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隐语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隐语

1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隐语-论文 引言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们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中的隐语现象,便是语言和社会之间密切关系的生动反映之一。隐语是一定的社会集团或群体特有的一种专门用语,是为隐瞒和识别该集团、回避交际场合中的第三者(圈外人),实现特殊社会交际功能而创造的。它是语言依据不同的社会功能而采用的一种功能变体,生动地反映了语言和社会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 一、隐语的特征 隐语指一定的社会集团或群体社会在一定语境中为隐瞒和识别该社会集团回避交际场合中的第三者而创造使用的秘密词、短语或句子,是标准语和方言的一种特殊交际功能的变体。回避人知道,识别集团是隐语基本的交际功能。从隐语的定义和本质交际功能出发,我们可以归纳出隐语具有以下五大特征: 1)隐秘性。是隐语最重要和本质的特征。隐语的这种隐秘性体现为一种人为的秘密性。隐语的目的实现借助于特殊的语言构造方式,因而隐语之隐秘性通过其迥异于通用语之语形表现出来。 2)封闭性。隐语是一种对语言的特殊使用现象。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为实现隐瞒群体内部交际内容的目的,群体成员有意违背交际的会话合作原则,使用为“外国人”所不理解的隐语,对集团或群体以外成员予以封闭、排斥,从而使群体外交际无法进行或导致交际的暂时中断。 3)场合性。隐语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既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有某种特点的人互相交际的具体状况。 4)集团性。隐语使用者往往体现出一种“集团”分类特征。这些集团或封闭、稳定性强,如商贩、技艺诸行或秘密机构(军事、安全、司法等部门);或临时性、变动性大,如娼、赌、窃、匪乞等社会寄生群体。 5)偏离性。对“正常语言”(共同语、方言)的一种偏离使用。一部分隐语迥异与正常语言的外观,而另一部分隐语通过使用者的约定予以了转移,是对普通语义的一种偏离。隐语的偏离性主要体现在其特殊的语言形式上,这种特殊语言是为实现保密交际功能的目的而创造的。

二、隐语与社会文化 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现象,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文化。 隐语作为语言变体的变化形式有两种:第一,是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中语言形式的扭曲。即通过一系列语音手段——诸如反切,切语,谐音等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变形。 反切是最常见的运用语音构成隐语的方式之一,它利用有限的规则创造出无限的隐语语词或语句。 第二,是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中语言形式的扭曲,即通过一系列修辞手段——诸如比喻。比拟,借代,摹绘,讳饰等对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的语义系统进行特殊的解释,确切地说是对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中相印词汇单位的基本意义的解释,这种意义的特殊解释自然扭曲了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 然而,隐语反映的语义内容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包含了两个层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隐语反映的物质文化 隐语使用者中的民间手工业、消费服务业与社会物质生产、消费活动关系密切,因而这些集团使用的隐语最为普遍的折射出社会的物质文化发达程度。 如明清时手工业中的榨油业中又分类精细的隐语。例如他们称榨油将为车把老,油渣为干浆,豆油为浑老,黄豆为笼口、麻油为滑老等等。这些隐语不仅反映了油品的种类,更反映了当时当地榨油业的生产情况,从一个侧面映射出社会的物质文化。 2、隐语反映的精神文化 隐语在民间和社会经济活动领域中折射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为一种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有其积极、美好的一面,如一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有丑陋、卑俗的一面,主要在巫卜星象、色情、乞丐等。从所联系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使用者的一种消极文化价值观念、审美情趣。 三、隐语与社会心理 2

隐语是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的社会变体,也就是说隐语系统只服务于某些从事秘密活动的相对狭小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为了达到保密和维护圈内人的需要而得到一些共同的背景知识,遵守他们圈子内的群体规范,对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的某些成分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和运用,这些群体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特点的小群体,一种是集团性强,秘密程度高,比如刑事犯罪团伙,特务组织,商行群体等等,另一种是集团性差,秘密程度低。比如临时形成的松散团伙的群体,从已经所知的情况来看,目前这种结构松散的群体数量较多。 在实际的社会语言交流之中,不同的社会群体自然有着各自不同的一套隐语,因为他们的日常活动和话题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一套独特的交流隐喻语。 由于隐语交际者类型的多样性,音域的社会心理动因也是多层面的。功利、亲和、委婉、游戏是决定隐语使用的重要心理因素。 1、功利心理 功利,指为满足某种需求投入努力而获取的利益。 如今日上海从事KTV娱乐服务的侍应生、侍应小姐们,当有外人在场时,他们谈论工作报酬(尤其是小费),常使用一套隐语,如“100元”为“一元”,“500元”为“五元”等,其目的是低调行事,在人际关系、经济利益方面更好的维护自身权益。 2、亲和心理 亲和,体现为群体成体成员间的吸引性、凝聚力。成员问沟通机会的多少,渠道是否畅通是影响群体凝聚力的重要的因素之一。群体成员使用隐语,首先可用于帮助识别成员,达成言行上的默契,产生心理上的安全和满足感。其次,隐语对于维持群体间界限,协调群体间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如清末,社会不安宁,路口码头常有强人出没,遂使镖局大兴。保镖的遇上了贼人先对隐语,对上了互相照顾,对不上才打开。此外,隐语能密切群体内部关系,有效维持群体内部权势关系。 3、委婉心理 委婉只是一种报答上的策略,目的是为了完成秘密交际行为。隐语所表达之内容涉及言语禁忌,隐语使用者处于大众群体的避凶趋吉、鄙俗趋雅心理,而采用其他的言语表达方式来婉指所指的对象,间接体现了一种委婉心理。 4、游戏心理 隐语最初的一些语言体式多为谜语、歇后语等语言游戏。故江湖多称其“俗语”或“俏皮话”,反映了使用者的一种语言逗乐得游戏心理。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隐语现象进行研究,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具体语料,归纳出隐语的特征、语言构造方式、承载的社会文化及社会心理。隐语与交际主体、言语环境、社会背景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一系列相关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是隐语产生存在的基础。隐语是为实现隐瞒或识别的特殊交际功能而采用的语言手段,在特定环境服务于特殊人群。因而,隐语的特殊性通过交际目的、特殊人群、特定环境、特定语言材料等表现出来的,达到隐语的社会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 隐语由于具有秘密性、这也就决定了它的生命力短暂。隐语是一种带有保密性质的社会习惯语,其主要特点是私密性、行业性和落后性,隐语是一种民间俗语,丰富了社会语言的宝库,但同时,隐语又有其落后性,应审慎对待,我们不主张大量使用隐语,坚决反对滥用隐语,以保证共同语的健康发展。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隐语

摘 要: 人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语言现象,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现代人名用字进行研究,考察影响人名用字的社会因素,阐析人名中蕴含的物质状态和精神状况. 3

【摘要】:正什么是隐语?隐语是一个语言时变体系统,它的本质特点是人为的秘密性。 隐语是一个语言变体系统有两个含义.第一,隐语是扭曲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系统中的某些成分而构成的语言变体。第二,隐语是语言的社会变体,它是与一定社会特征有关的语言变体,也就是说是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在社会层次上的变体。

现代汉语范围副词语义指向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助词“了”研究 话语标记“你说/我说”研究 现代汉语“相反”类词语分析 当代人名用汉字的比较研究

中国人名字演变历程:从大量重名到生僻怪异 新华网沈阳9月15日电(记者魏运亨)最近,两条有关名字的新闻引起人们的兴趣。

一条新闻来自东北。据对沈阳市户籍人口姓名统计,沈阳市叫“刘洋”的最多,共有4049人。此外,“伟”“丹”“丽”“静”“淑芬”“素华”等也是成千上万家庭给孩子起名的“常用字”。在沈阳,张、王、李、刘四大姓中,单字一个“伟”的就达到12828人。全市叫“淑芬”的女性则超过7000人。

另一条新闻来自西南。据报载,成都市泡桐树小学今年秋季入学的400多名新生中,名字中带有“冷僻”生字的多达1/10,例如陈×遄(读传)、杜×炱(读台)、王×芏(读杜)、林珩(读衡)×、林×氍(读渠)等等。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不少学生的名字查《辞海》《辞源》,甚至还得请出《康熙字典》才能找到。 这两条新闻反映的情况带有很强的普遍性。据学者研究,虽然中国有4000多个姓,但常见的不过近百个。像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10个国内大姓,就占了全国人口总量的40%。目前,每年的新生儿超过2000万,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给孩子起名偏爱单字,“同名同姓”或“重名”的现象就越来越严重。 本来姓名只是一个人的文字识别符号,但大量“重名”却给户籍管理、上学就业、储蓄信贷、邮电通信、社会保障、 医疗保险等带来诸多麻烦,给日常生活带来烦恼。 获得过奥运会金牌的著名滑冰运动员杨扬,媒体一般称之为大杨扬。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大”字?就是因为国家女子速滑队中还有一个年龄更小的同名队友。南方有一位叫刘心武的青年教师,业余时间爱搞文学创作,结果小说在杂志上发表后,著名作家刘心武站出来不让了,斥其“欺世盗名”。 为了减少与人重名带来的不便与烦恼,近些年有不少家长钟情于将生僻怪异的汉字嵌入名字之中。记者一个齐姓朋友喜得贵子,两口子用了一个多月翻字典给孩子起名,最后选中了一个“傂”(读斯)字,还卖弄地告诉别人,“傂”是“福”的意思。但上户口时民警却犯了难,因为计算机打不出这个“傂”字,建议他们改名,弄得两人很是扫兴。 4

选常用字,重名太多;选冷僻字,一般人又不认识。看起来,给孩子起一个好名字还真是伤脑筋的事情。 学者研究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老百姓的名字变化有3个阶段:从建国初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近30年时间内,含有政治意义的字眼入名比较时兴,而且当时多选两个通俗常用的字,比如“建国”、“援朝”、“跃进”、“卫东”就是那段时期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新一代父母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小,带有政治意义的名词多被抛弃,为子女起名字时单字增多、叠字增多,比如“丹”、“莹”、“磊”、“娜娜”、“佳佳”等等;而在网络兴起的最近十年,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个性化的名字,名字起得更加五花八门。不但“翀”(读冲)、“珝”(读许)等冷僻字频频出现,而且“斯坦”、“丽丝”等类似西方人的名字也多起来。

更有甚者,北京市一个市民找到公安机关,非要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并说一定要把自己的名字取得有特色,让别人一听就忘不了,自己听着也舒坦。但警方表示,这种把符号取到名字里面的做法实在不妥,他们难以批准。

名字是人的终生识别符号,所以中国人对起名一直非常重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世间唯名实不可欺。”近代启蒙思想家、 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