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隐语

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隐语

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隐语
隐语指一定的社会集团或群体社会在一定语境中为隐瞒和识别该社会集团回避交际场合中的第三者而创造使用的秘密词、短语或句子,是标准语和方言的一种特殊交际功能的变体。

回避人知道,识别集团是隐语基本的交际功能。

从隐语的定义和本质交际功能出发,我们可以归纳出隐语具有以下五大特征:
1)隐秘性。

是隐语最重要和本质的特征。

隐语的这种隐秘性体现为一种人为的秘密性。

隐语的目的实现借助于特殊的语言构造方式,因而隐语之隐秘性通过其迥异于通用语之语形表现出来。

2)封闭性。

隐语是一种对语言的特殊使用现象。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为实现隐瞒群体内部交际内容的目的,群体成员有意违背交际的会话合作原则,使用为“外国人”所不理解的隐语,对集团或群体以外成员予以封闭、排斥,从而使群体外交际无法进行或导致交际的暂时中断。

3)场合性。

隐语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

既在一定的时间、地点。

有某种特点的人互相交际的具体状况。

4)集团性。

隐语使用者往往体现出一种“集团”分类特征。

这些集团或封闭、稳定性强,如商贩、技艺诸行或秘密机构(军事、安全、司法等部门);或临时性、变动性大,如娼、赌、窃、匪乞等社会寄生群体。

[]
5)偏离性。

对“正常语言”(共同语、方言)的一种偏离使用。

一部分隐语迥异与正常语言的外观,而另一部分隐语通过使用者的约定予以了转移,是对普通语义的一种偏离。

隐语的偏离性主要体现在其特殊的语言形式上,这种特殊语言是为实现保密交际功能的目的而创造的。

二、隐语与社会文化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现象,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文化。

隐语作为语言变体的变化形式有两种:第一,是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中语言形式的扭曲。

即通过一系列语音手段——诸如反切,切语,谐音等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变形。

反切是最常见的运用语音构成隐语的方式之一,它利用有限的规则创造出无限的隐语语词或语句。

第二,是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中语言形式的扭曲,即通过一系列修辞手段——诸如比喻。

比拟,借代,摹绘,讳饰等对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的语义系统进行特殊的解释,确切地说是对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中相印词汇单位的基本意义的解释,这种意义的特殊解释自然扭曲了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

然而,隐语反映的语义内容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包含了两个层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隐语反映的物质文化隐语使用者中的民间手工业、消费服务业与社会物质生产、消费活动关系密切,因而这些集团使用的隐语最为普遍的折射出社会的物质文化发达程度。

如明清时手工业中的榨油业中又分类精细的隐语。

例如他们称榨油将为车把老,油渣为干浆,豆油为浑老,黄豆为笼口、麻油为滑老等等。

这些隐语不仅反映了油品的种类,更反映了当时当地榨油业的生产情况,从一个侧面映射出社会的物质文化。

2、隐语反映的精神文化隐语在民间和社会经济活动领域中折射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为一种亚文化。

这种亚文化有其积极、美好的一面,如一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有丑陋、卑俗的一面,主要在巫卜星象、色情、乞丐等。

从所联系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使用者的一种消极文化价值观念、审美情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