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钧陶瓷行业发展概览禹州陶瓷生产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成熟的彩陶生产。
禹境颍河两岸密集分布着龙池、下毋、连楼、冀寨、瓦店、董庄、吴湾、王山、崔庄、阎寨等包含有河南龙山文化至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存的十多处遗址,每处遗址的陶器遗存都比较丰富,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罐形鼎、大圈足盘、大口深腹罐、瓮、斝、钵、绳纹高足鼎、附加堆纹缸、澄滤器、敞口盆等。
这些陶器造型雅致美观,工艺精细考究,不少器皿为当时贵族使用,且不少器型为祭祀用品,其生产、制造的整体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经过漫长的岁月和不断创造,在陶器的基础上,禹州人又采用瓷土作原料烧造出瓷器。
1988年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在郭连乡岗胡村西晋墓葬中发掘出早期青瓷残器。
后又在三峰山南麓杨庄村西晋墓葬中发掘出两件完整的青瓷罐。
随着我国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到了唐代,禹州的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不仅窑场增多,而且瓷器质量提高,釉色品种也显著增多,在河南乃至全国占重要地位。
禹境已发现唐代古窑址16处,其中苌庄乡13处,神垕镇2处,城区1处。
苌庄唐代瓷窑群的分布范围和密集程度,比河南省内已发现的同期瓷窑址都要大,为河南已发现最大的唐代瓷窑群。
尤其是13处窑址中11处都发现了唐花釉瓷。
据调查,苌庄瓷窑群13处古瓷遗址分布在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近3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磨河、龙潭河两岸和两河中间的丘陵地带。
磨河两岸自南向北依次有上磨河、苌庄村、柏村、下王沟、玩花台窑址,中间丘陵地带自南向北有李沟、后庄、上王沟窑址,龙潭河两岸自南向北有孙河、西尹湾、缸瓷窑、上仙庙、老观岩窑址。
神垕下白峪唐代花瓷遗址是禹境发现最早且唯一经过科学发掘的窑址。
窑场面积约3000平方米,窑址出土大量花瓷器残片、窑具、炉灰等。
发掘报告认为:花釉瓷器是中晚唐时期出现的新的制瓷工艺,也是下白峪窑址最重要的特点,而且自始至终持续生产。
创烧时间大体在唐天宝年间,下限应在晚唐时期较早的阶段,最晚也不会晚到五代时期。
其生产的花釉瓷器是窑场中的精品器物,行销范围较广,在平顶山市、堰师等有一定距离的地点发现了花瓷,陕西西安还出土过花釉腰鼓。
下白峪窑产品的主要销售对象是广大的平民,像下白峪这样的窑场在晚唐时期的广泛出现,是瓷器手工业工艺、技术成熟,瓷器产品从主要而向上层贵族变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一种日用器具的重要体现。
花瓷之中有些器物,在黑釉、褐釉、茶叶末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经高温烧制而泛现出灰蓝、乳白色的大块彩班,或蓝、白、绿、灰相间的流纹,形态各异为化万千,突破了单色釉的局面,发展为多样装饰,和宋代钧釉有相似之处,陶瓷史学界称之谓“唐钧”。
有学者认为,唐代花瓷的出现,为钧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钧瓷在北宋成为五大名窑之一是与唐钧的先导作用密不可分的。
五代后周时期,柴窑名冠天下。
《陶说》载:“后周柴窑,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
”相传当时督瓷官吏请示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众多文献描述柴窑釉色与钧窑实际釉色相似,钧窑因而被认为与柴窑有渊源关系。
《陶雅》云:“宋钧之无紫而有异我发现者,盖仿柴天青之佳品也,何必玫瑰紫始为悦哉!今以月白俗名污之,谬亡甚矣。
盖世人俚语,不知世有柴窑者也。
”又云:“钧窑有紫、青两种,青者俗谓之月白,实渊源于柴周之雨过天青。
”《钦流斋说瓷》说:“钧窑之天青色者,肆人呼之为月白,盖仿柴之雨过天青也。
”《钧窑考证》更是直接论述道:“钧窑为宋初之民窑,殊无官窑之名望,然以地理及年代上考之,则与后周显德时在郑州所立之柴窑距离最近,迨赵宋灭周,柴窑工匠无所归,遂群趋钧州而经营钧窑,故仿柴之名制,所谓雨过天晴者,当以钧窑为独优。
”北宋时期,阳翟的陶瓷工匠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经过潜心研究,利用当地原料,在青釉中加入少量铜质,在还原气氛下,成功地烧制成高温窑变铜红釉钧瓷。
据统计,禹境内现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包括:刘庄(即神垕刘家门,下同)、上白峪、下白峪、于沟、张庄、苗家门、茶叶沟、槐树湾、里杜沟、红石桥、王家门、长春观、钧台、西寺、霍洞、邓禹寨、温家门、赵家洼、五洞口、五龙泉、花石、王桥、大涧、闵庄、吴庄、黄庄、神林店、接官亭、石峪、华沟,石圪节、铁炉沟、扒村、桃园、郭寨、方山、磨街、西柳树、鸿畅等。
这些窑址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山区,依山傍水建在蓝河上游,涌泉河、清龙河、潘家河、驺虞河之滨,以神垕镇的大刘山脚下最为集中。
这里陶瓷原料储量丰富,煤、柴都可就地取材,生产陶瓷有着优越的便利条件。
随着时代的推移,钧瓷生产由南向北逐步发展。
生产规模南大北小,生产品种南繁北简。
其中神垕刘庄窑、城区钧台窑经过官方发掘,而钧台窑被认为是宋钧官窑。
神垕刘庄窑是北宋时期兴起的一个以生产高档瓷器为主的窑场,创烧之初的覆烧工艺、满釉支烧工艺和厚釉工艺等三项工艺特征都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
早期钧窑瓷器以不带任何装饰、水天一色的素面器物为多,表现出淡雅、悠远的色调。
器类主要有有碗、盘、洗、盒、盆、注壶、罐、瓶、香炉、器盖、枕等,选料严格、工艺精湛、产品精美。
钧窑生产的天青釉瓷器在古代一直不为人们所提及,很可能长期被当作汝瓷。
但是,钧窑在生产过程中发明了高温的铜红彩和铜红釉,是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
另外,钧窑还有独特的青釉瓷,不同于临汝窑和耀州窑生产的青瓷器,而这些被称为“红若胭脂”,“青若葱翠”色的器物正是后世文献所津津乐道的。
现在所见珍品,多为过去皇家藏品。
钧台窑的发现与发掘,解决了长期困扰陶瓷史学界的官钧瓷器的窑口问题。
该窑遗址位于禹州市老城区北部,东西长达1100余米,南北宽约350米,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
整个遗址分为官用和民用两大烧造区域,瓷器品种,以钧瓷为主,还有汝瓷、影青瓷、天目瓷和白地黑花瓷、宋三彩等。
从发掘出的标本看,宋徽宗在位25年间,是钧瓷生产的鼎盛时期。
钧官窑产品形制繁多,工艺规整,端庄浑厚,胎厚釉活,精美绝伦。
具有代表性的是尊、炉、鼎、洗、盆、奁、杯、盏、瓶、钵、盘、碗、盒、枕、座墩等十余种。
尤以花盆为多,如葵花式、莲花式、海棠式、主角式、方形和长方形等。
器底呈芝麻酱色,器表有片纹,莹润浑厚,绚丽夺目。
官钧瓷釉色极为丰富,大体分红、青两大类十余种窑变色彩,青者如月白、天青、天蓝、葱绿、米黄;红者如茄皮紫、海棠红、玫瑰紫、胭脂红、葡萄紫、鸡血红、丁香紫、火焰红等。
钧官窑在民窑天青釉和紫红斑釉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烧了蓝、红、紫、青诸色错综掩映的窑变釉,青蓝釉施于器内,红紫釉多施器外。
官钧青蓝釉也不再纯粹单一,而是在一个较深的蓝色背景上布满带月白汗珠状的流纹(泪痕纹),一些产品则遍布曲折的蚯蚓走泥纹,或在一个紫色背景上遍布蓝白色流纹,即文献所称“宋钧之紫汗漫全体,青葱紫倩蜡泪之成堆”。
从釉的艺术风格看,官钧追求的是模仿花玛瑙一般“花”的效果,或大自然中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
钧窑釉那种莹光般含蓄的乳光状态和绚丽多姿的窑变艺术效果臻于完美,构成钧瓷的独特风采和巧夺天工的精湛艺术效果,为世人所倾倒。
钧官窑在工艺上精益求精生产,在经济上不惜工本,官钧制品入选后,其残次品全部销毁,故钧台窑作品传世极少而声价也极高,为北方诸窑之冠。
金代禹州钧瓷产地更广、产量大增,但产品种类减少,尤其是仿金银器类型的精品器物减少,采用裹足支烧法和施满釉的器物大大减少,许多器物施釉不到底,制作质量明显降低,精美的葱翠青色和胭脂红色器物基本停烧,大片弥漫全器的红彩变成了有意点画的红斑。
只有天青釉钧瓷还保持了较雅致、匀净的釉色。
由于钧瓷烧制技术的推广,天青釉钧瓷在河南的许多窑场开始出现。
据调查,金代钧窑遗址在禹州境内甚多,汝州、郏县、登封、宝丰、鲁山、新安以及黄河以北的汤阴、鹤壁、林县、淇县、焦作、安阳等地也有不少发现。
河北、山西等地窑址也有发现。
钧瓷产品成为中国北方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瓷器品种。
元代禹州制瓷业在宋、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
当时的钧州既有民窑户,还有军窑户进行陶瓷生产,其生产税赋事务由制国用使司申报朝廷,应是当时很重要的一个瓷器产区。
产地以神垕镇为中心,由南向北逐步发展,宋、金时期的窑场绝大多数恢复并且有了大的发展。
据调查,禹州市境内元代钧窑遗址多达160余处。
东自顺店乡的党寨村,西到鸠山乡的官寺村,南从神垕镇的上、下白峪村,北到花石乡的桃园村,近百平方公里的丛山峡谷中,有数以千计的窑炉进行钧瓷生产。
元代张克己《东张镇百灵公庙碑》载:“复业之家相继而至……其瓷之优,比之他所,实为拔萃。
远方之人竞来兴贩,车载驴驮,恒无虚日,散之四方者,不可胜计。
爰自破宋之后,浮于颍蔡,达于淮汉,诚百家必用之物,一日不可缺者也。
”这是对当时禹州瓷业兴盛的真实写照。
元代钧窑的产量大增,产品种类十分丰富,钧釉、青釉、白釉、黑釉瓷的产量都较多,还有红绿彩、三彩、绞胎等产品。
器物的种类有日用的碗盘类,也有不少大件的梅瓶、连座瓶、香炉等,从釉色和器类上无不显示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元代钧瓷制作不如宋金时期精审、相对粗糙,胎骨厚重,釉厚欠匀,色暗而多棕眼,釉汁流积,多为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经济实用的产品。
也有不少好的产品,如1960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出土的钧瓷双耳大香炉,正面刻有“己酉年(1309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字样,造型优美,釉色莹润,制作规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钧瓷珍品。
元代钧瓷生产在北方相当普及。
河南省内的禹州、郏县、宝丰、鲁山、内乡、汝州、登封、新安、安阳、鹤壁、修武、林州、淇县、浚县、焦作、许昌、新密、卫辉等地的钧窑场有所增加。
河北的磁县、邯郸、隆化,山西的交城、临汾、长治、怀仁、介休、浑源内蒙的呼和浩特和包头等地都有烧造。
钧瓷生产工艺和技术也向南方传播,影响到南方的瓷业生产,江南地区仿钧之风日趋兴盛。
如吉州窑在宋至元烧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景德镇也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红釉瓷器。
宜兴的釉陶称宜钧,广窑的釉陶称广钧,景德镇瓷器上的低温装饰称为炉钧釉,可以认为这是钧瓷工艺的延续和扩大。
明朝初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明太祖实录》)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将山西3.5万户迁徙钧州等地。
(民国《禹县志》)钧州境内特别是神垕钧窑区,多数居民都不是当地老户,多从山西或外地迁入。
《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年间“题准光禄寺,每年所需酒缸、瓶、坛分派河南布政司,除钧、磁二州外,真定府曲阳县分派酒缸117个,十瓶坛4274个,七瓶坛6100个,五瓶6240个,酒瓶10314个,每年烧造解寺应用”。
明嘉靖三十二年,“题准曲阳缸、瓶共17765件,通行解部,如遇缸乏,止行磁州、真定烧造,免派钧州”。
说明钧州窑场,是以烧造酒缸、瓶坛为主的日用瓷窑场。
明代禹州的陶瓷业仍以神垕镇为集中区,其他窑场除个别烧制少量的缸、坛粗瓷外,其余已全部停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