是我们是否还要固守着文学的语言属性、审美属性的界限,而无视大众文化中种种超语言、超审美的现象?我以为完全没有必要固守、回避,因为对抗本身并不会引发两者之间的相互消解,结局只会使文学理论越来越脱离现实,与此相反,如果文学理论从文学与大众文化两者的价值取向及审美趣味的互补上多多关注,文学理论教学反而会被激活。首先,从文学理论教学的根本目的来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娱乐性的特征,引导学生如何用理论去联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文艺学学科及相应专业课程的建设,在研究和教学之中隐藏着一种传统的精英文化意识,它将传统的文学理论教学定义为本质主义的,精英主义的,往往是本质先行,教师与教材居高临下,以一种启蒙式的视角向学生传授“文学的本质”、“何为文学?”,文学已被先验的规定为某种意识形态,然后用它去评判文学现象。这种自上而下的做法在大众文化时代遭到了抵制。理论尽管天花乱坠,却无法应对文本的五颜六色。那么,学生的兴趣自然会下降,文学理论课程自然会遭到冷遇。大众文化视角的引入恰恰是反其道而为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娱乐性的特征,引入大众时下所关注的新鲜文化现象,从引导解读入手,一步步勾起学生学习理论的欲望,进而实现学习文学理论目的的全面转移,使学生明白学理不再是文论的最终目的,它不过是思考研究文化现象时所借用的
手段而已。比如,当我们在谈到文学的审美特征时,完全可以以网络文学文本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解读时多注重与传统文本的区别,在大众文化的语境
中达到理解经典文本的目的。当然,此种做法的好处多多,它也可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我们可以利用讨论课、辩论课的方式,将课堂气氛推到极致。
其次,从文学理论教学的手段来说,我们可以利用大众文化的大众媒介性特征,将文学理论抽象性转化为形象性,变劣势为优势。传统的文学理论课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倾向于用板书、说教
来灌输大量的文学理论常识、历史背景、文本举例,学生只是被动性学习,满耳的理论术语及名人名言不断对学生轰炸,即使在谈到具体文本时也往往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