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中共****委书记****(2011年11月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迫切要求。
面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整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区,如何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的新领域、新途径、新方法,走出一条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十分必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关乎全局,意义深远。
农业是第一产业,农民是最大群体,农村是最基层社区,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密切联系农民群众、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及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实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全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支撑。
(一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我区农村社会各种要素加快由静态到动态、由封闭到开放、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各个领域出现许多新的变化。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加快、生产资源整合加速,特别是各种专业大户、合作社等大量涌现,一些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农村社会管理对象更加多元。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村的分工分业不断细化深化,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村社会管理的范围和领域拓宽、涉及环节增多。
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家庭经营情况看,既有纯农户、亦工亦农的兼业户,也有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打工者、自主创业的企业家。
另外,一些农村也有不少外来人口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多和人员结构的复杂,大大增加了农村社会管理的难度。
农民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要求平等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的意愿也不断增强,希望更多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与决策的要求日趋强烈。
在这样的形势下,发展现代农业和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和保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维护农村和谐稳定,都需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二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关键在于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一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许多事关民生的公共服务职能延伸到了村级组织,处臵好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之间、服务对象相互之间的关系,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需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另一方面,目前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关系的不协调、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城中村改造、城市建设征地拆迁等问题,使各类人民内部矛盾大量产生,群体性事件不断出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正确处理这些纠纷和矛盾,将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需要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三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和创新与农村社会阶段变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机制是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目前,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农民身份转换、农村产权和债权债务问题,如何构建新的农村社区管理架构,都是农村社会管理的新课题。
很显然,原有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一方面传统的矛盾疏导机制与组织效用减弱,集体力量弱化;另一方面,转型的农村社会关系复杂化、矛盾多样化,用传统的方法难以化解新问题新矛盾。
同时,新农村建设的20个字中有4个字是“管理民主”,管理民主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又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因此,必须建立、完善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充分调动社会、群众参与农村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扎实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二、当前****区农村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近年来,****区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大幅改善,农村建设面貌焕然一新,为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与此同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也更加复杂,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旧有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新情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农村的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农村的利益诉求更加广泛,农村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一是农民增收难是影响农村和谐最大的问题。
当前我区农村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都直接和间接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关。
近年来,随着中央和省、市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产品价格的不断走高,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2010年的增幅首次超过了城镇。
但是总的来看,农民增收基础还不牢固,收入水平依然较低,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而且,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农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并趋向多样化,但较低的收入水平又限制、压抑了他们的需求,这种落差感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失落和不满情绪。
二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短板”问题突出。
过去由于受二元体制影响,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不仅拉大了农村与城镇的发展差距,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社会管理。
近年来,****区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农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与城市的社会建设相比、与农民的意愿和农村的需要相比,农村公共事业“短板”问题仍然很突出,一方面,农民占有的教育、卫生、文化资源水平较低,农村低保、新农保的标准不高;另一方面,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存在“无人管”和“无钱管”的现象。
三是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主要表现在少数村级组织“两委”班子分工模糊,职责不清,党的领导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优势在具体工作中得不到充分体现。
一些农村宗族势力甚至乘虚染指基层组织建设,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削弱了党组织的战斗力,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威胁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同时,村支书和村主任职位和工作存在重复和重叠性,责任主体不明朗,以致出现“好事争着做,难事互相推”的消极局面。
特别是两方面意见不统一时,难以实现民主集中,甚至出现内耗,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得不到保证。
四是农村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代替了人民公社时期高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
然而,由于深层次的利益矛盾,村民自治还没有完全到位,村支两委关系和乡村两级关系尚不规范,由此导致在农村基层管理中,矛盾重重、冲突不断。
同时,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如缺乏农村社区发展和管理的参与机制、缺乏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机制、缺乏基层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预警机制与协调机制等,致使农村基层民主流于形式、干群关系紧张、群众积怨过深、突发事件增多,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对策思考针对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积极治理,推进社会管理优化,实现农村善治。
第一,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先要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就****区而言,就是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实行就业、创业、产业、物业并举,多渠道挖掘农民增收潜力,努力实现农民增收的多元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一是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
要坚持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加快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步伐,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力度,积极发展食葵、红辣椒、瓜果蔬菜和舍饲养殖等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层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依托****区农民培训中心、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等教育资源,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和务工技能,支持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提高农民非农收入。
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务工条件,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进城务工农民工资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
三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要加强农村集体三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三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资产管理,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民房屋确权工作,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商业用地开发和经营,在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农村社会管理的核心是服务群众、服务农村发展。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农民的利益为重,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要进一步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二是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
要切实抓好镇卫生院二是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
二是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大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医疗救助“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救助体系,提高报销比例,不断改善农村居民就医条件。
三是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三是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是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缩小城乡差距,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要深入实施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提高标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
—6—第三,强化设施管理,提升农村服务水平。
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就要搞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一是注重村民教一是注重村民教育。
要结合村民会议和农民培训,教育农民群众爱护家园,自觉维护公共基础设施。
要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制定和完善《新农村建设公约》《村民文明卫生公约》等村规民、约,把自觉维护公共基础设施变为硬指标。
二是加强投入力度。
二是加强投入力度。
二是加强投入力度要结合村镇规划建设,稳步推进以村委会办公楼、文体广场、卫生室为重点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安排专项资金、雇佣专人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
三是加大环境卫生整治。
要将三是加大环境卫生整治。
三是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城市环卫机制引入农村,加大集中居住区、庭院绿化力度,在各村设置垃圾集中收容设施并配备环卫保洁员,实行户装袋、村收集、镇拉运的镇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要持续开展以清垃圾、清乱建、清柴垛、清路障和改路、改水、改灶、改厕为主要内容的“四清四改”集中整治活动,切实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