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 Z003 6(4D,81-83
JOurnalOf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D
[收稿日期]Z003-06-Z5[作者简介]张华英(1968-D 女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校外事管理
人才国际化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张华英(福建农林大学外事处 福建福州35000ZD
[摘要]分析了在 T 框架下人才国际化的特点 提出我国加入 T 后 为适应人才国际竞争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高等教育机构如何转变观念 全面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才国际化G国际化人才G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T1-69ZZ(Z003D04-0081-03
InternationalizationoftalentsandthetrainingforinternationalizedtalentsZHANGHua-ying(Folezgnaffazlsoffzce F jzanaglzc lt leancFolestlyunzuelszty F o F jzan35000Z C znaD
AbstraCt,ThispaperdealsWithananalysisOfthecharacteristicsOftheinternatiOnaliZatiOnOftalentsunderthefraIeWOrkOf
T .SOIestrategiesandsuggestiOnsareIadefOrtheIOdificatiOnOftraditiOnalhighereducatiOncOnceptsandtheeducatiOnOfinternatiOnaliZedtalentstOIeettheneedsOfinternatiOnalcOIpetitiOn.Keywords,internatiOnaliZatiOnOftalentsGinternatiOnaliZedtalentsGtalenttraininginhighereducatiOn
Z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而作为知识和技术载体的人力资源已冲破国界的束缚重新进行优化配置 融入到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中 人才国际化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人才国际竞争势在必然 且已成为新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标志 随着我国加入 T 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 研究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以满足人才国际化竞争的需求 使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导致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流动的必然结果 它是指人才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范围内 而是以本民族的文化为背景 超越国家的范畴 在全球范围内开发~配置 即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呈现国际化的格局 人才国际化包括人才构成的国际化~人才流动的国际化~人才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教育培训的国际化以及人才评价与人才政策法规的国际化特点 (一D人才构成的国际化人才构成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分析和用不同的指标表达 大到一个国家 小到一个企业 其人才构成可以有不同的层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等内容 一方面 进入Z1世纪 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相适应 人才构成的发展也呈现国际化的趋势 换句话说 国家不论大小或贫富 都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等方面的人才 另一方面 由于出现了跨国公司~跨国企业和各种类型的联合体 以及各国在教育~科技~
经贸等方面的合作与往来 使相同类型的人才可以同时分布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这也是人才构成国际化的重要特征 人才构成的全球化为人才的需求~流动和使用提供了机会 但是 由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 这种人才构成国际化的趋势也给人才竞争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D人才流动的国际化人才流动的国际化是贸易自由化的必然结果 据UNDP统计 到Z00Z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国外工作的专业人才已达到50万人 并且每年以10
万人的数字递增[1]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 到Z000年底 全球留学生总数达160多万 分布在全世界108
个国家 据统计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有近46万人出国留学 分布在全球至少103个国家和地区[Z]
(三D人才素质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要求人才素质的国际化 即全球化经济在为各国开拓广阔的自由贸易空间的同时 具有统一标准的国际市场召唤一大批通晓国际规则~具备文化沟通能力和战略思维及世界眼光的人才 而且这样的人才同时必须具备国际理念~国际意识 必须有为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人格O人才少;四是熟悉计划经济的人才多 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五是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才多 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人才少;六是管理型~研究型人才高能低就 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O这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O
三~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早在1966年美国就制定了 后又强调教育国际化 明确提出采用 面貌新 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 [6]O而日本在1987年就提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德国~英国~法国~
韩国等也纷纷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国际教育O
近年来 我国对人才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 在
中特别提到要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 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O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WTO的需要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教育理念 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应是:在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国际理念~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意识;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 注重多元化的吸收 并具备良好的文化 免疫力 注重综合素质~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掌握一种或多种外语 并善于进行国际间的文化合作~
沟通及信息处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O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1.以人为本 推行素质教育O高等教育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渠道O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融知识~素质和能力为一体的素质教育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接受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 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O
Z.坚持创新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人才O由于国际环境千变万化 各国都在融入竞争的同时探索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 这就要求树立创新和创业的教育理念 要对学生进行以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 教学活动围绕着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展开O
Z8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使培养的人才具有高度的灵活性9视野开阔9认识新颖9学习积极主动9对新情况\新事物的刺激反映敏感9实践能力强9敢于面对挑战9能够把握时机9打破常规9创造性地开展工作G3.更新观念9培养具有国际理念的复合型人才G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深入9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更新观念9培养具有国际理念的复合型人才G应树立以下观念:人才培养的全球性观念9即以全球性的眼光审视人才培养的标准\内容\层次和机制9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化的适应能力9人才流动性观念9人才的国际化使得人才的流动更加频繁9这就要求对人才的培养应树立6走出去9请进来H的方针9加强人才的流动9在流动中防止人才的流失9市场观念9人才培养应面向市场9培养国际化人才竞争中短期和长期需求的人才9全球性竞争观念9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在人才国际化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9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G4.强化师资培训9提高教师和学科的国际竞争力G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师资培训的国际化G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国际化人才G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在国际上较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创新成果9并能紧跟时代和世界发展的趋势G师资培训的国际化表现在:首先9师资培养的本土化9即通过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出国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活动强化其教育教学的国际化理念9使之具备国际化师资水平9其次9利用多种渠道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G
培养开放型人才9首先9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开放9即应打破校内专业间的壁垒9组织和协调各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9调整\重组专业和课程9实现资源共享9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一些跨行业的\适应国际化需求的专业9切实改革学分制9适当减少必修课学分9设置弹性学分9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潜力开发G其次9教育向社会开放9加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9强调学用相结合9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9竞争能力9强化服务意识的培养G再次9教育向世界开放9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9充实国际化教学内容9以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G即通过加强与国际间优秀的大学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9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设备9教学管理理念9国际化的师资力量9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9扩大与国际高校间的学术交流9加大互派留学生及交换培养教师的力度9加强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合作9进行学生的海外实地培训9密切与国外远程教育网和中国远程教育网的合作G
总之9人才国际化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大面广9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是使我国在人才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9从而增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竞争实力的有效手段G高等教育机构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日渐突显9我们应该在强化本民族教育的同时9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9拓展民族教育的生存空间9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人才9不断推动我国经济文化建设9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G
[参考文献][l]程会强.WTO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市场趋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92OO292
[2]孟静.我国成为世界留学派出大国[N].中国改革报时代周刊92OO2-lO-O8
[3]邹凤玲.人才资源全球化竞争策略与管理创新[J].云南科技管理92OO29<3):23-25.
[4]国务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办公室.授予国外学位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位的合作办学在办项目名单[J].学位与
研究生教育92OO3<4):4l-44.
[5]申渝.加快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中国人才92OO29<9):4-6.[6]吴言荪.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
38 第4期张华英:人才国际化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