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就高句丽问题的争论及我国外交对策延边大学本科论文摘要当今在东北亚地区出现的种种纠葛,其背后隐藏着历史上积淀下来的种种宿怨。
中日韩三国为了争夺解释历史的主导权,彼此间的利害关系可谓是针锋相对。
不仅如此,各种歪曲历史的问题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出现,其程度也愈演愈烈,其中高句丽问题就是中韩突出矛盾之一。
本文拟就中韩两国专家及学者在不同时期对高句丽历史归属问题的不同观点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两国专家及学者理论的学习,深入了解高句丽历史的发展及演变和高句丽归属问题的争端,并通过我国所实施的外交对策作出分析说明,达到通过合作与交流的手段,和平解决问题,共同为维护东北亚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实现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高句丽归属问题;战略合作;文化交流;学术化;分歧AbstractNowadays various quarrels that appeared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concealed various old scores that accumulated in the history. The three countries, China, Japan and Korea, gave tit for tat with each other in order to contend for the predominance power on explaining history. Moreover, different kinds of problems now emerged and again, and the extent also got much stronger, among which Gao Gou Li's problem is a prominent one. This paper expected to do some research on different ideas of the two countries’ scholars, and inquire into the Gao Gou Li history’s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and the problem of Gao Gou Li’s ownership.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our diplomacy, it aimed to find the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a peaceful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moreover, to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the stabilization and prosperity of the northeast region and the whole world. Keywords:The ownership problem of Gao Gou Li;Strategy cooperation;Cultural interaction;Academic turn;Rift目录引言 (1)第一章高句丽问题争论的由来及焦点 (2)1.1高句丽问题争论的由来及现状 (2)1.2中韩关于高句丽归属问题争论的焦点 (3)1.2.1高句丽民族的起源 (3)1.2.2高句丽的政权性质 (4)1.2.3高丽与高句丽是否存在继承关系 (4)第二章高句丽问题争论的影响 (6)2.1政治方面 (6)2.2经济方面 (6)第三章针对中韩两国存在的矛盾我国的应对举措 (7)3.1全面推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7)3.2加强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8)3.3不要把学术问题政治化 (9)第四章前景展望 (11)结论 (12)注释 (13)参考文献 (15)谢辞..............................................................................................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定,主体坐落于吉林省集安市的“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对此作为集安人的我感到非常自豪。
申遗的成功带动了集安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旅游业。
至申遗成功到现在每年都有约几十万的游客来集安观光,其中韩国游客也相当多。
显而易见中韩国两国国民对高句丽都非常关注,同时在这种关注下两国在高句丽的归属问题上也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高句丽归属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界关注争论的焦点与热点。
目前在国内学界,大体上的意见已基本一致,虽然在某些问题上仍存在分歧。
而在国际学界,这个问题的争论还处在百家争鸣的状态。
对于朝鲜半岛学者研究中出现的一些不符合历史事实甚至非学术化的倾向和结论,尽管我们不能认同,也完全可以在正常的学术轨道上进行讨论、争鸣,见仁见智,求同存异。
对与该问题的研究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着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初衷,拟就几个基本问题作出一些说明,以求推动问题的研究。
第一章高句丽问题争论的由来及焦点公元前37年,高句丽建立政权,先后以我国辽宁省恒仁、吉林省集安和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为都,至公元668年被唐所灭。
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
1.1高句丽问题争论的由来及现状高句丽问题的产生始自19世纪80年代高句丽国第十九代王好太王之——“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墓碑”的发现及其传播、考释。
清朝初年,长白山区为封禁之地。
好太王碑长期处在封禁区内,人迹难至,林木蔽天。
晚清政府面对日益严重的边乱,寻找治边对策。
开禁设治即为其中一策。
好太王碑所在地区,称为通沟口子,时归桓仁县管辖。
清政府派出的设治委员章樾赴任,调查耕地,清理户口,筹划管理事宜。
他的随从幕僚关月山好金石之学,公余之时到处寻访古迹。
终在荒烟蔓草丛中发现了史书上从未有过记载的好太王碑。
关月山手拓碑文数字分赠友好,人们争相捶拓,拓本很快传入京师。
金石学家杨颐、盛昱、王志修等先后对碑文进行考释、著录,揭开了高句丽历史研究的序幕。
<1>至好太王碑的发现,中外学者纷纷展开了对高句丽历史的研究。
对于其研究的具体过程在这里就不细说明。
着重说一下我国的“东北工程”与韩国的“高句丽研究财团”。
中韩关于高句丽问题的争论发展到现阶段,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中国的“东北工程”与韩国的“高句丽研究财团”之间关于高句丽历史研究成果的分歧。
于2002年2月正式启动的“东北工程”,全称为:“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东北三省联合组织的大型学术项目。
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以往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集中优势力量攻克历史上的疑点问题、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和理论上的难点问题,使整体研究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形成系列化、权威性的研究成果。
该工程的研究内容很多,其中高句丽问题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几年间,“东北工程”刊出数部关于高句丽研究的论文或著作,使我国的高句丽研究达到了高峰阶段。
其中引起中韩国高句丽争议的直接导火索是2003年6月24日《光明日报》发表的《试论高句丽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的署名“边众”的文章,该文提出:“高句丽政权的性质应是受中原王朝制约和地方政权管辖的古代边疆民族政权。
”<4>这一观点在部分韩国学者和媒体中间引起轩然大波。
而韩国长期以来,其史学界形成一个传统,即只重视对具体史实的考证而忽视对一般性问题的研究。
<2>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韩国学界对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研究,使韩国对高句丽的研究也无法深入展开。
但自中国设立“东北工程”以后,韩国的这种情况大为转变,不但社会各界呼吁弘扬和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政府也加大对传统文化团体的资助。
<3>2004年3月1日高句丽研究财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
当时韩国学界急切希望建立一个类似中国社会科学院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机构,以应对中国的“东北工程”。
<4>从2005年开始,仅高句丽研究财团主办的国内高句丽学术讨论会就有四次,围绕着高句丽问题的对策性较强的论文已发表近40篇。
<5>1.2中韩关于高句丽归属问题争论的焦点至好太王碑的发现,中韩学者纷纷展开了对高句丽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在高句丽的归属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以下仅对中韩关于高句丽归属问题争论的焦点进行简要阐述:1.2.1高句丽民族的起源关于高句丽的早期历史问题,涉及的内容较多,国内外学术界亦争议较大。
但从确认高句丽政权归属看,高句丽的民族起源应当是核心问题。
高句丽的起源问题是从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外学术界一直讨论的问题。
高句丽很早就开始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的北部和中部地区活动,我国先秦古籍《逸周书·五会篇》记载:“北方台正东高夷。
” 后世人孔颖达疏云:“高夷,东北夷高句丽。
”这是早期中国对高句丽族的认识。
关于高句丽的源头《三国志》记载:“又有小水貊。
句丽作国,依大水而居,西安平县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句丽别种依小水作国,因名之为小水貊,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
”由此可见,高句丽应当是从貊族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支系。
因此中原史家仍把高句丽人称作貊人。
<6>韩国学者千宽宇在《箕子考》指出,韩民族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就是东夷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和分化过程。
他主张“韩城河北说”,认为现在韩国人的祖型就是东夷系统的“韩”、“秽”、“貊”,而且是以“韩”为中心的“秽貊族”。
也就是说,韩国上古史的发展本身就是“韩”即朝鲜系(朝鲜、真番、三韩等)和“秽貊”即夫余系(高句丽、夫余等)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分分合合过程。
<7>1.2.2高句丽的政权性质在中国史学界认为,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与位于现在韩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建立于公元918年)是两个除了名称,在主体民族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区别的国家。
但是,韩国的学者对此持有异议。
韩国历史学者多认为高句丽只属于本国历史,与中国无关,他们认为高句丽人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曾建立了与古代中国平起平坐的大帝国。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6月24日,《光明日报》发表一篇题为《试论高句丽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的署名“边众”的文章提出:“高句丽政权的性质应是受中原王朝制约和地方政权管辖的古代边疆民族政权。
”<8>这一观点在部分韩国学者和媒体中间引起轩然大波,首尔大学教授李成硅认为:“如果古朝鲜、夫余、高句丽和渤海等历史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编成‘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那么有可能引出韩国史只是没有被中国吸收的支流,是没能参与‘中华文明’的野蛮落后的集体历史而已等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