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 生 姓 名: 学 号: 系 别: 经济管理系 专 业: 工商管理 论文题目: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指导教师: 2010年2月 28日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1.结合毕业论文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股份制企业的快速增长,公司财务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而股利分配既是公司收益分配的终结,也是证券市场上引起股价波动的周期性事件,因而引起了学术界的浓厚兴趣和高度重视,并对公司股利政策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人们试图理解公司是如何做出股利政策的;公司采用何种股利支付方式,是采用现金股利还是采用股票股利是保持现有的股利水平还是改变公司的股利政策不同的投资者偏好何种股利政策,稳定的股利政策还是偏好随收益变动的股利政策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对股利政策有什么影响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从属于企业成长理论,它是企业成长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企业成长理论起源于大规模生产的研究,1959年英国管理学教授佩罗兹女士发表的《企业成长的理论》一书为该理论奠定了基础。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伊查克·迪思教授的《企业生命周期》把企业比拟为生物体,认为如同生物体会经历出生、成长到死亡的生命历程一样,企业也有一个产生、成长、老化、消亡的过程,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并将使用这一理论进行企业管理的方法称为爱迪思方法。财务会计方面,众多学者探讨了企业生命周期和公司治理模式、资本结构、现金流量管理、薪酬设计、融资决策等方面的关系,但是在对企业股利分配政策和企业生命周期的相关性方面却很少涉及。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偶关股利政策的研究一直非常热烈,但仍有许多实际问题和现象还没有涉及或难以解释,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大胆的设想:一套最合理的股利政策应该是能使企业成长与股东期望间达到最适当均衡的股利政策,这无论是对企业内部经营决策的确定、还是向外部投资者传递企业经营状况信号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企业决策者必须全面考查企业特征、经营环境变化及股东的期盼,以规划其股利政策;所以了解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及经营环境,本课题的研究对我国上市公司针对各自的生命周期,选择适当的股利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股利分配的研究 股利分配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是否要分股利分多少股利怎么分股利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回答。西方关于股利的研究起源于威廉斯(Williams, 1938)、林特勒(Lintner,1956)、华特(Walter,1956)和戈登(Gordon,1959)等人的“在手之鸟”理论,归纳起来主要的股利理论有:1.“一鸟在手”理论。“一鸟在手”理论源于谚语“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该理论可以说是流行最广泛和最持久的股利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股票价格波动较大,在投资者眼里股利收益要比由留存收益再投资带来的资本利得更为可靠,又由于投资者一般都是风险厌恶型,宁可现在收到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等到将来收到金额较多的股利,所以投资者将偏好股利而不是资本利得。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当公司提高其股利支付率时,就会降低投资者的风险,投资者可要求较低的必要报酬率,公司股票价格上升如果公司降低股利支付率或推迟支付股利,则会增加投资者的风险,投资者必然要求较高的必要报酬率,以作为负担额外风险的补偿,从而导致公司股票价格下降。 2.股利无关论股利无关论理论认为在一个理性的和完全资本市场的理想经济环境中,企业市场价值仅仅取决于公司的投资决策和盈利能力,而不是对利润成果分配进行“包装”的结果。股利无关论又称MM理论。该理论是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Miller and Modigliani,简称MM,1961)在其发表的《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价值》一文中提出的。米勒和莫迪利亚尼认为,公司市场价值的高低,是由公司所选择的投资政策的好坏所决定的。由于公司对股东的分红只是盈利减去投资之后的差额部分,且分红只能采取派现或股票回购等方式,因此,一旦投资政策已定,那么,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上,股利政策的改变就仅仅意味着收益在现金股利与资本利得之间分配上的变化。如果投资者按理性
行事的话,这种改变不会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以及股东的财富。[1] 3.税差理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税收的存在,当放宽了MM无税收的假设条件后,法拉和塞尔文(Farrar and Selwyn)在1967年提出了所得税差异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资本利得税率低于股利税率的条件下,资本利得比股利具有更高的价值,此时股票价格与股利支付率成反比,为了使公司价值最大,公司应当制订低股利政策。布伦南(Brennan 1970)的研究证明了税收效果的存在。但该理论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即该理论的前提条件是资本利得的所得税率低于股利所得税率,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完全如此(例如机构投资者)。此外还有顾客效应理论(追随者效应理论)、信号理论、代理成本理论等等着名
理论。[2]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建立了证券市场,九十年代中后期逐步开始股利研究的探索。主要是在借鉴国外股利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进行股利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陈晓、陈小悦、倪凡(1998)在信号传递理论背景下以1995年及以前上市的86家A股公司作为样本,按照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和混合股利将样本分为三类,分别计算它们在股利公告日前后天的超额收益率,对不同形式首次股利的信号传递效应进行了检验。最后得出结论我国股票市场中,纯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和混合股利均能产生异常收益,具有信号传递效应。但与纯股票股利和混合股利相比,现金股利并不受市场欢迎。 1.吕长江、王克敏(1999)对沪深两市1997年和1998年支付现金股利的上市公司的横截面数据替代时间序列数据,在模型中增加收益变化这个自变量,并在模型两端同时除以公司的股本总额即将原来收益变量的概念变换成每股收益的概念。实证的结果表明,对于进行股利分配的公司而言,其股利支付水平主要取决于前期股利支付额和当期盈利平。 2.原红旗(1999)根据代理理论,分析了1994年到1997年期间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对股利政策的形成因素进行了解释。得出结论:当期收益高的公司发放较高的现金股利;累计留存收益高的公司发放较高的股票股利;而可分配收益少,每股资本公积金高的公司会以转增股本代替股利。 3.俞乔、程澄(2001),选择了1992.2000年共9年的时间跨度,采用日异常收益率和日异常交易量分别就纯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和混合股利对股价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年度股利公告对股价和股票交易量的影响,发现现金股利所引起的股价异常收益小于股票股利和混合股利。 4.唐建新、蔡立辉(2002)认为每股收益对于股票股利有显着影响而且呈正相关关系,但是无法证明每股收益对于现金股利存在显着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有关股利政策的研究无论在理论研究层次,抑或实证研究阶段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是本文也应该看到此中的不足,我国的股利政策研究停留在局部,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就不可能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而且本文注意到,在国内文献中,甚少涉及企业生命周期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因此,本课题就立足于研究企业
生命周期与之相关的股利政策的关系,以期弥补这个空白。[3] 三、本课题相关理论综述 生命周期理论 1.初创期 企业处于初创阶段时,产品不为市场所熟悉,资金不充裕,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信用体系,总体价值较低。没有多余资金进行对外扩张,也没有足够的市场环境是多变的。这一阶段企业快速成长,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对外扩张,企业往往被投资者看好,股价看涨。成长期的企业现金需求量依旧很大,虽以较低幅度增长,风险也很高,但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 2.成长期 成长期企业的产品定位和市场渗透程度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即产品逐渐被市场所接受,销售能力增强,生产规模扩大,业务迅速增长,发展速度加快。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仍然比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的市场营销费用加大,企业需要募集大量资金进行项目投资,但企业的现金流量却仍然是不确定的,且市场环境是多变的。这一阶段企业快速成长,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对外扩张,企业往往被投资者看好,股价看涨。成长期的企业现金需求量依旧很大,虽以较低幅度增长,风险也很高,但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 3.成熟期 企业进入成熟期,市场份额较大,在市场上的地位相对稳固,.因此经营风险较小。其基本特点是产品利润减少,产品价格下降,竞争对手数量减少,但实力强大,企业有大量现金流入6。此时企业的赢利能力已经大不如前,财务杠杆作用下降,保守的财务政策是企业此时明智的选择。此时投资者的投资冲动来自于对收益的预期,而收益预期的实现反过来又推动着新的投资热情。成熟期企业集团现金流量充足,投资者的收益期强烈。成熟期时企业利润的高低及其实现程度并不取决于产品的价格,而是取决于产品的成本。因此,企业在成熟期时的成本控制极为重要。 4.衰退期 进入衰退期的企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下降,产品毫无竞争力;企业管理模式僵化,整体抗风险能力日趋低下;企业内部的各种隐患危机开始显露并发作;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降低。进入衰退期的企业由于市场份额缩小,潜在的竞争者几乎
不进入这个市场,而且行业内的竞争对手也不断的退出这个市场。[4] 四、作者的观点和主要思路 本文站在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上分析股利政策,对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