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狄更斯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浅析狄更斯和雨果的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在西方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它的基础是一种抽象而普遍
的人性。人道主义本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Humanism ),是从拉丁文
Hu-manistas(人道精神)一词引伸而来,要求摆脱宗教神学的禁锢,要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
意志自由,要求恢复人作为人的地位和尊严,追求个人才智的发展和世俗的幸福生活。

一、狄更斯和雨果的人道主义在小说中的体现
人道主义者们认为人性本善,并且人们的道德是可以教化和改变的,狄更斯小说中的人
道主义便是建立在人性论的基础上的,他理解的人性是人类共同的属性,它的人道主义思想
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正如法国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丹纳所说:“狄更斯的小说可以归结
为一句话:行善和爱,他认为真正的欢乐蕴藏在内心的感情中。”,他强调“人类之爱”,这
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之一。
狄更斯作为典型的人道主义者,人道主义思想已成了贯穿其创作生涯的重要思想,几乎
他的每部作品中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他看到了资产阶级世界里金钱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权
力,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矛盾日益激化带来的不良后果,但是作为资产阶级的一员,他并没有
将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作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出路,而是把希望寄托在道德教育上。他
希望通过资产者的良心发现从而对下层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来调和阶级矛盾,以此建立一个
和谐、幸福的理想社会。
狄更斯在作品中关注和同情下层人物的生活状况。例如《雾都孤儿》这个作品中的主人
公奥利弗·退斯特,就是从一个儿童的悲惨身世开始的,在经历了一系列痛苦与不幸的遭遇
后,在善良之人的大力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狄更斯就是想借助这部作品对
资本主义的虚伪和黑暗进行揭露和批判,并且通过对黑暗社会的描述更加凸显了主人公奥利
弗的弱小,而奥利弗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中那些最底层阶级的小人物形象。

而对于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首先,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明显地体现他对黑暗社会
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上。作品从人道主义思想立场出发,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一个令人发指的“悲
惨世界”,暴露了社会上的种种罪恶和不公, 深刻地为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民发出呼吁和控
诉,并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人道主义思想在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揭露和对社会罪恶的无
情鞭挞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其二,雨果认为只要让仁慈和博爱的恩泽遍洒人间,让人道主义思想的种子播种大地,
那么罪恶与黑暗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一思想也全部体现在了作品
里面,米里哀主教就是雨果笔下中最有代表性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化身,赋予他改造社会
的伟大力量和宽容厚道的美好品德。对已经堕落成残忍恶徒的冉阿让,作者让米里哀主教用
无边的仁慈、博爱去感化他那颗因为生活逼迫、遭遇折磨而逐渐变得冷酷麻木的心,帮助他
痛改前非,使他变成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广施济贫的好市长,走向新生。
然后,雨果让冉阿让接过米里哀主教的人道明灯,主动发扬其仁爱力量,用自己的实际
行动去感化更多的人,帮助更多活在“悲惨世界”里的人,照亮一方土地。冉阿让最终成功
了,他不仅消除了芳汀的误会,还通过舍身相救使割风由仇恨变成感恩,并以真诚得到了珂
赛特和马里斯的谅解。

二、狄更斯和雨果的人道主义对于革命的态度
狄更斯强烈反对革命,他认为革命手段太残忍,革命不过是个人的报复行为。他幻想用
道德感化的力量改造社会,使恶人良心发现,自动改过自新。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
也非常希望广大人民能够摆脱压迫,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他反对一切血腥和暴力的行为,认
为凡暴力都是混乱不堪的毁灭性行为,贵族的暴力和革命的暴力同属“恶”的范畴,应该一律
加以消灭。他通过他的作品《双城记》呼吁:暴政必定引发暴力,社会危在旦夕,流血只能
造成更多流血,冤冤相报终无休止;人人都应以仁爱为怀,只有人道主义才能使社会达到和
谐的完美状态。
相较而言,雨果对于革命具有高度的辩证批判,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也表现在他对待革
命起义的态度上。雨果有一个人道主义思想的名言:“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种绝
对的正确的人道主义。”雨果的话寄托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革命是为了恢复人的天性”。
他认为,人道主义要的就是人的善良本性的回归。在《悲惨世界》里,冉阿让受主教的影响,
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对于革命暴力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雨果认为革命暴力是必须的,
但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和道义上的胜利。在雨果看来,革命的利益固然合理,也是正确的,但
未必是人性的,革命更多的时候是通过非人性的手段来达到其目的,如果革命是以为达到某
种目标而以非人道的手段去践踏和侵犯“少数人”的利益,这种做法显然是非人道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